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自然,就对学习和生活有了作用,顾名思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亦称“心理科学”。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人有心理,动物亦有心理,所以心理学既是研究人的心理又研究动物的心理。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对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简称。人在清醒状态下,随时都可以体验到 某些心理,人们对它并不陌生。例如下面一个生活片断:
小张清晨醒来,看到光亮照进屋子,听到窗外树上的鸟儿正在吱吱地叫个不停。 她打开窗户,一阵微风吹来,使她感到凉爽极了。她尽情地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 似乎嗅到了一股花香,便猜想这花香大概是从不远处的花园里吹来的。她还记得, 花园里有许多花,现在也许已开花儿了。今天休息,她很高兴,便在脑子里盘算着 今天如果去花园玩儿,该多么惬意啊!她很喜欢花,已有好多天没有去花园了,应 该去一下。忽然她又想起,报社的约稿还没有写完,今天应该交稿了,必须忍耐一 下,坚持写完。想到这里,她很快收拾了一下,吃过早饭就开始写稿了……在这个 小小的生活片断里,就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里的“看到、听到、感到、嗅到”就是心理学中讲的“感觉”和“知觉”;这里的“记得、想起”就是心理学中讲的“记忆”;“猜想、盘算”就“思维”问题;“高兴、惬意、喜欢”属于“情感”;“忍耐、坚持”属于“意志”。这些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都是人们所熟悉的。
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从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两个方面来说。
⑴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个别主体即具体的个人的心理。上述生活片断中小 张的心理活动,就属于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大类。前 苏联心理学家爱列维托夫(1890-1972)认为,在心理过程与个性之间还有一种过渡 的状态,即心理状态。这样,人的心理现象结构(人的心理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系统) 就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三大类。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客观事物作用 于人(主要是人脑) , 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 (简称为“知”)、情绪和情感过程(简称为“情”)、意志过程(简称为“意”) 。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
心理状态是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的一种心 理现象,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统一的表现。
个性心理是显示人们个别差异的一类心理现象。
人们常说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上述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⑵群体心理。群体心理分为小群体心理和大众心理。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彼 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进行社会交往,从而产生交往心理。交往心理既存 在于个人与他人之间,也存在于群体之间,所以将其列入群体心理之中。这样,群 体心理就包括三大类型,即交往心理、小群体心理、大众心理。 群体心理主要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 它心理学分支学科(如管理心理学)也研究群体心理。
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除上述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之外,还有其它许多具体的内容。
对人的心理的探讨与研究,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古代哲学、 医学、教育和文艺理论等许多著作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心理学成为一门 独立的科学还是19世纪的事。 今天,心理学已是具有100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学科 体系了,诸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商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都是心理学庞大学科体系 中的成员,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会继续增加。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心理学的主干是普通心理学.其他心理学都是其中的分支.又有一种观点认为,认知心理学是主干.
普通心理学包括感知觉,情绪情感等,倾向于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对刺激的一种反应.认知心理学则把人的心理活动同信息加工观点结合.
心理学一般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的.
应用心理学又包括很多分支.例如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人们每天都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往往与真实情况不径相同,而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就是一些“效应”.了解人际心理学知识,了解印象形成的一些“效应”,我们可以学会怎样留给他人一个好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以下是部分“效应”的内容: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在这种交往情景下,对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称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初次见面,我们会根据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等,形成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既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有时我们会听见朋友抱怨:“坏就坏在没有给他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印象已无法改变。”
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衣服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其次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锻炼和提高自己交谈技巧,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我们不仅要学会一些技巧,同时,我们要知道,与人交往是件地久天长的事,无论什么人都有可能成为好朋友,为了保持这份长久,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应有一颗真诚的心。
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产生的“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初期,即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在交往后期,也是双方已经彼此十分熟悉的情况下,近因效应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常常用近因效应整饰自身的形象。例如,双方感情不合,一旦要分手的时候,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歉意,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甚至将以往的恩怨化解。
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给参加实验的人一些人物相片,这些相片被分为有魅力、无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种,让实验者评定几项与外表无关的特征,如婚姻、职业状况、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等等。结果,几乎在所有特征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最高的评价,仅仅因为长得漂亮,就被认为具有所有积极肯定的品质。这就是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错误,产生一个人一好百好的感觉。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防备晕轮效应的负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晕轮效应的影响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可以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以获得以肯定积极为主的评价。
晕轮是美丽的,让我们在其美丽的光环下,冷静、客观地透视人生,把握交往。
刻板效应
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北方人则被认为是性情豪爽、胆大正直的……我们在认识和判断他人时,并不是把个体作孤立的对象来认识,而总是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使得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认为他具有某一类所有的品质。因而当我们把人笼统地划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时,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常根据该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所有的其他典型特征。这样虽然不能形成他人的正确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认识过程。但刻板效应更多地带来的是负面效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等。它常使人以点代面,凝固地看人,容易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错觉。
定势效应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模样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例如:我们与老年人交往中,我们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而他们则会认为我们年纪轻轻,缺乏经验,“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同学相处时,我们会认为诚实的人始终不会说谎;而一旦我们认为某个人老奸巨猾,既使他对你表示好感,你也会认为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所以我们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人呀!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人处事。
投射效应
古代一位喜欢吃芹菜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像他一样喜欢吃芹菜。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向别人热情推荐芹菜,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但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犯类似这样的错误,“以己度人”。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对方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只有尝试了才会知道。
参考资料:中华网论坛
人有心理,动物亦有心理,所以心理学既是研究人的心理又研究动物的心理。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对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简称。人在清醒状态下,随时都可以体验到 某些心理,人们对它并不陌生。例如下面一个生活片断:
