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屋脊上的螯鱼干什么用的,什么意思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是这个鳌鱼,屋脊上的鳌鱼是做屋脊兽用的,有护脊消灾的意思。屋脊兽别称鳌鱼,但是只有江南一些地区管这类吻兽叫做鳌鱼。明代陆容写的《菽园杂记》中有载:“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陆容,字文量,号式齐,太仓人。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一四三六年),卒于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四年)。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进士。曾授南京主事,后迁兵部职方郎中,终居浙江参政。由此可见陆容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坐官升迁也均在江南。而他的这部《菽园杂记》中记述的掌故也都是江南之事。所以这之中才有了鳌鱼的称呼。
屋脊兽代表的意义:
中国的古建筑物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种人造的兽,合称“五脊六兽。
据中国古书记载:正脊两端的兽叫“龙吻”,垂脊上的五条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
这五条兽合称为“螭吻”。对螭吻,古书解释说:“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也“。
中国古代先民称五脊上的六兽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说这六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最前面的叫仙人骑凤。
骑着凤凰的仙人,又称真人或冥王。据说这位仙人是齐闵王的化身,民间有“日晒闵王,走投无路”的说法,说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走投无路,危急之中一只凤凰飞到眼前,齐闵王骑上凤凰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在屋檐的顶端安置这个“仙人骑凤”大概还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意思。
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等单数。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用到了十个,除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外,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小动物的数目不等。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生有九子,都不像龙,各有所好。
鳌鱼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终日遨游大海嬉戏。
屋脊兽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宫殿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汉族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 、斗牛、行什。
屋脊兽代表的意义:
中国的古建筑物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种人造的兽,合称“五脊六兽。
据中国古书记载:正脊两端的兽叫“龙吻”,垂脊上的五条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
这五条兽合称为“螭吻”。对螭吻,古书解释说:“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也“。
中国古代先民称五脊上的六兽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说这六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最前面的叫仙人骑凤。
骑着凤凰的仙人,又称真人或冥王。据说这位仙人是齐闵王的化身,民间有“日晒闵王,走投无路”的说法,说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走投无路,危急之中一只凤凰飞到眼前,齐闵王骑上凤凰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在屋檐的顶端安置这个“仙人骑凤”大概还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意思。
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等单数。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用到了十个,除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外,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小动物的数目不等。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生有九子,都不像龙,各有所好。
鳌鱼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终日遨游大海嬉戏。
屋脊兽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宫殿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汉族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 、斗牛、行什。
展开全部
没有螯鱼的吧,
屋脊兽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宫殿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汉族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 、斗牛、行什。
蚩尾
鸱尾最早的名称应该是蚩尾。唐代苏鹗写的《苏氏演义》中提到:“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可见蚩尾是汉代人的称呼。那为何“今人多作鸱字”呢?鸱,即鹞子,又名鹞鹰、老鹰、鸢鹰。《玉篇·鸟部》曰:“鸱,鸢属。”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隹部》也有解释:“ 即鸱,鸱为 的籀文),俗称鹞鹰。”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鸱是一种鸟。
原来是因为正脊两端的吻兽造型略如鸱的尾部,所以人们管它也叫鸱尾了。而且鸱、蚩音同,看来很是合适了。《晋书·五行志》中记载:“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鹊巢太极东头鸱尾。”《陈书·萧摩诃传》:“旧制三公黄阁听事置鸱尾,后主特赐摩诃开黄阁,门施行马,听事寝堂并置鸱尾。”还记得《水浒》第九十八回“张清缘配琼英,吴用计鸠邬梨”中的一段吗?“次日,琼英尚记得飞石子的法,便向墙边拣取鸡卵般一块圆石,不知高低,试向卧房脊上的鸱尾打去,正打个着,一声响亮,把个鸱尾打的粉碎,乱纷纷抛下地来。”鸱尾这一名称不但在官私著述中多有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所以直至今日鸱尾这一名称还在被广泛地应用。可以说鸱尾是正脊两端吻兽最常用的名称了,而早于它的蚩尾倒是不怎么被人提及了。
祠尾
值得注意的是,鸱尾还叫祠尾。北齐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书证》记载:“或问曰:‘《东宫旧事》何以呼鸱尾为祠尾?’答曰:‘张敞者,吴人。不甚稽古,随宜记注,逐乡俗讹谬,造作书字耳。吴人呼祠祀为鸱祀,故以祠代鸱字。’”看来祠尾这一名称是古人不严谨考证,随便讹谬的产物了。
屋脊兽的别称
编辑
鸱吻
