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至1937年的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全国共有92个城市对外开放,铁路和汽轮将这些城市与外界联接。
新的职业和中外企业在这些城市发展起来,工业增长率在1912-1920年间高达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暂萧条, 1923-1936年,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长率为8.4%,整个1912-1949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而在二战前民国时期,尽管连绵战争,工业增长率仍高达8-9%。
外国投资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之命题并没有实证资料支持,中国人所有的现代工业在总现代工业中的比重在二次大战前一直没有下降,而中国人均外国投资在1914年是3.75美元, 1936年是6.97美元,比印度和拉丁美洲低得多。1930年代外国投资只占国民生产净值的1%。
扩展资料: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空前的发展,来自当时中国市场的利益已不足以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同时大量商品的生产需要有足够的原料与劳动力来维持。这样一来占有拥有丰富原料、广阔市场与廉价劳动力的封建国家成为资产阶级的首要目标。
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态度均为自由主义和重商主义,利用国家机器来维护该国资产阶级,以外交、经济乃至武力为该国资本主义发展寻求殖民地。对于采用贸易壁垒等利用政府封闭该国市场的国家,一律以武力解决,再以不平等条约来确定开放市场的法理依据。随著外部因素的不断加强,最终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殖民地倾向将愈加明显。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