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2. 非选择题解题的思路及步骤
(1)非选择题的构成
高考政治单科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简答、辨析、论述三类; 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非选择题总称为问答题; 部分省市试卷还包括分析说明题、研究性学习试题等。
(2)具体做法
①认真读题 , 弄清题意 , 明确中心及分论点 , 确定论据在读题时 , 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 , 必须明确 , 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 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 , 只有围绕中 心答题 , 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再次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 的分论点。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 , 包括政策 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这是解题的钥匙。
②归类对号 , 落实课、节、框
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 ,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 , 然后胸有成竹 , 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
③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 :先归纳题目观点 , 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 :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 , 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 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答案的主体 , 理论联系实际 , 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寸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 次而定。要遵循由远及近 , 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 , 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 ,层层剖析。
第四步: 联系重大时事。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 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 , 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 , 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五步: 用事实证明(包括史实、事实、数据等等)。答题不仅要有理 , 而且要有据。新教材特别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 。 “事实证明” 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第六步 : 反面论证。在正面论述之后 , 一般还应联系反面观点 , 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 , 以加深对正面的理解。这一步通常用“如果说……”“假如……”这样的句式来展开。
第七步 : 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在论述题答案中这一步是不可少的。在教材中多处可以看到在阐述了一个观点后对青年学生(我们) 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表态既要联系实际 ,又要扣紧题意 , 不要空喊。
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观题中,材料题是最常见的题型。因此能否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就成了提高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关键之一。那么如何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呢?要求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正确审题,通过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打个比方说,如果把材料主观题比作一栋房子,那么科学、正确的审题方法就是进入房子的一把钥匙。不同的高考试题有不同的特点和解法。对待材料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审题方法。
首先是粗读材料,细审设问。
材料题试题的问题有一个也有多个,或明确或隐蔽,也有问题中套问题。但不管怎样,问题都是针对材料提出来的,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可以说,问题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内容,体现命题者的意图。因而明确问题往往是解答问题的良好开端。面对试题,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问题。
第一确定问题是从经济、哲学还是政常角度提出的。这一点比较简单,但不能马虎。如果搞错将一分不得。
第二要确定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这一环如果搞错,也将失分很多。
第三要明确问题的各种限制性条件。这些限制性条件为考生提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使考生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指向。通过这三步搞清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并借助问题的启发,把握阅读材料的方向。
其次是推敲材料,把握“有效信息”。
离开了对材料的理解,就谈不上理解题意。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加以推敲,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实内涵。其一是时间。任何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而时间则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标志。注意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其二是总结性语句。即点明材料的中心的语句。就表格类材料而言,其表格上的标题往往点明表格所反映内容的中心。其三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它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推敲并借助从问题中得到的启示,一般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从而明确题意。
再次是“书”题结合,确立论点论据
材料类试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题在书外”但解决问题需借助书本知识,也就是说,对试题的分析,离不开书本知识。只有将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在分析、把握材料内涵时进行。在明确题意后更需要应用书本知识加深对试题的理解并组织答案。下面
例题实讲
2002年一高考材料题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审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答材料型鞴厶饽俊?/SPAN>
(2002年全国文综高考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年来,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1) 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
(2) 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9分)
