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个和王安石的政治背景有关系,当时他的政治立场是有关系的,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他深得宋神宗赏识,在宋神宗党政期间,他的政治抱负一一得到实现,遗憾的是,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该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那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