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习俗的作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习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初一端午的习俗作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
今年我正好在家,妈妈就叫我来一起包粽子,“包粽子”这对我可算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呀!抓二挠腮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办,怎么办,这是一向自信的我犯了难。妈妈在一旁笑道:“哈,平时的自信到哪去了?”哎……
之前妈用猪肉切成5公分条,用酱油、米酒、味精浸泡一夜;糯米用浸过肉的酱汁加盐拌匀,停置10分钟后再拌到均匀为止;粽叶2张背背相对,由叶蒂1/4处折成一直角匙状,取约2匙米铺在叶匙内,肉条直放其中,再铺2匙米盖满肉条,托叶匙的手要保持开头,配合另一手的动作;将粽叶剩余部分由米末处折盖上去在折处把两边的角折好。粽身由托叶的手全部握住,中一手将盖叶部分捏合折下;用草绳将折叶处绕紧扎好,再绕扎整个粽身;粽子全部包好后放在大锅中,放入冷水用大火煮滚后改用中小火续煮4小时,熄火焖1小时这样美味的粽子就做好了。
我还听爸爸说过粽子的来历: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无法挽救,他日夜忧愁,最终投汩罗江而亡。楚国民众知道后十分忧伤,驾船奋力营救,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年年岁岁,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哎……原来包粽子还有这么多学问那,看来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作文: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风而来了。
端午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著名的大臣,名叫屈原。他不仅诗词写得好,还有相当的谋略;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进谗言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农历五月除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写了很多不朽诗篇,比如有:《离骚》、《天问》等等……
端午节还有许多别名,有:浴兰节、女儿节、五五节、端阳节等等……
我非常喜欢端午节,因为这其中寓含着很丰富的意义。
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全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我的家乡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原因不是因为屈原,不是因为什么。就因为我是在端午节那天出生的。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连肚子也是想家的,心里装着亲戚们,肚子用来想家里的美食。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这“端午节”有个来历,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因为反对妥协,主张联齐抗秦,受到楚国权臣的打击和陷害,先后遭到杯王和顷襄王的贬谪和放逐。屈原离开郢都以后,沿长江东下,踽踽独行,颜色憔悴,披着长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黑白混淆,忠奸颠倒,美丑不分。他禁不住内心的愤怒,一面大声呵斥吟诵,一面提起笔来,洋洋洒洒在石壁上写下一篇奇绝千古的《天问》。他深知自已无法同现实调和,最后自投于汩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当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爱戴屈原,生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投下一种用棕叶包米的东西—棕子喂鱼,好让鱼不去吃屈原。以后,每年都以此方法来纪念屈原。
今天正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闻到浓浓的棕子清香,于是赶紧洗濑,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为什么象屈原这样的忠臣要被放逐,还要遭到坏人的打击和陷害,那些奸臣为什么不会考虑国家会不会被人家吞并掉,总有一天,国家肯定要栽在他们的手里,还有那个笨大王,怎么也不知道屈原是个忠臣呢,真是笨。虽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点不影响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我以后要学习屈原,一定要做一个能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习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初一端午的习俗作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
今年我正好在家,妈妈就叫我来一起包粽子,“包粽子”这对我可算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呀!抓二挠腮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办,怎么办,这是一向自信的我犯了难。妈妈在一旁笑道:“哈,平时的自信到哪去了?”哎……
之前妈用猪肉切成5公分条,用酱油、米酒、味精浸泡一夜;糯米用浸过肉的酱汁加盐拌匀,停置10分钟后再拌到均匀为止;粽叶2张背背相对,由叶蒂1/4处折成一直角匙状,取约2匙米铺在叶匙内,肉条直放其中,再铺2匙米盖满肉条,托叶匙的手要保持开头,配合另一手的动作;将粽叶剩余部分由米末处折盖上去在折处把两边的角折好。粽身由托叶的手全部握住,中一手将盖叶部分捏合折下;用草绳将折叶处绕紧扎好,再绕扎整个粽身;粽子全部包好后放在大锅中,放入冷水用大火煮滚后改用中小火续煮4小时,熄火焖1小时这样美味的粽子就做好了。
我还听爸爸说过粽子的来历: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无法挽救,他日夜忧愁,最终投汩罗江而亡。楚国民众知道后十分忧伤,驾船奋力营救,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年年岁岁,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哎……原来包粽子还有这么多学问那,看来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作文: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风而来了。
端午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著名的大臣,名叫屈原。他不仅诗词写得好,还有相当的谋略;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进谗言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农历五月除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写了很多不朽诗篇,比如有:《离骚》、《天问》等等……
端午节还有许多别名,有:浴兰节、女儿节、五五节、端阳节等等……
我非常喜欢端午节,因为这其中寓含着很丰富的意义。
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全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我的家乡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原因不是因为屈原,不是因为什么。就因为我是在端午节那天出生的。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连肚子也是想家的,心里装着亲戚们,肚子用来想家里的美食。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这“端午节”有个来历,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因为反对妥协,主张联齐抗秦,受到楚国权臣的打击和陷害,先后遭到杯王和顷襄王的贬谪和放逐。屈原离开郢都以后,沿长江东下,踽踽独行,颜色憔悴,披着长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黑白混淆,忠奸颠倒,美丑不分。他禁不住内心的愤怒,一面大声呵斥吟诵,一面提起笔来,洋洋洒洒在石壁上写下一篇奇绝千古的《天问》。他深知自已无法同现实调和,最后自投于汩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当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爱戴屈原,生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投下一种用棕叶包米的东西—棕子喂鱼,好让鱼不去吃屈原。以后,每年都以此方法来纪念屈原。
今天正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闻到浓浓的棕子清香,于是赶紧洗濑,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为什么象屈原这样的忠臣要被放逐,还要遭到坏人的打击和陷害,那些奸臣为什么不会考虑国家会不会被人家吞并掉,总有一天,国家肯定要栽在他们的手里,还有那个笨大王,怎么也不知道屈原是个忠臣呢,真是笨。虽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点不影响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我以后要学习屈原,一定要做一个能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