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历史的书,介绍一下!!
4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明朝那些事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了解明史当然要看明朝那些事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明朝那些事儿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明朝那些事儿图书《明朝那些事儿》,网络上连载的中国明朝(1344年-1644年)历史故事,掀起了明朝热。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是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书名: 《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 当年明月
ISBN: 9787801656087
类别: 历史
页数: 全9册
定价: ¥358.20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
装帧: 盒装
开本: 16开
展开 编辑本段书籍简介
这一大系列,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作者: 当年明月(石悦) 著
《明朝那些事儿》(1张) 出 版 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1 定价: 29.80元(中国海关出版社的标价) 出版时间: 2009-4-1 开本: 16开 语言:中文(也有外文译本)白话 图书品牌:北京磨铁图书
书籍属性
书籍类别:历史、军事、政治 书籍作者:当年明月(石悦) 书籍字数:961285字 书籍状态:已完结
外文译本
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小说背景
《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早是悄悄走红于天涯网的一个小众论坛“煮酒论史”。2006年3月,当年明月的写作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到5月份,他的帖子已经超过了100万的点击,这对于“煮酒论史”这样一个小论坛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的帖子最高的也才十几万。这样的点击率甚至引起了该论坛一些资深网友的质疑,“明矾”们甚至因为版主对《明朝那些事儿》的不作为,发起了持续三个月的大规模“倒版运动”,导致三名版主被免职。 《明朝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历史如此精彩。——毛佩琦 历史应该是活的。——刘仰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概述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1328~1398;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上面这段文字,是现在迅速流行的史书《明朝那些事儿》的开头,如此介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历来的史书中可以说是新的尝试。易中天的火爆,似乎开创了写史书的一种新方法,史书不再枯燥无味地说教了,从天涯煮酒论史论坛走出来的《明朝那些事儿》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从普通读者到学术人士等众多人的眼球,现在这本书已经正式出版了。 截止到2009年,《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正式出版了七部。
分部介绍
第一部《洪武大帝》(后又名《朱元璋卷》) 第1部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 后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第2部
第二部《万国来朝》 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筑《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第三部《妖孽宫廷》 第3部
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 第4部
第四部《粉饰太平》 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5部
第五部《帝国飘摇》 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第六部《日落西山》 第6部
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大结局
第七部《大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序(一)
轻松读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序 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有一句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就多少表现了人们面对久远的历史和浩瀚史籍时往往会出现的迷茫。
详情
