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产生的背景、时间、创始人、早期教义及作用?
1、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2、产生背景:婆罗门教的衰落、沙门思潮的兴起、种姓制度。
3、早期主张:
四圣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以缘起为核心的世界观,以涅槃为目的的解脱观。
4、产生时间: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5、作用
佛教也可以讲是高等哲学。其具足深邃的辩证思想,无可辨驳的教理法义,旨在通过各种论证以期让人们达到宗教信仰的目的。佛教的意义就是宗教教育,让人们破迷开悟、断除烦恼、觉行圆满。他是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外的高级教育延伸,即宗教教育主体之一。
6、影响:
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观)、中期大乘佛教(唯识)、晚期大乘佛教(密教)等阶段发展。传入中国汉地形成汉传佛教、传入东南亚地区形成南传佛教、传入中国藏族地区形成藏传佛教。
扩展资料
佛教公元前六世纪创于古印度,在佛教之前,印度思想界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一千年左右,是吠陀神话的时期,属于多神崇拜。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原来的印度土着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朱木那河、恒河流域推进。改变了原有的印度社会结构,创造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这在历史上称为后吠陀时代或梵书、奥义书时代。婆罗门教便形成于这一时代。
到了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产生了一大批自由思想家,佛教与耆那教的创始人便属于其中。对固有宗教传统,即婆罗门教加以怀疑以至抨击的这股思潮统称为沙门思潮。
公元前四世纪至前二世纪是佛教与耆那教广泛传播的孔雀王朝时代,婆罗门教相应衰落下去,但却不绝如缕。公元前一世纪起逐步复兴,并在四世纪时的笈多王朝完成自身改造,演变为印度教。
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于《吠陀》。吠陀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意思是“知识”、“启示”,四部吠陀本集是《梨俱吠陀》(歌咏明论)《娑摩吠陀》(赞颂明论)《夜柔吠陀》(祭祀明论)及《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其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时代,正值印度河文明的时期,雅利安人大体居住在印度的西北印度河两岸的时期。
《梨俱吠陀》虽然绝大部分是神话和对神的赞歌,但亦含有相当丰富的人类幼年的“思维萌芽”。《梨俱吠陀》的前7卷是神话的宇宙构成论、多神论、泛神论、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质论。从第8卷开始,逐渐向一神论过渡:
与此同时,吠陀哲学家开始对宇宙本原、人的本质进行哲学探究。他们各抒己见,基中有些看法,迄今仍然是带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
后来除了四种吠陀本集,婆罗门教在传播过程中还不断产生新的有关祭祀起源、目的、方法以及诠释吠陀颂赞、咒语等意义的文集。依其产生的历史年代,它们大致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其他非天启的经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