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我来答
lsyg5568074
推荐于2017-11-24 · TA获得超过154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8万
展开全部
  必修1 复习提纲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一、 宇宙
  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特性 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  天体 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
  分类:按照天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星云、恒星、行星
  卫星、彗星、流星
  星际物质
  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 天体系统 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以质量大的天体(公                            
  共质心)为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
  分层: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思考](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
  (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
  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
  中心天体:太阳   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
  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见
  巨行星(木星、土星)
  (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远镜可见
  [思考](1)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2)运行方向 :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
  (3)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
  (5)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 
  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
  (6)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
  (7)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居中的是远日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特性 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
  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
  存在生命的条件 自身条件 适宜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
  大气的保温作用
  适宜大气   质量、体积适中
  液态水   日地距离适中
  宇宙环境安全 八大行星互不干扰   运行特点: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辐射 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      紫外区、红外区
  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   电磁波 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
  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
  1、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种
  分层 特征 周期 相互关系 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黑子 光球层 温度比周围低,所以显得暗一些 11年 时间、区域相关性:黑子变多的时候和区域,耀斑也频繁暴发 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耀斑 色球层 突然爆发并增亮,释放能量 11年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另外还有,日珥:色球层,巨大火焰喷射物,太阳风:日冕层,高能带电粒子流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黑子高峰年,反常气候多
  11页的探索要会读图并总结规律 黑子低峰年,气候比较稳定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风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
  [极光出现在极地(例:加拿大)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 自转与公转
  运动形式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恒星日(23时56 分4秒,自转360°,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自转360°59′,昼夜更替周期)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南北极点为0,其他均为15°/小时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
  公转 太阳 同上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日 30km/s
  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会读17页图1-3-4,地球公转示意图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思考]“右手定则”判断南、北极和自转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自转 赤道面 夹角为黄赤交角,23°26′ 地轴和黄道面斜交角度为66°34′
  公转 黄道面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回归年:会读19页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页表.
  [思考](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位置 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
  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
  移动方向 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
  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动
  (2)春、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

  三、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昼夜现象形成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 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
  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
  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时
  晨昏线 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特点 垂直于太阳光线
  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
  [思考](1)晨昏线的画法 ①过地心 ②与太阳光线垂直(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注意极昼和极夜)
  ③画上夜半球
  注意:会分析太阳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变化。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 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
  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分界线
  2、地方时
  (1)回忆 纬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东西经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东西半球划分:西经20°—东经160°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处地方时一样
  [思考] 东边比西边地方时要早,15°相差一个小时,即1°相差4分钟。
  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最西端约在东经73°,当最东端地方时为12时,最西端地方时是几时?(7时52分)

  (3)时区和区时(20页图1-3-8,时区的划分)
  ①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的时间,即区时
  ②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的区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
  ③中时区以东、以西各分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
  [计算]
  ① 经度判时区
  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 余数〉7.5,则+1
  余数≤7.5,舍去
  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例:东经40°(东三区),西经31°(西二区)
  ②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
  例:东八区:15°×8=120°,即东经120°。
  ③时区范围:中央经线度数±7.5
  例:东八区范围:东经112.5°~东经127.5°,东西十二区范围:东经172.5°~西经172.5°
  ④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有两种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直接用20页图数
  不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B地区时=A地区时±两地时区差 ①±号:东加西减(B位于A东,则+)
  ②时区差:同减异加(AB均为东或西时区则大—小,若一东一西,则两个时区数相加)

  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180°经线),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例: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8时35分,问西九区是什么时间?(4月30日15时35分)
  ⑤常用时区:北京、山东(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悉尼(东十区)、乌鲁木齐(东六区)、东京(东九区)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中国“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120°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一个时区采用同一时间
  北京地方时:116°E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经度不同而不同
  例:(1)北京时间正午12时,天安门上游人看太阳在哪个方向?(东南)
  (2)我国新疆、西藏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东六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时)

  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形状的形成: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练习]
  (1)判断某地地方时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24时或0时。
  ②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直射点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同一经线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时为午夜0时。
  (2)判断日出、日落时刻
  ①某地的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某地的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赤道上全年为6时日出,18时日落。
  (3)日期范围的确定:180°和0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0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
  当二者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

  四、自转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示意图
  白昼,角>0° 昼半球上,角>0°
  晚上,角<0° 夜半球上,角<0°
  早晨和黄昏,角=0° 晨昏线上,角=0°