后来,大概是到中唐之际,鸱尾又叫做了鸱吻。这一名称的改变是其造型改变引起的。由原来鸱尾前端与正脊齐平变为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称鸱吻。
唐代刘 的《隋唐嘉话》下:“王右军(羲之)《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草……开元初年,润州江宁县瓦官寺修讲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筒中得之。”《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风,拔木发屋,毁端门鸱吻。”
蚩吻与龙吻
由鸱吻紧接着就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名称,蚩吻。蚩吻的叫法是和吻兽张口吞脊的形象有关。明代李东阳写的《怀麓堂集》后稿十二《记龙生九子》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为何在此这种神兽又变成龙的九子之一了呢?这是因为到了明代这种吻兽造型又有了很大变化,它逐步变成龙的形状。所以人们又把它和龙生九子的传说联系了起来。明清两代这种龙形吻兽的造型日趋严整,故又有龙吻之称。
鳌鱼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江南一些地区管这类吻兽叫做鳌鱼。明代陆容写的《菽园杂记》中有载:“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陆容,字文量,号式齐,太仓人。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一四三六年),卒于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四年)。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进士。曾授南京主事,后迁兵部职方郎中,终居浙江参政。由此可见陆容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坐官升迁也均在江南。而他的这部《菽园杂记》中记述的掌故也都是江南之事。所以这之中才有了鳌鱼的称呼。那么为什么江南一些地区要这么叫呢?还是先从鳌这种动物说起吧。《玉篇·鱼部》:“鳌,鱼名。”唐代王维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有:“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李白的《猛虎行》中也有:“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由此可见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大龟或大鳖。江南地区地理位置靠海,所以更容易把日常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与海中神兽联系起来。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鳌鱼这一称呼是否仅是江南地区的专利?江南地区如此称呼是否另有原因?这些疑问还需进一步考证。
正吻与大吻
另外,明清时期对鸱尾还有一些叫法,如正吻、大吻,这种吻兽位于正脊两端,故称正吻。明清两代,用于紫禁城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个头都不小,故称大吻。这些叫法都是俗称,简单得多,也平民化得多。
其它的一些关于鸱尾名称的说法过于复杂,这些名称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肯定有相当多的讹谬(祠尾之说就是一例)。其实这名称怎么叫指的都是正脊两端的兽饰部件。当然,也不能作无名氏。所以比较普遍、比较广泛、比较被人认可的鸱尾、鸱吻这些名称便沿用至今了。[1]
屋脊兽的排位
编辑
第一位:龙,象征天子。
第二位: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放凤,说明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第三位:狮子,代表勇猛、威严。
第四位:天马,我国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
第五位:海马,也是吉祥的化身。
第六位:狻猊,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法说其为龙的九子之一。
第七位: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第八位:獬豸,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第九位: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第十位: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由于除太和殿以外的所有中国建筑,最多的也只有九个小兽,所以一种说法说这行什完全是为了突出太和殿的地位创造出来的神兽——排第十位,所以叫行什。[2]
屋脊兽代表的意义
中国的古建筑物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种人造的兽,合称“五脊六兽。
据中国古书记载:正脊两端的兽叫“龙吻”,垂脊上的五条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
这五条兽合称为“螭吻”。对螭吻,古书解释说:“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也“。
中国古代先民称五脊上的六兽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说这六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最前面的叫仙人骑凤。
骑着凤凰的仙人,又称真人或冥王。据说这位仙人是齐闵王的化身,民间有“日晒闵王,
走投无路”的说法,说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走投无
路,危急之中一只凤凰飞到眼前,齐闵王骑上凤凰渡过大河,
逢凶化吉。在屋檐的顶端安置
这个“仙人骑凤”大概还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意思。
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
等单数。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用到了十个,除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外,
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小动物的数目不等。
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
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
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生有九子,都不像龙,各有所好。.....[3]
屋脊兽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宫殿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汉族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 、斗牛、行什。
蚩尾
鸱尾最早的名称应该是蚩尾。唐代苏鹗写的《苏氏演义》中提到:“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可见蚩尾是汉代人的称呼。那为何“今人多作鸱字”呢?鸱,即鹞子,又名鹞鹰、老鹰、鸢鹰。《玉篇·鸟部》曰:“鸱,鸢属。”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隹部》也有解释:“ 即鸱,鸱为 的籀文),俗称鹞鹰。”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鸱是一种鸟。
