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生成多少ATP?为什么有的说是32或30,还有的说是38了?
一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在生物化学专业答题时需回答32或30,在高中则是采用38个ATP的说法。
一、生物化学专业答题:
糖酵解:1G→2ATP+2NADH+2H++2丙酮酸=2+2×2.5=7ATP
三羧酸循环:2丙酮酸→25ATP+6CO2+4H2O
如进行苹果酸穿梭则不会减少能量,还是32ATP,在脑等部位会进行3磷酸甘油穿梭,减少2分子ATP,最终净产生30ATP。所以说,在生物化学专业答题时需回答32或30。
二、高中计算方法:
在细胞内,1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可使1161kJ左右的能量存储在ATP中,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键需要30.54kJ/mol能量,所以形成ATP的数量为:1161/30.54=38。
扩展资料:
三羧酸循环原理:
两个碳原子以CO2的形式离开循环。循环最后草酰乙酸会再次生成,再次从乙酰辅酶A中得到两个碳原子。就是说,一分子六碳化合物(柠檬酸)经过多部反应分解成一分子四碳化合物(草酰乙酸)。草酰乙酸会在接下来的反应中遵循同样的途径获得两个碳原子,再次成为柠檬酸。
能量会在接下来的其中一步反应里以GTP的形式释放(和ATP一样,是细胞的能量货币)。但是循环中生成的氢载体(NADH + H and FADH2)将会在细胞呼吸链里释放更多的能量 ,这也正是细胞呼吸的主要目的。
柠檬酸循环的前提是,早先进行的糖酵解等过程能提供足够的活化乙酸,以乙酰辅酶A的形式出现在循环。NADH + H 和 FADH2是辅酶,它们能携带质子和电子,并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它们。
循环中产生的总能量为一分子ATP(准确来说是GTP),而细胞呼吸的全部四步反应(包括呼吸链中的内呼吸),一个葡萄糖分子则产生32分子的ATP。2002年之前一直认为是38ATP,当时认为一个FADH2可以产生2个ATP,一个NADH2可以产生3个ATP,这是理想化化学计算的结果。实测一个FADH2可以产生1.5个ATP,一个NADH2可以产生2.5个ATP。
如进行苹果酸穿梭则不会减少能量,还是32ATP,在脑等部位会进行3磷酸甘油穿梭,减少2分子ATP,最终净产生30ATP。所以说,在生物化学专业答题时需回答32或3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羧酸循环
1mol葡萄糖经人体完全氧化反应后放出2870KJ能量,有部分能量转化为30或32molATP,其余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出从而维持人体体温,也可通过肝脏或肌肉转化成糖原或脂肪贮存。
葡萄糖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是活细胞的能量来源和新陈代谢中间产物,即生物的主要供能物质。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在糖果制造业和医药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扩展资料:
制备方法:
1、由食用玉米淀粉用食品级酸和/或酶部分水解后所得的糖类水溶液,经净化、浓缩而成。由于水解程度的不同,所含D-葡萄糖的量,可相差很大。由玉米淀粉制得者,示称“玉米糖浆”。
2、葡萄糖可以淀粉为原料,经盐酸或稀硫酸水解制得。也可以淀粉为原料在淀粉糖化酶的作用下而制得。
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浓度高时生成黄色沉淀)
注意事项:
1、新制2Cu(OH)2悬浊液要随用随配、不可久置。
2、 配制新制Cu(OH)2悬浊液时,所用NaOH溶液必须过量。
3、反应液必须直接加热至沸腾。
4、葡萄糖分子中虽然含有醛基,但是d-葡萄糖中不含有醛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葡萄糖
按最新的实验数据,应该是30或32。
具体算法:葡萄糖 → CO2 + H2O + ATP
(1)糖酵解:葡萄糖 → 丙酮酸 + 2NADH + 2ATP;
(2)丙酮酸 → 乙酰CoA,产生1分子NADH;
(3)一分子乙酰CoA经过三羧酸循环,产生3NADH + 1FADH2 + 1ATP/GTP
经过呼吸链:1NADH → 2.5 ATP(旧数据是3ATP);1FADH2 → 1.5ATP(旧数据是2ATP)。
所以,总结算:10NADH → 25ATP + 2FADH2 → 3ATP + 4ATP = 32ATP
如果细胞质基质中的NADH(糖酵解步骤产生)经过甘油-3-磷酸穿梭(心脏和肝脏)进入线粒体,就会转变成FADH2,所以就会少产生2ATP(2NADH → 2FADH2),总数就是30ATP。
因此,一个葡萄糖分子完全氧化可以净生成ATP的个数就是30或者32个。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2434015.html?an=0&si=1
有氧呼吸图表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有氧呼吸的方程式
第一阶段 C6H12O6酶→细胞质基质=2丙酮酸(C3H4O3)+4[H]+能量(2ATP)
第二阶段 2丙酮酸(C3H4O3)+6H2O酶→线粒体基质=6CO2+20[H]+能量(2ATP)
第三阶段 24[H]+6O2酶→线粒体内膜=12H2O+能量(34ATP)
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大量能量(38ATP)
这个是高中时候的呀,现在书上讲的是32or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