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题急!!!!!!
19.空气可近似视为N2和O2按体积比为4:1组成的混合气体,则空气的平均分子质量约为〔〕A.28B.29C.34D.6020.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一个盛有NO,另一个盛...
19.空气可近似视为N2和O2按体积比为4:1组成的混合气体,则空气的平均分子质量约为〔 〕
A.28 B.29 C.34 D.60
20.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一个盛有NO,另一个盛有N2和O2,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
相同的〔 〕
A.原子总数 B.质子总数 C.分子总数 D.质量
21.同温同压下,1mol Cl2和36.5g HCl气体的体积相比,前者和后者的大小关系是〔 〕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能肯定
2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体积主要取决于〔 〕
(A)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B)气体分子微粒大小
(C)气体分子数目的多少 (D)气体分子式量的大小
23.当氢气和氦气的质量比为1:2时,它们具有相同的〔 〕
(A)质子数 (B)体积 (C)原子数 (D)中子数
24.在标准状况时密度为2.5g/L的是〔 〕
(A)C4H8 (B)C2H4 (C)C2H2 (D)CH4
25.在标准状况下,质量相同的下列金属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体积最大的是〔 〕
(A)Na (B)Mg (C)Fe (D)Zn
26.在相同温度下,相同质量的下列气体分别通入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容器内压强最小的是〔 〕
(A)HF (B)Ar (C)SO2 (D)Cl2
27.在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气体X和Y。已知此时Y的体积大于X的体积,则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关系是〔 〕
(A)MX>MY (B)Mx<MY (C)Mx=MY (D)无法确定
28.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5.6L,如果一氧化碳的质量为5.6g,则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A)5.6g (B)4.4g (C)2.2g (D)1g
29.ag MnO2与足量的浓盐酸混合加热:MnO2+4HCl(浓)====MnCl2+Cl2↑+2H2O,产生bL气体(标况下),被氧
化的HCl应为〔 〕
(A)a/43.5 mol (B)a/87 mol (C)36.5b/11.2 g (D)73b/11.2 g
30.若20g密度为d g/cm3的Ca(NO3)2溶液里含有2g Ca2+则NO3-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d/400 mol/L (B)20/d mol/L (C)5d mol/L (D)2.5d mol/L
我不会才来请教的,不是偷懒!!!!
而且我要过程,虽然是不情之请,但请帮个忙.有满意答案,我会追加分的!!!!!!!
不要给我瞎蒙!!! 展开
A.28 B.29 C.34 D.60
20.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一个盛有NO,另一个盛有N2和O2,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
相同的〔 〕
A.原子总数 B.质子总数 C.分子总数 D.质量
21.同温同压下,1mol Cl2和36.5g HCl气体的体积相比,前者和后者的大小关系是〔 〕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能肯定
2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体积主要取决于〔 〕
(A)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B)气体分子微粒大小
(C)气体分子数目的多少 (D)气体分子式量的大小
23.当氢气和氦气的质量比为1:2时,它们具有相同的〔 〕
(A)质子数 (B)体积 (C)原子数 (D)中子数
24.在标准状况时密度为2.5g/L的是〔 〕
(A)C4H8 (B)C2H4 (C)C2H2 (D)CH4
25.在标准状况下,质量相同的下列金属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体积最大的是〔 〕
(A)Na (B)Mg (C)Fe (D)Zn
26.在相同温度下,相同质量的下列气体分别通入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容器内压强最小的是〔 〕
(A)HF (B)Ar (C)SO2 (D)Cl2
27.在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气体X和Y。已知此时Y的体积大于X的体积,则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关系是〔 〕
(A)MX>MY (B)Mx<MY (C)Mx=MY (D)无法确定
28.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5.6L,如果一氧化碳的质量为5.6g,则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A)5.6g (B)4.4g (C)2.2g (D)1g
29.ag MnO2与足量的浓盐酸混合加热:MnO2+4HCl(浓)====MnCl2+Cl2↑+2H2O,产生bL气体(标况下),被氧
化的HCl应为〔 〕
(A)a/43.5 mol (B)a/87 mol (C)36.5b/11.2 g (D)73b/11.2 g
30.若20g密度为d g/cm3的Ca(NO3)2溶液里含有2g Ca2+则NO3-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d/400 mol/L (B)20/d mol/L (C)5d mol/L (D)2.5d mol/L
我不会才来请教的,不是偷懒!!!!
