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 魏源和洋务派什么关系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
林则徐(1785年~1850年)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
林则徐和魏源是同一个时期,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是:“开眼看世界”
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在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政治派别。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
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林则徐(1785年~1850年)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
林则徐和魏源是同一个时期,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是:“开眼看世界”
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在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政治派别。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
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5-01-22
展开全部
他们都是地主阶级,希望改变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洋务派吸收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说法,但任然局限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不触动当时的政治制度,故他们都没有成功。
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是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主要是为了“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洋务派“师夷长技”则主要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革命,但也包含抵御外侮的意图。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没有付诸实践,而洋务派则掀起了洋务运动。
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是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主要是为了“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洋务派“师夷长技”则主要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革命,但也包含抵御外侮的意图。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没有付诸实践,而洋务派则掀起了洋务运动。
追问
两者都是学习器物?
追答
洋务运动因为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学习西方技术的
失败,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单纯地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变制度是不能挽救中国的,因此改向学习西方制度,重点是政治制度,掀起了戊戌变法。
魏源的父亲魏邦鲁曾是林则徐的属僚,他“破除积习,不受陋规”,很受林的称许,1830年林则徐与魏源在北京相遇时,林对这位以批判程朱理学,反对腐败、主张改革而名满京师的年轻人,就有种亲近感。特别是他们两人对另一位朋友王竹屿的正直,有作为却仕途坎坷有着相同的认识:不但同情,而且都祝福王能仕途通达。4年后当王逝世后,魏撰《两淮都转盐运使婺源王君墓表》,林特为王手书墓志铭。
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时,魏不但对此拥护和支持,而且对禁烟充满希望。1841年3月,魏源在林则徐的推荐下,愤然弃笔从戎,到浙江参谋战事。后来他看到朝廷和战不定,“知与愿违”,忧愤辞归扬州。林则徐戍边新疆的途中,在镇江的京口巧遇魏源。他们抚今追昔,百感交集。面对国事茫茫的大局,忧心忡忡;然而他们并未因屡遭挫折而心灰意冷;却披肝沥胆地交换意见。林则徐倾吐了“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远虑并把在广州时搜集、翻译、出版的一部分外国资料及《四洲志》的手稿交给了魏源,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的情况和资料,编撰《海国图志》。魏源以保卫祖国南北疆界必须从长计议出发,希望林保重自己的身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是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主要是为了“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洋务派“师夷长技”则主要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革命,但也包含抵御外侮的意图。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没有付诸实践,而洋务派则掀起了洋务运动。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两者都是学习器物?
追答
什么器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他们都是地主阶级,希望改变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洋务派吸收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说法,但任然局限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不触动当时的政治制度,故他们都没有成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