(3)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先来看第一问。
按照审题的一般方法,应首先粗读材料细审问题。
第一问肯定是从经济角度提出的。
第二确定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虽然这一设问中有“怎样”两个字,但问题仍是从“是什么”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事实上我们可以把问题直接变换为“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三明确问题的限制性条件。通过审阅问题不难发现第一问的限制性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材料中反映出的变化,因而不能脱离材料;二是洞庭湖区经济上的变化,而非其他变化。对问题的正确分析为阅读材料明确了方向,即在阅读材料时要把握两方面的有效信息,一是有关变化的描述,如反映时间先后的名词,反映事物变化过程的动词,反映事物性质变化的形容词等。二是有关经济活动或关系的描述。
然后带着问题提供的方向细读材料。从“变化”的角度看,变化过程总是有个时间上的先后,时间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标志。所以我们首先找出材料中反映时间先后阶段的名词。通过分析,洞庭湖区在“历史上”、“多年来”、“近年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三个阶段的情况及先后变化。再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历史上”这一阶段只描述了洞庭湖区的自然风光,没有经济上的变化。因而其与“多年来”变化的关系是命题者设置的小小陷井。“多年来”与“近年来”都有关注经济的描述且存在变化关系。此时可以将第一问具体为“洞庭湖区经济上从‘多年来’到‘近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接下来从材料中获取“多年来”到“近年来”的有效信息。“多年来”有三条信息:①片面强调粮食生产②围湖造田;③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缩小;“近年来”有④退耕还湖;⑤政府投资进行综合治理;⑥湖区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改善;⑦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⑧湖区居民收入提高
这样分析后就可直接从有效信息中获取答案了。根据①②→④⑧得出农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或农业经营方式发生的变化:(1)洞庭湖区人民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片面强调粮食生产的、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单一经营到多种经营。根据③→④⑤⑥⑦得出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上发生的变化:(2)政府制定退耕还湖政策并加大投资,使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直接根据⑧得出人民生活水平上发生的变化:(3)湖区居民从多种经营中提高了收入。
第二问,通过审题首先明确这是用政治常识中国家的对内职能的知识来回答,其次要明确这一问题究竟是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通过审题我们明确这一问题是从“怎么样”这一角度提出来的。如果在这一方面发生偏差,错把这一问回答成“上述材料说明国家履行了哪些职能”,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一问题已经把职能局限在“管理经济的职能”即我国对内职能的第二个职能——经济职能上。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政府怎样履行这一职能,而不是问履行了什么职能。教材P18页讲到“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们也就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行的。根据教材这一知识,结合上述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我们可组织以下答案:根据①②③⑦可得出答案(1)政府针对片面发展粮食生产,围湖造田,造成环境破坏等问题,制定了退耕还湖的政策①②③和多种经营并举的方针⑦,以统筹规划湖区农业发展,从而对经济进行了调节。根据⑤得出答案(2)政府加强了社会管理,对湖区进行了综合治理。根据④⑥⑧得出答案(3)政府努力搞好公共服务,直接进行了巨额投资④,改善了生态环境⑥,也促进了居民收入的提高,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此问标准答案是:统筹规划、进行政策调节;直接投资,实施经济调节;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第三问的哲学启示单纯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变化”是很难看出其哲学启示的,如果说变化本身的启示也只表明“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人的认识也有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哲学上册P 页)因此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但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哲学启示。这就需要我们围绕“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变化”细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从“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经过、变化的结果等找出对应的哲学启示。
(1) 从“变化”的原因看
①围湖造田是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消极行为,退耕还湖是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的积极行为,于是可以得出唯物论方面的启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通过人的活动消极地影响和反作用于自然界;正确的意识积极地影响和反作用于自然界,因此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意识。
②围湖造田是割裂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退湖还耕是看到了二者之间联系。于是得出辩证法方面的启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③围湖造田说明当时湖区政府和人民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退耕还湖表明湖区政府和人民既重视经济发展也注意环境保护,从而可得出辩证法的另一启示:必须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要发展经济也要注意保护环境。
④围湖造田是在错误的社会意识指导、错误价值观导向下的错误做法,而退耕还湖则是在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价值观导向下的正确做法。于是得出价值观方面的启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维护人类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
(2) 从“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看
①多年来,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以致围湖造田,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这些年在实践中纠正并形成了正确的认识,退耕还湖。于是可得出这一哲学启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②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变化经过还说明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实践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一哲学启示:
