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美术创新能力
展开全部
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调在艺术活动中的主观意向及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学个是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淡化象与不象的评价标准,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创造出一幅幅活泼健康、意想不到的好作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
1.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课改后的美术课应突出学科本位,适当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提高课堂的知识含量。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傲雪梅花》一课中,我们可以拓展教学领域,让绘画与语文相结合,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梅花的图片、咏梅的诗句,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们在作画前增进对梅花各方面知识的了解,从而能充满感情的、理解的去画;作画过程中可以让美术与音乐相结合,边作画边播放中国民乐《梅花三弄》等乐曲,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氛围中,能更主动地去画。一堂传统的国画课加强了与语文、音乐相关学科的联系,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参考,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3.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罗恩菲德语) 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如果全班50多位学生都画出一样的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我在上三年级上册第一课《你、我、他》一课时,让学生们收集各种照片,用自己的方式画出照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可以用卡通、漫画、素描、速写等形式进行描绘,经过两节课的引导,许多学生画出了不错的作品。
4.要了解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他们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多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表现方法,如漫画、卡通等形式,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对他们进行限制,要允许作品的多样化。
二、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如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三、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
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 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作为 美 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在作业评价上,要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自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的评价方式;注意保护和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不怕困难的工作精神。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 “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
1.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课改后的美术课应突出学科本位,适当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提高课堂的知识含量。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傲雪梅花》一课中,我们可以拓展教学领域,让绘画与语文相结合,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梅花的图片、咏梅的诗句,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们在作画前增进对梅花各方面知识的了解,从而能充满感情的、理解的去画;作画过程中可以让美术与音乐相结合,边作画边播放中国民乐《梅花三弄》等乐曲,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氛围中,能更主动地去画。一堂传统的国画课加强了与语文、音乐相关学科的联系,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参考,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3.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罗恩菲德语) 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如果全班50多位学生都画出一样的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我在上三年级上册第一课《你、我、他》一课时,让学生们收集各种照片,用自己的方式画出照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可以用卡通、漫画、素描、速写等形式进行描绘,经过两节课的引导,许多学生画出了不错的作品。
4.要了解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他们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多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表现方法,如漫画、卡通等形式,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对他们进行限制,要允许作品的多样化。
二、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如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三、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
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 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作为 美 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在作业评价上,要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自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的评价方式;注意保护和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不怕困难的工作精神。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 “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