而且我要过程,虽然是不情之请,但请帮个忙.有满意答案,我会追加分的!!!!!!!
不要给我瞎蒙!!! 展开
10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说这位同学,这么也不是各办法。给你点学习方法,希望你能用得到!!!
化学学习方法——观、动、记、思、练
化学科有两大特点:(一)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二)化学“繁”。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把以前学数学、物理的方法照搬来学化学,而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取舍、创新。笔者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观、动、记、思、练”的五字学习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观
“观”即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而受到有益的启发后,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2)反应条件;(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最后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准确的概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绪言部分的第四个实验,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黑,试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浑浊。经分析得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生成了新物质黑色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最后与前面三个实验现象比较、概括出“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动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记
“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l)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1)要“因材施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机械记忆(死记硬背);(2)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思”
“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五)练
“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
化学学习方法——观、动、记、思、练
化学科有两大特点:(一)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二)化学“繁”。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把以前学数学、物理的方法照搬来学化学,而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取舍、创新。笔者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观、动、记、思、练”的五字学习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观
“观”即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而受到有益的启发后,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2)反应条件;(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最后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准确的概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绪言部分的第四个实验,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黑,试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浑浊。经分析得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生成了新物质黑色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最后与前面三个实验现象比较、概括出“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动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记
“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l)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1)要“因材施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机械记忆(死记硬背);(2)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思”
“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五)练
“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
参考资料: http://191.cnool.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73
展开全部
19A 20C 2119.选A (28*4+32)/5=29
20. C.根据PV=nRT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的分子总数相等
21.B. 36.5g HCl气体也是1mol,和上面的题一样,同温同压下,同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相等
22.C。同上,分子数决定气体的物质的量
23.A 当氢气和氦气的质量比为1:2时,它们具有相同的物质的量,也就是有相同的分子数,氢气是双原子分子,氦气是单原子分子,但是质子数相同
24.A 在标准状况时 取1mol这样的气体 那么就有22.4*2.5=56g 所以该气体分子量是56
25.B 在标准状况下,生成同样多的氢气,下面四种金属的质量比是23:12:19:32.5 所以质量相同的下列金属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体积最大的是镁
26.A 根据PV=nRT 同温同容积时,物质的量越大,压强越大。相同质量的下列气体,物质的量最大的是HF
27.B 还是根据PV=nRT 在同温同压下,Y的体积大于X的体积,那么Y的物质的量也大于X的物质的量,二者质量相等,那么相对分子质量关系是Mx<MY
28.C 在标准状况下,如果一氧化碳的质量为5.6g,就是0.2mol 那么体积就是4.48L 则二氧化碳的体积是1.12L 即0.05mol 质量为2.2g
29.A 反应中 被氧化的盐酸只有参加反应的盐酸的一半 根据反应方程式 被氧化的盐酸的物质的量是参加反应的MnO2的物质的量的2倍 也是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的二倍。若用a表示 则为2a/87=a/43.5 mol 若用b表示 则为b/22.4*2=b/11.2mol
