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一篇 本校先进人物专访?

 我来答
安慧科技
推荐于2016-01-28 · TA获得超过1596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66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 -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笔者以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这次的采访用了8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握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笔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方法。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平静不下来,笔者就问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因为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笔者就问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问题,使他放松。

四、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笔者在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笔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氏春秋》的评价,通过对商鞅"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原只限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五个小时。

五、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六、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提问语要用开放式的,多用怎么样、什么、如何等字眼,给对方以广阔的回答空间。不要像法官审判一样问:"是,还是不是。"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到哪去找?找谁?"

八、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九、适当使用些激将法。充分发挥激将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锐提问使一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采访,所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问题,有意突出其尖锐的一面。有分量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名记者法拉奇就是以提问尖锐近乎挑衅而闻名的。笔者在采访一致力于改变的某单位领导时,提出:"你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推行改革,群众会告你专制强权,也许以后会影响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会成为牺牲品,你对此怎么看?"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该领导的重视和兴趣。采访完后,他说:"本来想应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问题不得不让我说话了。"而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时,笔者直言不讳地问:"人们对你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你对此怎么看,你对自己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打开了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也撕开了他的防护衣。后来采访对象说:"你是第一个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我一下就觉得你对我很了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对待我。"

写一篇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专访是采写者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做好提问是关键。问题问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离目标也就近了。
参考资料:华人英才网
北京北纵科技有限公司
2025-03-21 广告
北京北纵科技有限公司是以人才管理为核心业务的专业化咨询机构,以企业人才标准体系构建、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人才培训体系构 建为核心业务。同时关注客户人力资源信息化改进需求,已经开发和推广招聘管理、人才测评、绩效考核等软件服务系统。以满足可持续发...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北京北纵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Nikoo_
2007-09-26 · 超过1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新闻采访写作》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传授新闻采访写作的观念、理论以及具体操作方法与技巧。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是:新闻报道活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要正确认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规律以及工作原则,了解中国当前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现状,把握发展趋势,熟悉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采写能力与业务技巧。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全书的引言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新闻的基本特征、新闻载体等基本概念;明确记者作为新闻采写主体的角色及其职业素养方面的特点与要求。

(二)考核知识点

1、新闻的定义、新闻记者的定义、报纸的定义2、新闻的基本特征3、记者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

(三)考核要求

1、识记并领会:新闻的各种定义、新闻记者的定义、报纸的定义、新闻的基本特征2、识记:报纸在传播新闻方面的特点、广播在传播新闻方面的特点、电视在传播新闻方面的特点

第二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并深入地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并能够在全面、准确理解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指导新闻写作。

(二)考核知识点

1、新闻的特征决定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2、全面、准确理解新闻规律,指导新闻写作

(三)考核要求

1、尊重客观性

(1)识记:新闻六要素、“用事实说话”的定义(2)领会:如何准确理解新闻的“客观主义”

2、坚持导向性

(1)识记:新闻报道导向性的定义(2)领会:如何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3、强化时间性

(1)识记:新闻报道中“新”的具体表现(2)领会: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新鲜性

4、注重艺术性

(1)识记:新闻典型的定义(2)领会:如何增强新闻报道的文采美

第三章 采访——新闻报道第一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采访的性质、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全面认识和掌握采访的一般规律,从而为新闻写作打好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

1、新闻采访2、消息来源3、采访对象

(三)考核要求

1、采访的性质

(1)识记:新闻采访的特点(2)领会: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新闻采访本质上是调查研究活动

2、记者与采访对象

(1)识记:采访对象、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2)领会:如何把握各种类型的采访对象心理

第四章 采访的基本程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闻采访的大致程序,一般须注意:增强新闻敏感、捕捉新闻线索、做好访前准备、接近采访对象、深入现场观察、讲究提问艺术等环节。

(二)考核知识点

1、新闻敏感的含义及其把握的方法2、新闻线索的含义及其捕捉的方法3、采访中“接近”的含义及其接近的技巧

(三)考核要求

1、增强新闻敏感

(1)识记:新闻敏感的含义(2)领会:如何把握新闻敏感

2、捕捉新闻线索

(1)识记:新闻线索的含义,获得新闻线索的途径(2)领会:如何“破题”

3、做好访前准备

(1)识记:采访计划的定义,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的主要内容(2)领会:为什么要进行访前准备

