谈一谈《渔父》一文中屈原与渔父两个形象各自所反映的人文内涵。 5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渔父是先秦文学所塑造的极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道家人物意象。他通透人生,无拘无束,并且秉持美好信念。渔父既作为世外高人,又与下层百姓和光同尘,与另一个同类意象“樵夫”一起。构成了中国民间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渔樵闲话”,甚至成为隐士话语叙述的代名词。
屈原的形象则恰恰相反,他黑白分明,心怀天下,立志经国济世。这种荣誉感与责任感是士大夫常常具有的品质。在中国,这种士大夫意识又与儒家精神合二为一。
文章中二人的对立,既是个人与天下的对立,又是隐士与士大夫的对立,亦是江湖与庙堂的对立。种种对立看似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取舍,端在个人的信念。所以他俩之间的相遇,是两种人生观的触碰,并不是针锋相对的敌视,而是和而不同的对话。
一种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种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说到底就是这两句话的冲突。细细究来,在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一神教的中国,这两种人生观都是必要的。我想,这里就是你所说的“人文内涵”了吧。
有了屈原的个体理想和现实追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免于沦丧,这是民族尊严的寄托所在,也是个体尊严的表现。但是,如果过于执着,在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时候,个人往往陷于痛苦;而有了渔父的个体超脱与和光同尘,传统中国的思想者才能免于挤向庙堂这一维系生存的独木桥,更在青山绿水间开拓出艺术的诗情画意。这是一种柔性的自强,如水的品格。但是一个民族如果全体出世超脱,那么亦是这个民族沦亡之时。
所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很微妙地向读者传达一种宽容的意味。渔父转身而去的不复与言,不仅仅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与谋,同时也是对儒家与爱国者的理解与同情。屈原与渔父的这次相遇,固然不是互相理解的一次拥抱,但毋宁说是互相尊重的一次对话。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啦~o(∩_∩)o
屈原的形象则恰恰相反,他黑白分明,心怀天下,立志经国济世。这种荣誉感与责任感是士大夫常常具有的品质。在中国,这种士大夫意识又与儒家精神合二为一。
文章中二人的对立,既是个人与天下的对立,又是隐士与士大夫的对立,亦是江湖与庙堂的对立。种种对立看似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取舍,端在个人的信念。所以他俩之间的相遇,是两种人生观的触碰,并不是针锋相对的敌视,而是和而不同的对话。
一种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种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说到底就是这两句话的冲突。细细究来,在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一神教的中国,这两种人生观都是必要的。我想,这里就是你所说的“人文内涵”了吧。
有了屈原的个体理想和现实追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免于沦丧,这是民族尊严的寄托所在,也是个体尊严的表现。但是,如果过于执着,在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时候,个人往往陷于痛苦;而有了渔父的个体超脱与和光同尘,传统中国的思想者才能免于挤向庙堂这一维系生存的独木桥,更在青山绿水间开拓出艺术的诗情画意。这是一种柔性的自强,如水的品格。但是一个民族如果全体出世超脱,那么亦是这个民族沦亡之时。
所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很微妙地向读者传达一种宽容的意味。渔父转身而去的不复与言,不仅仅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与谋,同时也是对儒家与爱国者的理解与同情。屈原与渔父的这次相遇,固然不是互相理解的一次拥抱,但毋宁说是互相尊重的一次对话。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啦~o(∩_∩)o
参考资料: 《楚辞品鉴》 詹杭伦 沈时蓉 张向荣编著 2010年3月版 165页-166页
展开全部
屈原清白自持,渔父则和光同尘。
屈原是入世而有为的,渔父是在世以无为的。
屈原身处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怀瑾握瑜,与世俗抗争。渔父则是无为以对世俗,任世道污浊天下纷争,我独隐逸于世。
如果要以诸子百家论二人,那么渔父自然是道家,屈原则偏儒家而略有法家之意。
屈原是入世而有为的,渔父是在世以无为的。
屈原身处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怀瑾握瑜,与世俗抗争。渔父则是无为以对世俗,任世道污浊天下纷争,我独隐逸于世。
如果要以诸子百家论二人,那么渔父自然是道家,屈原则偏儒家而略有法家之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屈的士大夫和随波逐流的隐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