其实,“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这句话,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说史或写史的人如何说或写;二是听史或读史的人如何听或读。自司马迁的《史记》以来有所谓“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它们是“正史”,一般说是代表官方意志的,写法有一定的体例;还有各种各样的私人修史,野史、稗乘、笔记,它们思想的表达相对自由,写法也多种多样;至于家传、族谱、碑铭、方志,也莫不可归于历史。而如此众多的史书,大都是与一般读者和民众无缘的。至于那些经过苦心研究产生的学术著作,本来就不是给老百姓看的。百姓也将其视为畏途,根本不看。 那么,老百姓就不读历史了吗?显然不是。老百姓,不论识字不识字,几乎每天都在读历史,有他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说的,有评书里讲的,有戏里唱的,有连环画里画的,有小说里写的,当然,现在还有电视里演的。一般人从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了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懂得了忠奸善恶,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匹夫的责任。 历史学家想要承担褒贬春秋,以史为鉴的责任,但是他们使用的语言,他们的叙述方式使他们与百姓渐行渐远。
具体情况
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 1982年,一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书,留美华人学者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在北京出版了。犹如一场随风潜入夜的好雨,及时洒向了正在萌动变革的史坛,也吸引了史学圈外的广大读者,至今风头犹劲。历史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严肃的史学著作原来也是可以吸引人的。流风所及,许多历史著作尝试变换他们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一批又一批文笔优美、姿彩各异的史学著作出现了。也许是由于宣传不够,一些好的史书还不被大家了解,也许是由于数量不够,正经历史还不足以抵挡“戏说”的洪流。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有所期待,期待有更多严肃但是足以吸引人的历史书能够胜过“戏说”,清理、纠正它们对历史的曲解、误读。 就在这时,一个远在广东的学习法律出身的公务员不宣而战了。他在公务之余热衷于心理和历史方面的写作,开始是时“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到后来,经过认真构思,决心写一部他眼中的明史。他还不想把它叫做“明史”,或许因为那样会显得过于沉重,或许因为那样会被读者误认为又是一本“学究书”。因此,他把它命名为《明朝那些事儿》,而且在事的后面又特意加了“儿”化。这题目,读者一看就有一种解放感,亲近感。其实作者首先解放了自己。他可以不受任何体例限制,不受任何成规约束,虽然已经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 我早就从一些年轻朋友的口中听说有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听说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朋友们问我,你怎么看待这种写法呢?我说,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力。而且,从来每个人由于立场和学养的不同,所看到的历史都是不同的。我们既不能要求历史写作的手法千人一面,又不能要求对历史的结论定于一尊。如同我们听歌唱,无论是学院派的美声的、民族的,还是山野的原生态的,都有存在的价值,其根本在于歌唱者的态度是严肃的,所献出的是精品。换句话说,无论是学院派的美声的、民族的,还是山野的原生态的歌唱者,如果其态度是不严肃的,所献出的不是精品,也是得不到欢迎的。 作者当年明月说:自己的写法是“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并且说,其作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姑且叫做《明札记》”。这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期待他把这三百年写完。 让我们以更为轻松的状态走进历史吧。 作者当年明月写轻松的历史,其实并不轻松;大家轻松地读历史,希望真的很轻松。 毛佩琦 2006年8月28日序于北京北七家村
序(二)
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独行。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 当年明月大喊一声。声音消失在风中,当年明月继续踽踽地走着。山野一片寂静。 好一段时间,远远的,传来一阵阵回声:“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 声音渐渐消失,山野又归于寂静。 前面那座古庙里有点儿动静,一个小和尚好像刚睡醒,慢腾腾地伸了个懒腰,抖落了身上厚厚的尘土。噢!那不是朱重八吗?他朝四下看了看,然后向当年明月走来了。那边还有人,朱棣骑着马,风尘仆仆,身上浸着汗水,也向这边赶来。后边是方孝孺,一脸正气,拉着朱允炆,有点嫌他走得太慢;沮丧的胡惟庸,骄横的蓝玉,都来了。远远的,过来一个瘦了吧唧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朱厚照,还是那样儿,站没站像,坐没坐像,走路也是一摇一晃的…… 这么多人都围上了当年明月,一下就热闹起来了。乱哄哄地,有的拍着当年明月的肩膀,有的指手画脚,吵吵嚷嚷,只听清几个词儿,很精彩的,很精彩的,写写吧,写写吧……写吧,写吧,就像写你们公司的老板,那个胖子,写厂子里那个猴儿精小李,前村儿的嘎子,胡同儿里的小三儿,写吧,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就这么写吧…… 当年明月也不知是惊喜,还是兴奋,都快晕了。 镜头拉远。 声音淡出。 旷野上又是一片寂静。 忽然,一阵风吹来,一摞纸被吹散了,漫天飞舞。一个过路人拣起来一张,一看,原来是书稿,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也算我给它写的序吧,比上次那篇序轻松点儿。 毛佩琦 2006年9月8日于北七家村