4、接近采访对象

(1)识记:接近的技巧(2)领会:接近的基本要求

5、深入现场观察

(1)识记:现场观察的方法(2)领会:现场观察的作用

6、讲究提问艺术

(1)识记:提问的原则(2)领会:提问的技巧

第五章 采访的方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系统学习采访中常见的采访方式,主要有书面采访、电话采访、隐性采访、网络采访、电视采访和录音报道采访等。

(二)考核知识点

1、书面采访的定义与要求2、电话采访的特点与注意点3、隐性采访的特征、适用原则及法律保护4、网络采访的特点及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观念5、电视采访的要求

(三)考核要求

1、书面采访识记:书面采访的定义

2、电话采访领会:电话采访的注意事项

3、隐性采访(1)识记:隐性采访的抗辩事由(2)领会:隐性采访的主要特征,隐性采访应把握的原则

4、网络采访领会:如何进行网络采访,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观

5、电视采访(1)识记:电视采访的定义(2)领会:电视采访的要求

6、录音报道采访领会:录音报道采访的注意点

第六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特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作品的特点,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考核知识点

1、新闻作品传播性的内涵2、新闻作品机遇性的表现3、新闻作品选择性的要求4、新闻作品易碎性的表现5、理解新闻写作的新鲜、简明、深刻和可读性

(三)考核要求

1、新闻作品的特点识记和领会:传播性、易碎性、机遇性、选择性的内涵;报道思想的定义。

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识记和领会:新闻怎样才能写得简明,如何才能使新闻作品更深刻;新闻作品“新鲜”、“深刻”“简明”的内涵,可读性的内涵、标准。

第七章 新闻写作方法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新闻主题的提炼、材料的选择、笔法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等。

(二)考核知识点

1、好的新闻主题应达到哪些要求,怎样提炼主题,新闻主题与新闻框框的区别。

2、材料的类型、怎样选择各种材料3、笔法的类型、怎样使用各种笔法4、新闻语言的特点、新闻语言使用的要求

(三)考核要求

1、新闻主题(1)识记:好的新闻主题的要求,怎样提炼主题;

(2)领会:新闻主题与新闻框框的区别

2、新闻素材(1)识记:新闻素材的含义,怎样选择材料;

(2)领会:骨干材料、细节材料与一般性材料的鉴别

3、新闻笔法(1)识记: 各种笔法(2)领会:变笔的表现形式,衬笔的主要方式、跳笔的含义,怎样才能做到笔“简”而传神。

4、新闻语言(1)识记:新闻语言各种要求;

(2)领会:语言简明的方法,新闻语言如何通俗化,经济新闻中如何使用数字。

第八章 新闻报道的结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闻报道的完整结构,掌握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和背景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新闻写作必须找到恰当的结构形式,把零散的观点和材料、情节和场面等串联起来,构成完整而生动的新闻报道。

(二)考核知识点

1、标题的类型、作用,多行标题的构成、标题的制作要求2、消息头的定义、类型及作用3、导语的定义、类型,导语写作的要求4、新闻主体、结尾的定义及写作的要求5、新闻背景的定义和使用6、新闻报道结构形态的定义,各种新闻结构的定义和特点

(三)考核要求

1、新闻标题(1)识记:标题的定义、类型(2)领会:标题的作用,引题、正题、副题的功能

2、消息头(1)识记:消息头的定义,消息头的作用(2)领会:“讯”与“电”的使用

3、新闻导语识记和领会:导语的定义,各种导语的写作和要求

4、新闻主体与结尾(1)识记:新闻主体、结尾的定义(2)领会:新闻主体写作的要求、结尾的写法

5、新闻背景(1)识记:新闻背景的定义(2)领会:安排背景材料的方法与要求

6、新闻报道的结构形式(1)识记:各种新闻报道结构的形态(2)领会:各种新闻报道结构形态的特点,金字塔结构、悬念式结构、散文式结构、集纳式结构等的特点和使用技巧。

第九章 新闻写作文体论(上)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消息的特点,掌握各种类型的消息的写作,包括简讯、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等。

(二)考核知识点

1、消息的定义2、简讯的定义,简讯写作的要求3、动态消息的定义,动态消息的写作要求4、综合性消息的特点,综合性消息的写作要求5、人物消息的定义,人物消息写作的要求6、评述性消息的定义,7、特写性消息的定义,特写性消息写作的要求