③围湖造田造成环境恶化,退耕还湖改善了环境,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在解答材料型主观题时,有的考生答题时感觉很好,一对答案才发现“离题千里”,这主要是审题不清“惹的祸”。在平时复习中,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不仅有利于克服审题不清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审题过程中,以下几点必须特别要注意克服:
一是急躁冒进。面对陌生的材料,许多考生仿佛进入迷宫,往往会产生一种急躁情绪,企图在较短时间内明确题意,解答问题。事实上,审题的过程是一个运用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过程,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仔细推敲。而急躁冒进往往阅读分析不细,结果或是经偏盖全,偏离题意,或是挂一漏十,一知半解,或是思维混乱,罗列知识,最终是欲速则不达。
二是脱离材料。试题的材料和问题是统一的,两者有机结合共同反映了命题者的意图。但许多考生审题时将两者割裂开来,不懂得借助问题分析材料,把握材料内涵,不善于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辨清设问方向,
把握材料内涵,更懂得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明确题意。于是对题意的理解只能是既费劲又不能切中肯綮。
例如: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随着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许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创名优产品,更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转换经营机制,以便适应市场,在竞争中取胜。运用商品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企业要采取上述措施?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企业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与经济常识的哪些知识是相联系的,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对企业的行为进行分析说明。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名牌;二是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三是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管理,以适应市场的要求。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第一点是从商品的使用价值角度讲的,第二点是从商品的价值角度讲的,第三点是从市场的要求方面讲的。把握了以上三个角度,也就明确了答题的方向,然后再按着规范的答题思路逐层解析即可。
答案:(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重视商品的质量,创出自己的名优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现实意义)(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理论依据)商品生产者只有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意义)(3)商品生产其实质是为消费者进行的生产,商品生产必须面向市场进行。(理论依据)企业只有转换经营机制,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的目的,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意义)
注意:回答此题切忌把所学知识罗列为一点,把对企业行为的分析也并列为一点,这样的答题不具有针对性,盲目罗列视同对知识的不理解,一般是不给分的。因此对于这种包含多层内容的题目必须层层展开,一一说明。当然,如果所给材料比较简单,只包含一个层面的问题,那就另当别论了。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便是。
在政治学科的非选择题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题目:要求学生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类似的问法还有“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对……进行论述”“说说你的看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等等。
这类题从答题的要求上似乎没什么特定的指向性,但答题的要求则更加全面,既需要学生有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又需要学生有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而言,这类题答题的思路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所给的材料入手,弄清材料所讲的问题“是什么”,二是结合所学知识在对材料所述问题明确是非的基础上说明“为什么”,三是针对上述问题说明应该“怎样做”(这一点有时需因题而异,比方说题中讲述的就是一种正确的做法,那么只需说明为什么也就可以了。总之不可僵化教条,不可生搬硬套)。
例如:2000年夏季,我国一些家电生产企业结成“价格联盟”,达成了限制大幅度降价的销售协议。然后,协议墨迹未干,参加协议的厂家便纷纷“跳水”降价,限价销售宣告失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
分析:此题是一道经济常识知识的综合考察题,主要考查价值规律、市场经济、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及公平竞争等内容。解答此题的正确的思路是:首先对材料所述的现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就是“价格联盟以失败而告终”(是什么?);再次在对这种现象的是非作出正确判断(价格联盟的失败是必然的)的基础上分析说明“为什么”(规范的答题思路是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依据,二是这样做的现实原因,这在上面第二点已有说明),这也是答题的重点所在;最后,既然这种作法是错误的,那么企业到底应该“怎样做”,指出企业发展的出路,为企业开出摆脱困境的良方,这是本题的能力立意之处,也是画龙点睛之笔,不可或缺。
答案:(1)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时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过于求,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为何会失败的理论依据)(2)企业人为地采取“价格联盟”的方式限价,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原则,属于不正当竞争。这种做法不利于市场竞争的正常进行,也不利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错误的实质及其危害)(3)企业应遵循市场规则,开展正当竞争;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荆恢鞫
注意:在企业应该怎样做这一点上,此题带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从材料中、从答题要求上没有限制性要求,因此也可以从“依靠科技,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方面来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为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有一种常见的题型,它一般是以这样的形式来设问: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知识的?要答好此类问题,首先必须对题目所要求的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再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所述材料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知识的。一般而言,这种题型涉及到的知识点不会是简单的一个层面的内容,因此必须把知识点层层展开,与材料逐一对照,有则析之,无则弃之,非是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如:南沙群岛历来属于中国。鉴于周边国家对该领域提出的不同领土要求,中国政府在不放弃主权的前提下,从尊重现实出发,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解决原则。2003年11月11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律宾国家石油勘探公司签署了共同开发南海石油资源的合作意向,这被看作是实施上述原则的良好开端。“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分析: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确切地掌握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有哪些,然后再具体地分析在这一原则中究竟体现了哪一点。