编辑本段小说摘要
后记
本来没想写,但还是写一个吧,毕竟那么多字都写了。 记得前段时间,去央视《面对面》访谈,主持人问我,书写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很多次,高兴、兴奋、沮丧,什么都有可能。 但当这刻来到的时候,我只感觉没有感觉。 不是矫情。 怎么说呢,因为我始终觉得写这玩意,是个小得没法再小的事。然而很快有人告诉我,你的书在畅销排行榜蹲了几天、几月、几年,然后是几十万册、几百万册,直到某天,某位仁兄很是激动地对我说,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书的发行量,可以排进前十五名。 有意思吗?说实话,有点意思。 雷打不动的,还有媒体——报纸、期刊、杂志、电视台,从时尚到社会,从休闲到时局,从中央到地方,从中国到外国,借用某位同志的话,连宠物杂志都上门找你。平均一天几个访问,问的问题,也大致雷同,翻来覆去,总也是那么几个问题,每天都要背几遍,像我这么乏味的人,谁愿意跟我聊?那都是交差,我明白。 外型土得掉渣,也硬拽上若干电视讲坛,讲一些相当通俗,相当大众,相当是人就能听明白的所谓历史(类似故事会),当然,该问的还得问下去,该讲的可能还得讲下去。 这个没意思。没意思,也得接着混。 我始终觉得,我是个很平凡的人,扔人堆里就找不着,放在通缉令上,估计都没人能记住,到现在还这么觉得,今天被人记住了,明天就会被人忘记,今天很多人知道,明天就不知道,所以所谓后记,所谓感想,所谓获奖感言之类的无聊的、乱扯的、自欺欺人的、胡说八道的,都休息吧。 那么接下来,说点有必要说的话。 首先,是感谢,非常之感谢。 记得马未都同志有次对我说,这世上很多人都有不喜欢你的理由。因为你成名太早,成名太盛,太过年轻,大家不喜欢你,那是有道理的,所以无论人家怎么讨厌你,怎么逗你,你都得认,你该认。 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无所谓。 但让我感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应该还是喜欢我的,一直以来,我都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没有你们,我撑不到今天,谢谢你们,非常真诚地谢谢你们。 谢谢。 然后是心得,如果要问我,有个什么成功心得,处事原则,我觉得,只有一点,老实做人,勤奋写书,无它。 几年来,我每天都写,没有一天敢于疏忽,不惹事,不闹事,即使所谓盛名之下,我也从未懈怠,有人让我写文章推荐商品,推荐什么就送什么,还有的希望我做点广告,费用可以到六位数,顺手就挣。 我没有理会,因为我不是商人。 出版商亲自算给我听,由于我坚持把未出版部分免费发表,因此每年带来的版税损失,可以达到七位数,这还不包括盗版,以及各种未经许可的文本。 我依然坚持,因为我相信,这是个自由的时代,每个人有看与不看的自由,也有买与不买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强迫。 这是我的处世原则,我始终坚持,或许很多人认为这么干很吃亏,但结果,相信你已经看到。 好的,还有历史,既然写了历史,还要说说对历史的看法。 就剩几句了,虚的就算了,来点实在的吧。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明朝那些事儿图书《明朝那些事儿》,网络上连载的中国明朝(1344年-1644年)历史故事,掀起了明朝热。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是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书名: 《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 当年明月
ISBN: 9787801656087
类别: 历史
页数: 全9册
定价: ¥358.20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
装帧: 盒装
开本: 16开
展开 编辑本段书籍简介
这一大系列,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作者: 当年明月(石悦) 著
《明朝那些事儿》(1张) 出 版 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1 定价: 29.80元(中国海关出版社的标价) 出版时间: 2009-4-1 开本: 16开 语言:中文(也有外文译本)白话 图书品牌:北京磨铁图书
书籍属性
书籍类别:历史、军事、政治 书籍作者:当年明月(石悦) 书籍字数:961285字 书籍状态:已完结
外文译本
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小说背景
《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早是悄悄走红于天涯网的一个小众论坛“煮酒论史”。2006年3月,当年明月的写作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到5月份,他的帖子已经超过了100万的点击,这对于“煮酒论史”这样一个小论坛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的帖子最高的也才十几万。这样的点击率甚至引起了该论坛一些资深网友的质疑,“明矾”们甚至因为版主对《明朝那些事儿》的不作为,发起了持续三个月的大规模“倒版运动”,导致三名版主被免职。 《明朝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历史如此精彩。——毛佩琦 历史应该是活的。——刘仰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概述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1328~1398;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上面这段文字,是现在迅速流行的史书《明朝那些事儿》的开头,如此介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历来的史书中可以说是新的尝试。易中天的火爆,似乎开创了写史书的一种新方法,史书不再枯燥无味地说教了,从天涯煮酒论史论坛走出来的《明朝那些事儿》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从普通读者到学术人士等众多人的眼球,现在这本书已经正式出版了。 截止到2009年,《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正式出版了七部。