30.C 溶液体积是20/d cm3 2g钙离子有2/40=0.05mol 那么就有NO3- 0.1mol 物质的量的浓度就是0.1/(20/d)*1000=5d mol/B 22B 23B 24A 25A 26D 27B 28C 29A 30D
化学学习方法——观、动、记、思、练
化学科有两大特点:(一)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二)化学“繁”。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把以前学数学、物理的方法照搬来学化学,而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取舍、创新。笔者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观、动、记、思、练”的五字学习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观
“观”即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而受到有益的启发后,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2)反应条件;(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最后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准确的概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绪言部分的第四个实验,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黑,试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浑浊。经分析得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生成了新物质黑色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最后与前面三个实验现象比较、概括出“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动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记
“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l)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1)要“因材施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机械记忆(死记硬背);(2)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思”
“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五)练
“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
20. C.根据PV=nRT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的分子总数相等
21.B. 36.5g HCl气体也是1mol,和上面的题一样,同温同压下,同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相等
22.C。同上,分子数决定气体的物质的量
23.A 当氢气和氦气的质量比为1:2时,它们具有相同的物质的量,也就是有相同的分子数,氢气是双原子分子,氦气是单原子分子,但是质子数相同
24.A 在标准状况时 取1mol这样的气体 那么就有22.4*2.5=56g 所以该气体分子量是56
25.B 在标准状况下,生成同样多的氢气,下面四种金属的质量比是23:12:19:32.5 所以质量相同的下列金属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体积最大的是镁
26.A 根据PV=nRT 同温同容积时,物质的量越大,压强越大。相同质量的下列气体,物质的量最大的是HF
27.B 还是根据PV=nRT 在同温同压下,Y的体积大于X的体积,那么Y的物质的量也大于X的物质的量,二者质量相等,那么相对分子质量关系是Mx<MY
28.C 在标准状况下,如果一氧化碳的质量为5.6g,就是0.2mol 那么体积就是4.48L 则二氧化碳的体积是1.12L 即0.05mol 质量为2.2g
29.A 反应中 被氧化的盐酸只有参加反应的盐酸的一半 根据反应方程式 被氧化的盐酸的物质的量是参加反应的MnO2的物质的量的2倍 也是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的二倍。若用a表示 则为2a/87=a/43.5 mol 若用b表示 则为b/22.4*2=b/11.2mol
30.C 溶液体积是20/d cm3 2g钙离子有2/40=0.05mol 那么就有NO3- 0.1mol 物质的量的浓度就是0.1/(20/d)*1000=5d mol/B 22B 23B 24A 25A 26D 27B 28C 29A 30D
化学学习方法——观、动、记、思、练
化学科有两大特点:(一)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二)化学“繁”。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把以前学数学、物理的方法照搬来学化学,而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取舍、创新。笔者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观、动、记、思、练”的五字学习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观
“观”即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而受到有益的启发后,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2)反应条件;(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最后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准确的概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绪言部分的第四个实验,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黑,试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浑浊。经分析得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生成了新物质黑色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最后与前面三个实验现象比较、概括出“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动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记
“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l)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1)要“因材施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机械记忆(死记硬背);(2)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思”