答案:(1)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主权归我”就是这一立场的体现。(基本点之一)(2)我国实行和平外交,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搁置争议”就体现了这一点。(基本点之二)(3)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共同开发”就体现了我国加强对外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点之五)
注意:从上题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在这一原则中只包含了三点,其余的两个方面无从体现,因此只需要对这三点一一说明即可。在这样的题型中切忌的一种错误的答题方式是:先把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全部罗列出来,然后把材料照抄一遍,最后得出结论,“这就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如此答题是学生此种题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按着高考的阅卷规则,这样的答题逻辑是不得分的。
还有一种与这种题相类似的题型,一般的设问是这样的: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某个知识点,比如按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这类题的答题思路与“如何体现”这种题有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回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说明“怎样做到”,而且要求必须从所学的理论(题中要求的知识点)出发,从中引出其方法论式的做法,结合材料予以分析说明。
政治学科的主观题中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题型,一般它是这样要求的: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经济学道理(或是哲学道理、或是政治学道理)?回答这一类的问题,一是要求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材料共包括几个层面的内容;二是从每一个层面入手,分析其主要反映的道理是什么,切记要抓主要舍次要。总之,要依据所给的分值,既要全面反映材料,又要抓住重点,不要舍本求末,重复啰嗦。
从总的原则而言,答好主观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认真审材料,找出中心思想:把材料通读,并分层次细读,分析既要全面,又要抓住其中心思想,切忌断章取义,从个别词句出发就下结论,以致于下笔千言,谬之万里。
第二,认真审问题,弄清答题要求:一是要弄清答题的限制性要求。如:从经济学角度说明……、从政治学角度说明……、从哲学常识角度说明……(哲学又可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部分),切忌张冠李戴,文不对题。二是要审清答题的方向,问原因不答措施,问措施无需要讲原因,忌不管要求自圆其说。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答题时一定要把理论(所学知识)和材料密切联系起来进行说明,切忌离开材料,漫天撒网,理论与材料形成两张皮,费时费力不得分。
第四,规范思路,准确用语:动手答题前,先规范答题思路,明确答题的方向,然后用规范性的政治书面用语,进行准确、简洁、科学的表述。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1)非选择题的构成
高考政治单科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简答、辨析、论述三类; 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非选择题总称为问答题; 部分省市试卷还包括分析说明题、研究性学习试题等。
(2)具体做法
①认真读题 , 弄清题意 , 明确中心及分论点 , 确定论据在读题时 , 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 , 必须明确 , 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 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 , 只有围绕中 心答题 , 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再次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 的分论点。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 , 包括政策 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这是解题的钥匙。
②归类对号 , 落实课、节、框
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 ,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 , 然后胸有成竹 , 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
③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 :先归纳题目观点 , 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 :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 , 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 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答案的主体 , 理论联系实际 , 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寸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 次而定。要遵循由远及近 , 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 , 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 ,层层剖析。
第四步: 联系重大时事。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 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 , 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 , 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五步: 用事实证明(包括史实、事实、数据等等)。答题不仅要有理 , 而且要有据。新教材特别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 。 “事实证明” 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第六步 : 反面论证。在正面论述之后 , 一般还应联系反面观点 , 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 , 以加深对正面的理解。这一步通常用“如果说……”“假如……”这样的句式来展开。
第七步 : 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在论述题答案中这一步是不可少的。在教材中多处可以看到在阐述了一个观点后对青年学生(我们) 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表态既要联系实际 ,又要扣紧题意 , 不要空喊。