(三)考核要求

1、消息概述(1)识记:消息的定义(2)领会:消息的特点(3)应用:消息的写作

2、简讯识记和领会:简讯的定义和写作要求

3、动态消息(1)识记:动态消息的定义(2)领会:动态消息的特点(3)应用:动态消息的写作

4、综合消息(1)识记: 综合消息的定义(2)领会:综合消息的类型及特点(3)应用:综合消息的写作

5、人物消息(1)识记:人物消息的定义(2)领会:人物消息的特点、人物消息的写作要求(3)应用:人物消息的写作

6、评述性消息(1)识记:评述性消息的定义(2)领会:评述性消息的类型与写作要求(3)应用:评述性消息的写作

7、特写性消息(1)识记:特写性消息的定义及其写作要求(2)领会:特写性消息的特点(3)应用:特写性消息的写作

第十章 新闻写作文体论(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通讯的特点、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掌握通讯写作的基本技巧,学会各类通讯的写作。

(二)考核知识点

1、通讯主题的含义、特性及其提炼表现的具体方法2、通讯材料的鉴别与选择

(三)考核要求

1、通讯概述(1)识记:通讯的定义及特点,通讯主题的要求,通讯结构的要求,纵横式结构的定义(2)领会:通讯主题的提炼,通讯写作的基本技巧

2、人物通讯(1)识记:人物通讯的定义,人物通讯应注意的问题(2)领会:人物通讯的表现手法(3)应用:人物通讯的写作

3、事件通讯(1)识记:事件通讯的定义,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2)领会:事件通讯的特点(3)应用:事件通讯的写作

4、工作通讯(1)识记和领会:工作通讯的定义,工作通讯的写作要求(2)应用:工作通讯的写作

5、风貌通讯(1)识记:风貌通讯的定义(2)领会:风貌通讯的写作要求(3)应用:风貌通讯的写作

6、人物专访(1)识记:人物专访的定义,人物专访的写作要求(2)领会:人物专访的类型(3)应用:人物专访的写作

第十一章 电视新闻制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的特点及写作要求,了解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新新闻等的特点,掌握其写作的基本原理。

(二)考核知识点

1、电视新闻的定义及特点,解说词的特点,解说词与画面合一对位的表现形式2、广播新闻的特点及写作3、经济新闻的社会功能及写作原则4、社会新闻的定义,如何走出社会新闻的误区,社会新闻的写作要求5、新新闻出现的原因,新新闻对传统新闻观念的突破

(三)考核要求

1、电视新闻(1)识记:解说词的特点,解说词与画面的“合一”与“对位”的表现形式(2)领会:电视新闻的特点,电视新闻的写作方法

2、广播新闻(1)识记:广播新闻的特点(2)领会:广播新闻的语言要求及其写作要求

3、经济新闻领会:经济新闻的社会功能,如何实现经济新闻的视角转换,经济新闻写作的切入点

4、社会新闻(1)识记:社会新闻的定义,如何走出社会新闻的误区(2)领会:社会新闻的特点,社会新闻的写作要求(3)应用:社会新闻的写作

5、新新闻——新闻报道变革趋势(1)识记:新新闻出现的原因(2)领会:新新闻对传统新闻观念的突破

第十二章 记者与编辑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闻工作具有“个体创造,整体完成”的特殊性,掌握记者在处理与编辑的关系时,需要确立供需意识、点面意识和版面意识,并做到尊重编辑,共同面对广大新闻受众。

(二)考核知识点

1、记者与编辑的关系2、理想的供求关系3、记者与编辑的沟通4、版面意识的内涵5、记者与编辑的关系准则6、传播者听取受众意见的途径

(三)考核要求

1、新闻制作的最后工序——编辑领会:编辑工作的意义

2、记者与编辑的关系识记和领会:理想的供求关系,记者和编辑的关系,记者和编辑沟通的注意点,版面意识的内涵

3、记者与编辑关系的准则(1)识记:记者与编辑关系准则的具体表现,传播者听取受众意见的途径(2)领会:记者与编辑的统一性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本课程考试命题一般采用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填空题和选择题通常是客观题,要求准确无误。名词解释、简答题的答题要求是:答准要点,叙述清楚,文字简洁。论述题要求在理解、掌握书本内容的基础上,灵活使用相关理论,做到有材料、有分析、有观点,论述要详细,注意条理性和逻辑性。案例分析题、写作题,是综合考核考生素质和能力的部分,应在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规范操作,反映自己的写作才华。

大纲考核要求中的识记部分,大多为客观性的知识点,常出现于客观性试题;领会部分既有一定的客观性,又有一定的主观性;应用部分则主观性更强。领会和应用部分可进入任何题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