“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五)练
“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方程式应该是“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所以物质应该称为“二硫化亚铁”“硫化亚铜”才对。
与2摩尔二硫化亚铁发生反应,有21×2/5=8.4摩尔电子转移。(本例按反应方程式进行1摩尔,转移21摩尔电子,即每5molFeS2参与反应,转移21mol电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计算电子转移摩尔数只需要计算得电子数或是失电子数即可(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守恒)。拿本题为例,得失电子是+2价的Cu将-1价的S(FeS2中S原子平均化合价看作-1)氧化为+6价自身被还原为+1价Cu以及-1价的S自身歧化(即自我氧化还原反应,由-1价分别变为硫化亚铜中的-2价和硫酸中的+6价)所产生的。这里分析失电子数要方便些,因为只有一种元素(S)失电子,而得电子的元素有两种(Cu和S)。我们观察,反应前后硫酸根的量增加了3个,说明是由3个-1价的S氧化得来的(剩下的14个是由CuSO4中的硫酸根直接转化得来的,如果你学过离子方程式的话,写成离子方程式就会看得很清楚),每产生一个硫酸根,转移7个电子,因为6-(-1)=7,所以本反应共转移7×3=21个电子。从得电子角度分析也是类似的,你可以自己分析试试看你理解了没有。
所以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
1.找出方程式中氧化剂与还原剂
2.分析每个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得失电子情况
3.计算总的得电子数或失电子数即得失电子数
与2摩尔二硫化亚铁发生反应,有21×2/5=8.4摩尔电子转移。(本例按反应方程式进行1摩尔,转移21摩尔电子,即每5molFeS2参与反应,转移21mol电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计算电子转移摩尔数只需要计算得电子数或是失电子数即可(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守恒)。拿本题为例,得失电子是+2价的Cu将-1价的S(FeS2中S原子平均化合价看作-1)氧化为+6价自身被还原为+1价Cu以及-1价的S自身歧化(即自我氧化还原反应,由-1价分别变为硫化亚铜中的-2价和硫酸中的+6价)所产生的。这里分析失电子数要方便些,因为只有一种元素(S)失电子,而得电子的元素有两种(Cu和S)。我们观察,反应前后硫酸根的量增加了3个,说明是由3个-1价的S氧化得来的(剩下的14个是由CuSO4中的硫酸根直接转化得来的,如果你学过离子方程式的话,写成离子方程式就会看得很清楚),每产生一个硫酸根,转移7个电子,因为6-(-1)=7,所以本反应共转移7×3=21个电子。从得电子角度分析也是类似的,你可以自己分析试试看你理解了没有。
所以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
1.找出方程式中氧化剂与还原剂
2.分析每个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得失电子情况
3.计算总的得电子数或失电子数即得失电子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9.选A (28*4+32)/5=29
20. C.根据PV=nRT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的分子总数相等
21.B. 36.5g HCl气体也是1mol,和上面的题一样,同温同压下,同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相等
22.C。同上,分子数决定气体的物质的量
23.A 当氢气和氦气的质量比为1:2时,它们具有相同的物质的量,也就是有相同的分子数,氢气是双原子分子,氦气是单原子分子,但是质子数相同
24.A 在标准状况时 取1mol这样的气体 那么就有22.4*2.5=56g 所以该气体分子量是56
25.B 在标准状况下,生成同样多的氢气,下面四种金属的质量比是23:12:19:32.5 所以质量相同的下列金属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体积最大的是镁
26.A 根据PV=nRT 同温同容积时,物质的量越大,压强越大。相同质量的下列气体,物质的量最大的是HF
27.B 还是根据PV=nRT 在同温同压下,Y的体积大于X的体积,那么Y的物质的量也大于X的物质的量,二者质量相等,那么相对分子质量关系是Mx<MY
28.C 在标准状况下,如果一氧化碳的质量为5.6g,就是0.2mol 那么体积就是4.48L 则二氧化碳的体积是1.12L 即0.05mol 质量为2.2g
29.A 反应中 被氧化的盐酸只有参加反应的盐酸的一半 根据反应方程式 被氧化的盐酸的物质的量是参加反应的MnO2的物质的量的2倍 也是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的二倍。若用a表示 则为2a/87=a/43.5 mol 若用b表示 则为b/22.4*2=b/11.2mol
30.C 溶液体积是20/d cm3 2g钙离子有2/40=0.05mol 那么就有NO3- 0.1mol 物质的量的浓度就是0.1/(20/d)*1000=5d mol/L
20. C.根据PV=nRT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的分子总数相等
21.B. 36.5g HCl气体也是1mol,和上面的题一样,同温同压下,同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相等
22.C。同上,分子数决定气体的物质的量
23.A 当氢气和氦气的质量比为1:2时,它们具有相同的物质的量,也就是有相同的分子数,氢气是双原子分子,氦气是单原子分子,但是质子数相同
24.A 在标准状况时 取1mol这样的气体 那么就有22.4*2.5=56g 所以该气体分子量是56
25.B 在标准状况下,生成同样多的氢气,下面四种金属的质量比是23:12:19:32.5 所以质量相同的下列金属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体积最大的是镁
26.A 根据PV=nRT 同温同容积时,物质的量越大,压强越大。相同质量的下列气体,物质的量最大的是HF
27.B 还是根据PV=nRT 在同温同压下,Y的体积大于X的体积,那么Y的物质的量也大于X的物质的量,二者质量相等,那么相对分子质量关系是Mx<MY
28.C 在标准状况下,如果一氧化碳的质量为5.6g,就是0.2mol 那么体积就是4.48L 则二氧化碳的体积是1.12L 即0.05mol 质量为2.2g
29.A 反应中 被氧化的盐酸只有参加反应的盐酸的一半 根据反应方程式 被氧化的盐酸的物质的量是参加反应的MnO2的物质的量的2倍 也是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的二倍。若用a表示 则为2a/87=a/43.5 mol 若用b表示 则为b/22.4*2=b/11.2mol
30.C 溶液体积是20/d cm3 2g钙离子有2/40=0.05mol 那么就有NO3- 0.1mol 物质的量的浓度就是0.1/(20/d)*1000=5d mol/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楼上的回答第23题错了。应该选c。
氢气的分子式是H2
氦气是He
1:2则原子数相同
氢气的分子式是H2
氦气是He
1:2则原子数相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