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观题中,材料题是最常见的题型。因此能否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就成了提高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关键之一。那么如何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呢?要求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正确审题,通过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打个比方说,如果把材料主观题比作一栋房子,那么科学、正确的审题方法就是进入房子的一把钥匙。不同的高考试题有不同的特点和解法。对待材料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审题方法。
首先是粗读材料,细审设问。
材料题试题的问题有一个也有多个,或明确或隐蔽,也有问题中套问题。但不管怎样,问题都是针对材料提出来的,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可以说,问题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内容,体现命题者的意图。因而明确问题往往是解答问题的良好开端。面对试题,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问题。
第一确定问题是从经济、哲学还是政常角度提出的。这一点比较简单,但不能马虎。如果搞错将一分不得。
第二要确定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这一环如果搞错,也将失分很多。
第三要明确问题的各种限制性条件。这些限制性条件为考生提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使考生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指向。通过这三步搞清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并借助问题的启发,把握阅读材料的方向。
其次是推敲材料,把握“有效信息”。
离开了对材料的理解,就谈不上理解题意。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加以推敲,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实内涵。其一是时间。任何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而时间则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标志。注意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其二是总结性语句。即点明材料的中心的语句。就表格类材料而言,其表格上的标题往往点明表格所反映内容的中心。其三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它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推敲并借助从问题中得到的启示,一般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从而明确题意。
再次是“书”题结合,确立论点论据
材料类试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题在书外”但解决问题需借助书本知识,也就是说,对试题的分析,离不开书本知识。只有将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在分析、把握材料内涵时进行。在明确题意后更需要应用书本知识加深对试题的理解并组织答案。下面
例题实讲
2002年一高考材料题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审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答材料型鞴厶饽俊?/SPAN>
(2002年全国文综高考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年来,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1) 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
(2) 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9分)
(3)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先来看第一问。
按照审题的一般方法,应首先粗读材料细审问题。
第一问肯定是从经济角度提出的。
第二确定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虽然这一设问中有“怎样”两个字,但问题仍是从“是什么”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事实上我们可以把问题直接变换为“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三明确问题的限制性条件。通过审阅问题不难发现第一问的限制性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材料中反映出的变化,因而不能脱离材料;二是洞庭湖区经济上的变化,而非其他变化。对问题的正确分析为阅读材料明确了方向,即在阅读材料时要把握两方面的有效信息,一是有关变化的描述,如反映时间先后的名词,反映事物变化过程的动词,反映事物性质变化的形容词等。二是有关经济活动或关系的描述。
然后带着问题提供的方向细读材料。从“变化”的角度看,变化过程总是有个时间上的先后,时间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标志。所以我们首先找出材料中反映时间先后阶段的名词。通过分析,洞庭湖区在“历史上”、“多年来”、“近年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三个阶段的情况及先后变化。再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历史上”这一阶段只描述了洞庭湖区的自然风光,没有经济上的变化。因而其与“多年来”变化的关系是命题者设置的小小陷井。“多年来”与“近年来”都有关注经济的描述且存在变化关系。此时可以将第一问具体为“洞庭湖区经济上从‘多年来’到‘近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接下来从材料中获取“多年来”到“近年来”的有效信息。“多年来”有三条信息:①片面强调粮食生产②围湖造田;③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缩小;“近年来”有④退耕还湖;⑤政府投资进行综合治理;⑥湖区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改善;⑦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⑧湖区居民收入提高
这样分析后就可直接从有效信息中获取答案了。根据①②→④⑧得出农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或农业经营方式发生的变化:(1)洞庭湖区人民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片面强调粮食生产的、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单一经营到多种经营。根据③→④⑤⑥⑦得出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上发生的变化:(2)政府制定退耕还湖政策并加大投资,使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直接根据⑧得出人民生活水平上发生的变化:(3)湖区居民从多种经营中提高了收入。
