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体是如何形成的
初级溶酶体是在高尔基体的trans面以出芽的形式形成的,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溶酶体蛋白进入内质网腔进行N-连接的糖基化修饰,溶酶体酶蛋白先带上3个葡萄糖、9个甘露糖和2个N-乙酰葡萄糖胺,后切除三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甘露糖,进入高尔基体Cis面膜囊。
N-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酶识别溶酶体水解酶的信号斑,将N-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在1~2个甘露糖残基上,在中间膜囊由N-乙酰葡萄糖苷酶切去N-乙酰葡糖胺形成M6P配体,与trans膜囊上的受体结合→选择性地包装成初级溶酶体。
扩展资料
溶酶体是细胞内物质降解和信号转导的重要中心之一,溶酶体降解来源于细胞内外的各种底物,如内吞膜蛋白及小分子物质、凋亡细胞、病原菌和自噬小体等。溶酶体的功能紊乱直接导致70多种溶酶体贮积病,且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
线粒体和溶酶体对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是至关重要的,溶酶体回收细胞中的废弃物。这些细胞器发生的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许多疾病存在关联。控制细胞代谢的关键激酶mTOR定位于溶酶体上,通过感知细胞的营养状态来调节细胞的生长和代谢。
mTOR可以磷酸化溶酶体生成的转录因子TFEB和TFE3,抑制细胞内的溶酶体生成。当细胞处于饥饿状态时,mTOR不能磷酸化TFEB/TFE3。未磷酸化的TFEB/TFE3因而进入细胞核中启动溶酶体生成相关基因的转录,促进溶酶体的发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溶酶体
2018-10-30 广告
溶酶体的形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一般认为,溶酶体里的酶是经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运输到高尔基体,在此经过加工、分拣与浓缩,被覆外膜,形成囊泡,然后离开高尔基复合体,此时只含水解酶而不含被催化的底物,称为初级溶酶体。
初级溶酶体与细胞内的胞内体、吞噬体和自噬体融合形成复合物,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发挥作用,将胞内体和吞噬体等逐步消化,此时的溶酶体不仅含有水解酶,而且含有大量被催化的底物,是一种正在进行消化作用的溶酶体,被称为次级溶酶体。
次级溶酶体内的消化作用完成后,酶的活力变得很弱甚至丧失,仅留有未消化的残渣,称为残余体。
扩展资料
溶酶体的功能
1、细胞内消化
对高等动物而言,细胞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而一些大分子物质则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例如内吞低密度脂蛋白获得胆固醇。
对一些单细胞真核生物而言,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就更为重要。例如,草履虫将吞噬进细胞的食物或致病菌等大颗粒物质消化,其中可利用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基质用于各项代谢活动,残渣通过胞吐作用排出。
2、自溶作用(细胞凋亡)
通过自溶作用清除发育过程中退化的细胞和死亡的细胞,以保证细胞正常生长和发育。个体发生过程中往往涉及组织或器官的改造或重建,如昆虫和蛙类的变态发育、足的退化和尾的消失等。
这一过程是在基因控制下实现的,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即细胞凋亡),这些注定要消除的细胞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凋亡小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并通过溶酶体消化,从而清除不需要的细胞。
3、自体吞噬
清除细胞中无用的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等。许多生物大分子的半衰期只有几小时至几天,例如肝细胞中线粒体的平均寿命为10d左右,这就需要溶酶体将其吞噬消化。
4、防御作用
所有白细胞均含有溶酶体性质的颗粒,能消灭入侵的微生物,如吞噬细胞可吞入病原体,在溶酶体中将病原体进行处理、杀死或降解。然而,也有一些病源菌(例如,麻风杆菌、结核杆菌等)能耐受溶酶体酶的作用,因而能在巨噬细胞内存活。
5、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
研究发现,大鼠脑垂体分泌催乳素受到抑制时,溶酶体与细胞内一部分分泌颗粒融合,将其消化降解以消除细胞内过多的激素,这种现象叫做粒溶或分泌自噬。
几乎所有分泌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的细胞中都存在粒溶现象,细胞通过这种方式,对激素的分泌量进行有效的调节,如将甲状腺球蛋白处理成有活性的甲状腺素等。
6、形成精子的顶体
精子的顶体,其本质也是一种溶酶体。在受精过程中,顶体中的酶被释放到细胞外,能消化卵子外周的卵泡细胞和透明带,形成精子入卵的通道,便于精子进入卵细胞,达到受精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溶酶体
1. 内质网合成的溶酶体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
2.进行N-连接糖基化,核心糖组分是甘露糖;
3.进行磷酸化,由磷酸转移酶和甘露糖酶催化;
4.TGN,与受体结合;
5.高尔基体形成小泡即为初级溶酶体,与受体解离;
6.酸性磷酸酶去除磷酸基团,形成有活性的酶;
溶酶体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