分部介绍
第一部《洪武大帝》(后又名《朱元璋卷》) 第1部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 后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第2部
第二部《万国来朝》 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筑《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第三部《妖孽宫廷》 第3部
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 第4部
第四部《粉饰太平》 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5部
第五部《帝国飘摇》 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第六部《日落西山》 第6部
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大结局
第七部《大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序(一)
轻松读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序 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有一句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就多少表现了人们面对久远的历史和浩瀚史籍时往往会出现的迷茫。
详情
其实,“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这句话,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说史或写史的人如何说或写;二是听史或读史的人如何听或读。自司马迁的《史记》以来有所谓“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它们是“正史”,一般说是代表官方意志的,写法有一定的体例;还有各种各样的私人修史,野史、稗乘、笔记,它们思想的表达相对自由,写法也多种多样;至于家传、族谱、碑铭、方志,也莫不可归于历史。而如此众多的史书,大都是与一般读者和民众无缘的。至于那些经过苦心研究产生的学术著作,本来就不是给老百姓看的。百姓也将其视为畏途,根本不看。 那么,老百姓就不读历史了吗?显然不是。老百姓,不论识字不识字,几乎每天都在读历史,有他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说的,有评书里讲的,有戏里唱的,有连环画里画的,有小说里写的,当然,现在还有电视里演的。一般人从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了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懂得了忠奸善恶,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匹夫的责任。 历史学家想要承担褒贬春秋,以史为鉴的责任,但是他们使用的语言,他们的叙述方式使他们与百姓渐行渐远。
具体情况
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 1982年,一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书,留美华人学者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在北京出版了。犹如一场随风潜入夜的好雨,及时洒向了正在萌动变革的史坛,也吸引了史学圈外的广大读者,至今风头犹劲。历史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严肃的史学著作原来也是可以吸引人的。流风所及,许多历史著作尝试变换他们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一批又一批文笔优美、姿彩各异的史学著作出现了。也许是由于宣传不够,一些好的史书还不被大家了解,也许是由于数量不够,正经历史还不足以抵挡“戏说”的洪流。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有所期待,期待有更多严肃但是足以吸引人的历史书能够胜过“戏说”,清理、纠正它们对历史的曲解、误读。 就在这时,一个远在广东的学习法律出身的公务员不宣而战了。他在公务之余热衷于心理和历史方面的写作,开始是时“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到后来,经过认真构思,决心写一部他眼中的明史。他还不想把它叫做“明史”,或许因为那样会显得过于沉重,或许因为那样会被读者误认为又是一本“学究书”。因此,他把它命名为《明朝那些事儿》,而且在事的后面又特意加了“儿”化。这题目,读者一看就有一种解放感,亲近感。其实作者首先解放了自己。他可以不受任何体例限制,不受任何成规约束,虽然已经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 我早就从一些年轻朋友的口中听说有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听说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朋友们问我,你怎么看待这种写法呢?