第二问,通过审题首先明确这是用政治常识中国家的对内职能的知识来回答,其次要明确这一问题究竟是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通过审题我们明确这一问题是从“怎么样”这一角度提出来的。如果在这一方面发生偏差,错把这一问回答成“上述材料说明国家履行了哪些职能”,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一问题已经把职能局限在“管理经济的职能”即我国对内职能的第二个职能——经济职能上。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政府怎样履行这一职能,而不是问履行了什么职能。教材P18页讲到“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们也就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行的。根据教材这一知识,结合上述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我们可组织以下答案:根据①②③⑦可得出答案(1)政府针对片面发展粮食生产,围湖造田,造成环境破坏等问题,制定了退耕还湖的政策①②③和多种经营并举的方针⑦,以统筹规划湖区农业发展,从而对经济进行了调节。根据⑤得出答案(2)政府加强了社会管理,对湖区进行了综合治理。根据④⑥⑧得出答案(3)政府努力搞好公共服务,直接进行了巨额投资④,改善了生态环境⑥,也促进了居民收入的提高,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此问标准答案是:统筹规划、进行政策调节;直接投资,实施经济调节;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第三问的哲学启示单纯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变化”是很难看出其哲学启示的,如果说变化本身的启示也只表明“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人的认识也有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哲学上册P 页)因此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但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哲学启示。这就需要我们围绕“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变化”细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从“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经过、变化的结果等找出对应的哲学启示。
(1) 从“变化”的原因看
①围湖造田是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消极行为,退耕还湖是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的积极行为,于是可以得出唯物论方面的启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通过人的活动消极地影响和反作用于自然界;正确的意识积极地影响和反作用于自然界,因此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意识。
②围湖造田是割裂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退湖还耕是看到了二者之间联系。于是得出辩证法方面的启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③围湖造田说明当时湖区政府和人民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退耕还湖表明湖区政府和人民既重视经济发展也注意环境保护,从而可得出辩证法的另一启示:必须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要发展经济也要注意保护环境。
④围湖造田是在错误的社会意识指导、错误价值观导向下的错误做法,而退耕还湖则是在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价值观导向下的正确做法。于是得出价值观方面的启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维护人类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
(2) 从“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看
①多年来,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以致围湖造田,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这些年在实践中纠正并形成了正确的认识,退耕还湖。于是可得出这一哲学启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②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变化经过还说明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实践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一哲学启示:
③围湖造田造成环境恶化,退耕还湖改善了环境,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在解答材料型主观题时,有的考生答题时感觉很好,一对答案才发现“离题千里”,这主要是审题不清“惹的祸”。在平时复习中,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不仅有利于克服审题不清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审题过程中,以下几点必须特别要注意克服:
一是急躁冒进。面对陌生的材料,许多考生仿佛进入迷宫,往往会产生一种急躁情绪,企图在较短时间内明确题意,解答问题。事实上,审题的过程是一个运用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过程,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仔细推敲。而急躁冒进往往阅读分析不细,结果或是经偏盖全,偏离题意,或是挂一漏十,一知半解,或是思维混乱,罗列知识,最终是欲速则不达。
二是脱离材料。试题的材料和问题是统一的,两者有机结合共同反映了命题者的意图。但许多考生审题时将两者割裂开来,不懂得借助问题分析材料,把握材料内涵,不善于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辨清设问方向,
把握材料内涵,更懂得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明确题意。于是对题意的理解只能是既费劲又不能切中肯綮。
例如: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随着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许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创名优产品,更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转换经营机制,以便适应市场,在竞争中取胜。运用商品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企业要采取上述措施?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企业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与经济常识的哪些知识是相联系的,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对企业的行为进行分析说明。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名牌;二是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三是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管理,以适应市场的要求。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第一点是从商品的使用价值角度讲的,第二点是从商品的价值角度讲的,第三点是从市场的要求方面讲的。把握了以上三个角度,也就明确了答题的方向,然后再按着规范的答题思路逐层解析即可。
答案:(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重视商品的质量,创出自己的名优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现实意义)(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理论依据)商品生产者只有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意义)(3)商品生产其实质是为消费者进行的生产,商品生产必须面向市场进行。(理论依据)企业只有转换经营机制,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的目的,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意义)
注意:回答此题切忌把所学知识罗列为一点,把对企业行为的分析也并列为一点,这样的答题不具有针对性,盲目罗列视同对知识的不理解,一般是不给分的。因此对于这种包含多层内容的题目必须层层展开,一一说明。当然,如果所给材料比较简单,只包含一个层面的问题,那就另当别论了。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便是。
在政治学科的非选择题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题目:要求学生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类似的问法还有“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对……进行论述”“说说你的看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等等。
