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 我来答
那年夏天NJ37
2013-11-03 · TA获得超过19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6万
展开全部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阅读的教材是书面文字符号。阅读是让孩子在感知文字符号之后理解意义获取信息的。因此,让孩子充分感知文字、发展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孩子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形成与老师的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从广义上讲,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 大多数老师及学生只在乎课内阅读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吕淑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这中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得益于课外书。”正因为我们以前不注重课外阅读,才致使大部分学生高分低能,才使语文学科成了学生最讨厌的科目之一。韩寒在一本书里曾说过,他上语文课基本不听,大多时间是用来看课外书的。可见课外阅读对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发展的重要性。 阅读量大的同学普遍有一种感觉,有的问题不需要多思考,在看完文章后,脑中便形成了答案的基本概念。要问他为什么,大多数都只会回答两个字:感觉。可见,语感对于一个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的帮助。“语感”是指阅读主体对文本所作的直接而模糊的领悟,与直觉思维可以说是相伴而生。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觉思维能力,是尊重规律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一般孩子的阅读能力低有三种原因:1电视节目的影响。孩子受各种各样的舞蹈、音乐、神话故事、科幻故事等电视节目的吸引,不能静心地阅读课外读物。2旧观念的束缚。有些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考试成绩,因此,强迫孩子重复地、大量地做课堂作业,轻视课外阅读。3家庭、学校和图书馆不能很好配合,及时指导,家长不能及时为孩子选择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学性的读物;不能合理、科学地安排孩子的阅读时间,处理好阅读和其他活动的关系;在保证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及时指导那么,如何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把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起来是关键问题。应该在老师科学指导下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从而使学生在广博的阅读中学会直觉思维。具体做法是: 第一,应该先做好课内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因为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由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多方面教育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然而,仍有不少教师只着力于知识点的落实,继续走着“分析—综合”的老路,孤立的分析每个段落,破坏了融合在一篇文章整体结构关系中的情境和意蕴,肢解了课文的整体美感,削弱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感悟,从而失去许多培养学生语感、发展直觉思维能力的良机。应该先改变课内阅读的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用小组互助学习体温加分法,在互相质疑、解疑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让学生真正走进书本。我们导读任何一篇课文,都必须十分强调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生动的感觉。努力使学生获得对课文整体的直觉把握。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作家、作品以及所涉及的时代背景、风俗、民情等,以激发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同时在课内阅读教学时,应有意识地授予学生有关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的方法,如教读小说,应教学生阅读小说应抓住人物形象,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中心,鉴赏小说。教读状物文章,应让学生明确作者一般采用的是描写的方法,明确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教读诗歌应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让他们明确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地位。由此,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读物的内在。“有效的阅读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感知、感受、揣摩、联想、体会等心理过程,达到阅读的目的。感悟’就是这样的心理过程。”(陆志平先生语)这样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课外作品的理解、鉴赏。 第二,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应该先安排学生阅读,然后才把学生的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由于老套的学习模式,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率低得可怜,连最基本的小学生必背的八十首古诗,大多数人都不能完成。更谈不上主动阅读课外书。因而,一开始教师应强调,甚至布置,下达任务,让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外阅读,并定时检查。关键是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的进行读书实践。检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布置背诵古诗,可以举行古诗背诵比赛,并以评分制给予奖励。布置阅读经典著作,可以让学生讲故事比赛,并以评分制给予奖励。还应该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教师定期上文学欣赏课,在授以学生以鉴赏方法的同时,更应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本子,记录下自己阅读的书目,定期评比交流。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渐渐从被动阅读转变为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主动寻找课外书阅读。变“苦学”为“乐学”。也就是从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 第三,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总目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而,从小学起,就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阅读世界著名童话和中国童话,阅读比较经典的寓言故事,阅读少年百科知识丛书,阅读著名的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让小学生背诵唐诗和《三字经》。阅读少年版的《西游记》。多诵读古文,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展开对话,激起读者的情感潜流,产生情感共鸣,从中学得为问之道。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唐彪认为“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可见,读好的书就更为初读书者重要了。切忌因为上有任务,让学生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这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只要学生阅读方法正确,能够大量的阅读课外书,自然而然,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会提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汗。更中哟的是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四,作为学校每周应设立一节课外阅读课。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老师可以利用这节课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因为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没有正确的指导,学生只是一味的读,也不会有多大收获,那些文字犹如过眼云烟,看过就忘了,学生也不会去捉摸文字背后隐藏了什么。学生更不会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了。 第五,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说学习别人的作品不能照单全收。因为我们所阅读学习的名家名作虽然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但他们毕竟是特定时代的作品,有的有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它,既要肯定它的可取之处,又要看到它的不足。如阅读了《三国演义》《说岳》,书中那种愚昧的忠君思想是不能吸取的,阅读了明清小说有些大胆直露的表现手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与我们所宏扬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吸取文化中的精华,屏弃文化中的糟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第六,应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总目标提出: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挚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说真话,坚持自己正确的见解,而不能迷信权威,要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评论,或现实生活中的事,都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总之,小学生的阅读应该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基础上,力图“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了人文素养,养成了正确的人生观。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