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开始有《十面埋伏》这首曲子?
展开全部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又名《睢阳平楚》。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说,曲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文中所描写的《楚汉》一曲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
《十面埋伏》反映楚汉相争的历史题材,全曲分十三个段落,可分作战前的准备阶段、作战情景、战争的结局三大部分。《十面埋伏》的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描写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场景,音乐格调昂扬。作者无法回避项羽失败的史实,但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描绘项王悲歌壮别的场面,音乐格调悲壮。
早在唐代,白居易(772-846)曾写过一首《琵琶行》(此诗写于公元816年的一个秋夜),诗中有:“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样的诗句,可见那时白居易曾听到过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如: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睢阳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睢阳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又名《睢阳平楚》。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说,曲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文中所描写的《楚汉》一曲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
《十面埋伏》反映楚汉相争的历史题材,全曲分十三个段落,可分作战前的准备阶段、作战情景、战争的结局三大部分。《十面埋伏》的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描写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场景,音乐格调昂扬。作者无法回避项羽失败的史实,但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描绘项王悲歌壮别的场面,音乐格调悲壮。
早在唐代,白居易(772-846)曾写过一首《琵琶行》(此诗写于公元816年的一个秋夜),诗中有:“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样的诗句,可见那时白居易曾听到过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如: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睢阳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睢阳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