这类题从答题的要求上似乎没什么特定的指向性,但答题的要求则更加全面,既需要学生有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又需要学生有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而言,这类题答题的思路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所给的材料入手,弄清材料所讲的问题“是什么”,二是结合所学知识在对材料所述问题明确是非的基础上说明“为什么”,三是针对上述问题说明应该“怎样做”(这一点有时需因题而异,比方说题中讲述的就是一种正确的做法,那么只需说明为什么也就可以了。总之不可僵化教条,不可生搬硬套)。
例如:2000年夏季,我国一些家电生产企业结成“价格联盟”,达成了限制大幅度降价的销售协议。然后,协议墨迹未干,参加协议的厂家便纷纷“跳水”降价,限价销售宣告失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
分析:此题是一道经济常识知识的综合考察题,主要考查价值规律、市场经济、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及公平竞争等内容。解答此题的正确的思路是:首先对材料所述的现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就是“价格联盟以失败而告终”(是什么?);再次在对这种现象的是非作出正确判断(价格联盟的失败是必然的)的基础上分析说明“为什么”(规范的答题思路是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依据,二是这样做的现实原因,这在上面第二点已有说明),这也是答题的重点所在;最后,既然这种作法是错误的,那么企业到底应该“怎样做”,指出企业发展的出路,为企业开出摆脱困境的良方,这是本题的能力立意之处,也是画龙点睛之笔,不可或缺。
答案:(1)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时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过于求,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为何会失败的理论依据)(2)企业人为地采取“价格联盟”的方式限价,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原则,属于不正当竞争。这种做法不利于市场竞争的正常进行,也不利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错误的实质及其危害)(3)企业应遵循市场规则,开展正当竞争;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荆恢鞫
注意:在企业应该怎样做这一点上,此题带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从材料中、从答题要求上没有限制性要求,因此也可以从“依靠科技,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方面来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为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有一种常见的题型,它一般是以这样的形式来设问: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知识的?要答好此类问题,首先必须对题目所要求的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再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所述材料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知识的。一般而言,这种题型涉及到的知识点不会是简单的一个层面的内容,因此必须把知识点层层展开,与材料逐一对照,有则析之,无则弃之,非是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如:南沙群岛历来属于中国。鉴于周边国家对该领域提出的不同领土要求,中国政府在不放弃主权的前提下,从尊重现实出发,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解决原则。2003年11月11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律宾国家石油勘探公司签署了共同开发南海石油资源的合作意向,这被看作是实施上述原则的良好开端。“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分析: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确切地掌握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有哪些,然后再具体地分析在这一原则中究竟体现了哪一点。
答案:(1)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主权归我”就是这一立场的体现。(基本点之一)(2)我国实行和平外交,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搁置争议”就体现了这一点。(基本点之二)(3)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共同开发”就体现了我国加强对外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点之五)
注意:从上题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在这一原则中只包含了三点,其余的两个方面无从体现,因此只需要对这三点一一说明即可。在这样的题型中切忌的一种错误的答题方式是:先把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全部罗列出来,然后把材料照抄一遍,最后得出结论,“这就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如此答题是学生此种题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按着高考的阅卷规则,这样的答题逻辑是不得分的。
还有一种与这种题相类似的题型,一般的设问是这样的: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某个知识点,比如按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这类题的答题思路与“如何体现”这种题有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回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说明“怎样做到”,而且要求必须从所学的理论(题中要求的知识点)出发,从中引出其方法论式的做法,结合材料予以分析说明。
政治学科的主观题中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题型,一般它是这样要求的: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经济学道理(或是哲学道理、或是政治学道理)?回答这一类的问题,一是要求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材料共包括几个层面的内容;二是从每一个层面入手,分析其主要反映的道理是什么,切记要抓主要舍次要。总之,要依据所给的分值,既要全面反映材料,又要抓住重点,不要舍本求末,重复啰嗦。
从总的原则而言,答好主观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认真审材料,找出中心思想:把材料通读,并分层次细读,分析既要全面,又要抓住其中心思想,切忌断章取义,从个别词句出发就下结论,以致于下笔千言,谬之万里。
第二,认真审问题,弄清答题要求:一是要弄清答题的限制性要求。如:从经济学角度说明……、从政治学角度说明……、从哲学常识角度说明……(哲学又可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部分),切忌张冠李戴,文不对题。二是要审清答题的方向,问原因不答措施,问措施无需要讲原因,忌不管要求自圆其说。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答题时一定要把理论(所学知识)和材料密切联系起来进行说明,切忌离开材料,漫天撒网,理论与材料形成两张皮,费时费力不得分。
第四,规范思路,准确用语:动手答题前,先规范答题思路,明确答题的方向,然后用规范性的政治书面用语,进行准确、简洁、科学的表述。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追问
然后帮我解答下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