我说,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力。而且,从来每个人由于立场和学养的不同,所看到的历史都是不同的。我们既不能要求历史写作的手法千人一面,又不能要求对历史的结论定于一尊。如同我们听歌唱,无论是学院派的美声的、民族的,还是山野的原生态的,都有存在的价值,其根本在于歌唱者的态度是严肃的,所献出的是精品。换句话说,无论是学院派的美声的、民族的,还是山野的原生态的歌唱者,如果其态度是不严肃的,所献出的不是精品,也是得不到欢迎的。 作者当年明月说:自己的写法是“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并且说,其作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姑且叫做《明札记》”。这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期待他把这三百年写完。 让我们以更为轻松的状态走进历史吧。 作者当年明月写轻松的历史,其实并不轻松;大家轻松地读历史,希望真的很轻松。 毛佩琦 2006年8月28日序于北京北七家村
序(二)
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独行。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 当年明月大喊一声。声音消失在风中,当年明月继续踽踽地走着。山野一片寂静。 好一段时间,远远的,传来一阵阵回声:“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 声音渐渐消失,山野又归于寂静。 前面那座古庙里有点儿动静,一个小和尚好像刚睡醒,慢腾腾地伸了个懒腰,抖落了身上厚厚的尘土。噢!那不是朱重八吗?他朝四下看了看,然后向当年明月走来了。那边还有人,朱棣骑着马,风尘仆仆,身上浸着汗水,也向这边赶来。后边是方孝孺,一脸正气,拉着朱允炆,有点嫌他走得太慢;沮丧的胡惟庸,骄横的蓝玉,都来了。远远的,过来一个瘦了吧唧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朱厚照,还是那样儿,站没站像,坐没坐像,走路也是一摇一晃的…… 这么多人都围上了当年明月,一下就热闹起来了。乱哄哄地,有的拍着当年明月的肩膀,有的指手画脚,吵吵嚷嚷,只听清几个词儿,很精彩的,很精彩的,写写吧,写写吧……写吧,写吧,就像写你们公司的老板,那个胖子,写厂子里那个猴儿精小李,前村儿的嘎子,胡同儿里的小三儿,写吧,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就这么写吧…… 当年明月也不知是惊喜,还是兴奋,都快晕了。 镜头拉远。 声音淡出。 旷野上又是一片寂静。 忽然,一阵风吹来,一摞纸被吹散了,漫天飞舞。一个过路人拣起来一张,一看,原来是书稿,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也算我给它写的序吧,比上次那篇序轻松点儿。 毛佩琦 2006年9月8日于北七家村
编辑本段小说摘要
后记
本来没想写,但还是写一个吧,毕竟那么多字都写了。 记得前段时间,去央视《面对面》访谈,主持人问我,书写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很多次,高兴、兴奋、沮丧,什么都有可能。 但当这刻来到的时候,我只感觉没有感觉。 不是矫情。 怎么说呢,因为我始终觉得写这玩意,是个小得没法再小的事。然而很快有人告诉我,你的书在畅销排行榜蹲了几天、几月、几年,然后是几十万册、几百万册,直到某天,某位仁兄很是激动地对我说,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书的发行量,可以排进前十五名。 有意思吗?说实话,有点意思。 雷打不动的,还有媒体——报纸、期刊、杂志、电视台,从时尚到社会,从休闲到时局,从中央到地方,从中国到外国,借用某位同志的话,连宠物杂志都上门找你。平均一天几个访问,问的问题,也大致雷同,翻来覆去,总也是那么几个问题,每天都要背几遍,像我这么乏味的人,谁愿意跟我聊?那都是交差,我明白。 外型土得掉渣,也硬拽上若干电视讲坛,讲一些相当通俗,相当大众,相当是人就能听明白的所谓历史(类似故事会),当然,该问的还得问下去,该讲的可能还得讲下去。 这个没意思。没意思,也得接着混。 我始终觉得,我是个很平凡的人,扔人堆里就找不着,放在通缉令上,估计都没人能记住,到现在还这么觉得,今天被人记住了,明天就会被人忘记,今天很多人知道,明天就不知道,所以所谓后记,所谓感想,所谓获奖感言之类的无聊的、乱扯的、自欺欺人的、胡说八道的,都休息吧。 那么接下来,说点有必要说的话。 首先,是感谢,非常之感谢。 记得马未都同志有次对我说,这世上很多人都有不喜欢你的理由。因为你成名太早,成名太盛,太过年轻,大家不喜欢你,那是有道理的,所以无论人家怎么讨厌你,怎么逗你,你都得认,你该认。 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无所谓。 但让我感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应该还是喜欢我的,一直以来,我都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没有你们,我撑不到今天,谢谢你们,非常真诚地谢谢你们。 谢谢。 然后是心得,如果要问我,有个什么成功心得,处事原则,我觉得,只有一点,老实做人,勤奋写书,无它。 几年来,我每天都写,没有一天敢于疏忽,不惹事,不闹事,即使所谓盛名之下,我也从未懈怠,有人让我写文章推荐商品,推荐什么就送什么,还有的希望我做点广告,费用可以到六位数,顺手就挣。 我没有理会,因为我不是商人。 出版商亲自算给我听,由于我坚持把未出版部分免费发表,因此每年带来的版税损失,可以达到七位数,这还不包括盗版,以及各种未经许可的文本。 我依然坚持,因为我相信,这是个自由的时代,每个人有看与不看的自由,也有买与不买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强迫。 这是我的处世原则,我始终坚持,或许很多人认为这么干很吃亏,但结果,相信你已经看到。 好的,还有历史,既然写了历史,还要说说对历史的看法。 就剩几句了,虚的就算了,来点实在的吧。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