小张清晨醒来,看到光亮照进屋子,听到窗外树上的鸟儿正在吱吱地叫个不停。 她打开窗户,一阵微风吹来,使她感到凉爽极了。她尽情地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 似乎嗅到了一股花香,便猜想这花香大概是从不远处的花园里吹来的。她还记得, 花园里有许多花,现在也许已开花儿了。今天休息,她很高兴,便在脑子里盘算着 今天如果去花园玩儿,该多么惬意啊!她很喜欢花,已有好多天没有去花园了,应 该去一下。忽然她又想起,报社的约稿还没有写完,今天应该交稿了,必须忍耐一 下,坚持写完。想到这里,她很快收拾了一下,吃过早饭就开始写稿了……在这个 小小的生活片断里,就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里的“看到、听到、感到、嗅到”就是心理学中讲的“感觉”和“知觉”;这里的“记得、想起”就是心理学中讲的“记忆”;“猜想、盘算”就“思维”问题;“高兴、惬意、喜欢”属于“情感”;“忍耐、坚持”属于“意志”。这些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都是人们所熟悉的。
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从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两个方面来说。
⑴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个别主体即具体的个人的心理。上述生活片断中小 张的心理活动,就属于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大类。前 苏联心理学家爱列维托夫(1890-1972)认为,在心理过程与个性之间还有一种过渡 的状态,即心理状态。这样,人的心理现象结构(人的心理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系统) 就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三大类。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客观事物作用 于人(主要是人脑) , 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 (简称为“知”)、情绪和情感过程(简称为“情”)、意志过程(简称为“意”) 。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
心理状态是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的一种心 理现象,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统一的表现。
个性心理是显示人们个别差异的一类心理现象。
人们常说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上述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⑵群体心理。群体心理分为小群体心理和大众心理。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彼 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进行社会交往,从而产生交往心理。交往心理既存 在于个人与他人之间,也存在于群体之间,所以将其列入群体心理之中。这样,群 体心理就包括三大类型,即交往心理、小群体心理、大众心理。 群体心理主要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 它心理学分支学科(如管理心理学)也研究群体心理。
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除上述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之外,还有其它许多具体的内容。
对人的心理的探讨与研究,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古代哲学、 医学、教育和文艺理论等许多著作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心理学成为一门 独立的科学还是19世纪的事。 今天,心理学已是具有100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学科 体系了,诸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商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都是心理学庞大学科体系 中的成员,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会继续增加。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心理学的主干是普通心理学.其他心理学都是其中的分支.又有一种观点认为,认知心理学是主干.
普通心理学包括感知觉,情绪情感等,倾向于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对刺激的一种反应.认知心理学则把人的心理活动同信息加工观点结合.
心理学一般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的.
应用心理学又包括很多分支.例如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人们每天都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往往与真实情况不径相同,而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就是一些“效应”.了解人际心理学知识,了解印象形成的一些“效应”,我们可以学会怎样留给他人一个好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以下是部分“效应”的内容: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在这种交往情景下,对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称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初次见面,我们会根据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等,形成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既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有时我们会听见朋友抱怨:“坏就坏在没有给他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印象已无法改变。”
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衣服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其次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锻炼和提高自己交谈技巧,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我们不仅要学会一些技巧,同时,我们要知道,与人交往是件地久天长的事,无论什么人都有可能成为好朋友,为了保持这份长久,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应有一颗真诚的心。
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产生的“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初期,即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在交往后期,也是双方已经彼此十分熟悉的情况下,近因效应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常常用近因效应整饰自身的形象。例如,双方感情不合,一旦要分手的时候,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歉意,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甚至将以往的恩怨化解。
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给参加实验的人一些人物相片,这些相片被分为有魅力、无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种,让实验者评定几项与外表无关的特征,如婚姻、职业状况、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等等。结果,几乎在所有特征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最高的评价,仅仅因为长得漂亮,就被认为具有所有积极肯定的品质。这就是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错误,产生一个人一好百好的感觉。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防备晕轮效应的负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晕轮效应的影响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可以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以获得以肯定积极为主的评价。
晕轮是美丽的,让我们在其美丽的光环下,冷静、客观地透视人生,把握交往。
刻板效应
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北方人则被认为是性情豪爽、胆大正直的……我们在认识和判断他人时,并不是把个体作孤立的对象来认识,而总是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使得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认为他具有某一类所有的品质。因而当我们把人笼统地划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时,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常根据该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所有的其他典型特征。这样虽然不能形成他人的正确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认识过程。但刻板效应更多地带来的是负面效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等。它常使人以点代面,凝固地看人,容易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错觉。
定势效应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模样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例如:我们与老年人交往中,我们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而他们则会认为我们年纪轻轻,缺乏经验,“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同学相处时,我们会认为诚实的人始终不会说谎;而一旦我们认为某个人老奸巨猾,既使他对你表示好感,你也会认为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所以我们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人呀!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人处事。
投射效应
古代一位喜欢吃芹菜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像他一样喜欢吃芹菜。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向别人热情推荐芹菜,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但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犯类似这样的错误,“以己度人”。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对方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只有尝试了才会知道。
参考资料:中华网论坛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016796.html?fr=qrl3
邦彦技术
2024-05-11 广告
2024-05-11 广告
在我们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的心理健康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我们特别推出心理健康免费测试。这项测试简单快捷,无需复杂操作,就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初步的心理健康评估。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关注自己的心理健...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邦彦技术提供
展开全部
其实上面的答案我也是没意见的,不过老是去转有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心理的健康多生活的质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了解心理学,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生活,生活才可以更加美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学点心理学,生活更美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心理学的实际作用到底是什么?01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