原来是因为正脊两端的吻兽造型略如鸱的尾部,所以人们管它也叫鸱尾了。而且鸱、蚩音同,看来很是合适了。《晋书·五行志》中记载:“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鹊巢太极东头鸱尾。”《陈书·萧摩诃传》:“旧制三公黄阁听事置鸱尾,后主特赐摩诃开黄阁,门施行马,听事寝堂并置鸱尾。”还记得《水浒》第九十八回“张清缘配琼英,吴用计鸠邬梨”中的一段吗?“次日,琼英尚记得飞石子的法,便向墙边拣取鸡卵般一块圆石,不知高低,试向卧房脊上的鸱尾打去,正打个着,一声响亮,把个鸱尾打的粉碎,乱纷纷抛下地来。”鸱尾这一名称不但在官私著述中多有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所以直至今日鸱尾这一名称还在被广泛地应用。可以说鸱尾是正脊两端吻兽最常用的名称了,而早于它的蚩尾倒是不怎么被人提及了。
祠尾
值得注意的是,鸱尾还叫祠尾。北齐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书证》记载:“或问曰:‘《东宫旧事》何以呼鸱尾为祠尾?’答曰:‘张敞者,吴人。不甚稽古,随宜记注,逐乡俗讹谬,造作书字耳。吴人呼祠祀为鸱祀,故以祠代鸱字。’”看来祠尾这一名称是古人不严谨考证,随便讹谬的产物了。
屋脊兽的别称
编辑
鸱吻
后来,大概是到中唐之际,鸱尾又叫做了鸱吻。这一名称的改变是其造型改变引起的。由原来鸱尾前端与正脊齐平变为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称鸱吻。
唐代刘 的《隋唐嘉话》下:“王右军(羲之)《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草……开元初年,润州江宁县瓦官寺修讲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筒中得之。”《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风,拔木发屋,毁端门鸱吻。”
蚩吻与龙吻
由鸱吻紧接着就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名称,蚩吻。蚩吻的叫法是和吻兽张口吞脊的形象有关。明代李东阳写的《怀麓堂集》后稿十二《记龙生九子》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为何在此这种神兽又变成龙的九子之一了呢?这是因为到了明代这种吻兽造型又有了很大变化,它逐步变成龙的形状。所以人们又把它和龙生九子的传说联系了起来。明清两代这种龙形吻兽的造型日趋严整,故又有龙吻之称。
鳌鱼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江南一些地区管这类吻兽叫做鳌鱼。明代陆容写的《菽园杂记》中有载:“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陆容,字文量,号式齐,太仓人。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一四三六年),卒于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四年)。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进士。曾授南京主事,后迁兵部职方郎中,终居浙江参政。由此可见陆容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坐官升迁也均在江南。而他的这部《菽园杂记》中记述的掌故也都是江南之事。所以这之中才有了鳌鱼的称呼。那么为什么江南一些地区要这么叫呢?还是先从鳌这种动物说起吧。《玉篇·鱼部》:“鳌,鱼名。”唐代王维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有:“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李白的《猛虎行》中也有:“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由此可见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大龟或大鳖。江南地区地理位置靠海,所以更容易把日常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与海中神兽联系起来。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鳌鱼这一称呼是否仅是江南地区的专利?江南地区如此称呼是否另有原因?这些疑问还需进一步考证。
正吻与大吻
另外,明清时期对鸱尾还有一些叫法,如正吻、大吻,这种吻兽位于正脊两端,故称正吻。明清两代,用于紫禁城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个头都不小,故称大吻。这些叫法都是俗称,简单得多,也平民化得多。
其它的一些关于鸱尾名称的说法过于复杂,这些名称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肯定有相当多的讹谬(祠尾之说就是一例)。其实这名称怎么叫指的都是正脊两端的兽饰部件。当然,也不能作无名氏。所以比较普遍、比较广泛、比较被人认可的鸱尾、鸱吻这些名称便沿用至今了。[1]
屋脊兽的排位
编辑
第一位:龙,象征天子。
第二位: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放凤,说明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第三位:狮子,代表勇猛、威严。
第四位:天马,我国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
第五位:海马,也是吉祥的化身。
第六位:狻猊,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法说其为龙的九子之一。
第七位: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第八位:獬豸,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第九位: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第十位: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由于除太和殿以外的所有中国建筑,最多的也只有九个小兽,所以一种说法说这行什完全是为了突出太和殿的地位创造出来的神兽——排第十位,所以叫行什。[2]
屋脊兽代表的意义
中国的古建筑物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种人造的兽,合称“五脊六兽。
据中国古书记载:正脊两端的兽叫“龙吻”,垂脊上的五条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
这五条兽合称为“螭吻”。对螭吻,古书解释说:“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也“。
中国古代先民称五脊上的六兽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说这六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最前面的叫仙人骑凤。
骑着凤凰的仙人,又称真人或冥王。据说这位仙人是齐闵王的化身,民间有“日晒闵王,
走投无路”的说法,说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走投无
路,危急之中一只凤凰飞到眼前,齐闵王骑上凤凰渡过大河,
逢凶化吉。在屋檐的顶端安置
这个“仙人骑凤”大概还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意思。
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
等单数。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用到了十个,除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外,
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小动物的数目不等。
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
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
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生有九子,都不像龙,各有所好。.....[3]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