  (2)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90°,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达到90°。
  (3)两分两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节气 直射点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 达全年最大值处 达全年最小值处
  春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 ——
  夏至日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
  冬至日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弧所跨经度越大,则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则夜越长。
  (1)昼夜等长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天数越多
  (3)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北极
  夏半年(春分-秋分) 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昼
  冬半年(秋分-春分) 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夜
  夏至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北极昼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北极夜
  两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3、季节更替
  (1)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
  地区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 季节更替特点
  赤道 变化不大 数值大,变化小 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地区 变化大 变化大 季节更替明显
  极地等高纬地区 变化最大,有极昼和极夜 数值小,变化大 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含义: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短),太阳高度角最大(小)的季节
  划分:我国以四立为起点,欧美以两分两至为起点划分,气象统计:12、1、2为冬季
  4、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类型 传播速度 媒介特征
  纵波(P波) 较快 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
  横波(S波) 较慢 只可通过固体传播
  1、地震波

  2、内部圈层结构: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以莫霍面为界  地壳:厚度不一,大洋较薄,大陆较厚(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幔:分为上地幔(17-1000千米)和下地幔(1000-2900千米)
  以古登堡面为界 地核:分为内地核(固态)和外地核(熔融状态) 
  [思考]软流层: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
  (1)组成成分干洁空气 氮气(78%):含量最大,生命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21%):第二大气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温
  水汽:成云致雨的原料
  固体杂质:降水的凝结核
  (2)垂直分层
  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 大气运动 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3000km
  —— 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先垂直运动后向外散逸 电离层,无线电通讯,航天飞行
  平流层 对流层顶-50、55km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平运动 航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km
  中纬12km
  高纬8-9km 地面 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6℃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 最密切,天气现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气、水气和杂质
  [思考]对流层厚度分布规律: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季节:夏季〉春秋〉冬季
  2、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3、生物圈 不单独占有空间,分别存在于整个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
  最活跃的圈层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 热能 ,部分转化为 化学能 能储藏于生物内。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 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 作用。

  3.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红外线 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 长波辐射 。
  就整个大气层来说,根本热源:太阳辐射;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参与物质 选择性 削弱波段 举例
  反射 云层、较大尘埃 无 全部波段 A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散射 空气分子、细小尘埃 有 蓝紫光 B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 / 日出江花红胜火
  吸收 臭氧 有 紫外线 C紫外线导致白内障、皮肤癌等
  水汽、二氧化碳 有 红外线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例:A、阴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温度高一些 B、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面损失的热量得到补偿。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的 日较差 ,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 温度 条件。

  6.总结 削弱作用
  太阳 地面 地面辐射 大气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问:1、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怎样的天气状况下气温日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
  2、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天气以晴朗为主)

  二、大气运动
  (一)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空气的水平的运动即为风。
  500 1000
  冷却收缩 受热膨胀
  下沉 上升 490 1010
  480 1020
  A(冷) B(热)
  热力环流 高空(北) 近地面(南) 近地面(北半球)
  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只考虑冷热;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地面气压比高空大

  (二)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1、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如图)

  2、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位置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 亚洲低压 北太平洋
  高压 北大西洋
  高压

  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
  和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季风环流 成因 分布地区
  冬季风 夏季风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中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 印度半岛、中国西南地区

  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表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其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

  带 热带雨林
  气候 主要南北纬10°之间 主要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草原
  气候 主要南北纬10°-20° 主要赤道低压、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
  气候 主要北纬10°-25°大陆内部、大陆东岸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 全年高温,干湿季节交替
  热带沙漠
  气候 主要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 全年高温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夏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主要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

  带 温带季风
  气候 主要北纬35°-50°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夏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
  气候 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影响 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夏热冬寒,干旱少雨

  5、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以温定带
  最冷月气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最热月气温<15℃ 寒带气候
  2、以水定型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

  三、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 简易天气图
  1、冷气团和暖气团(P42)

  2、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晴朗 晴朗 晴朗 晴朗
  连续降水 降水(雷雨)

  3、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
  天气系统 气旋(低气压) 反气旋(高气压)
  水平方向 从四周流向中心 从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方向 中心暖空气上升 中心气流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对我国影响 夏秋季节,中国东南
  沿海地区的台风 中国长江流域的伏旱,
  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
馃惓1234
2018-04-09 · TA获得超过475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87
展开全部

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一、 宇宙 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特性,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 天体 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 分类:按照天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星云、恒星、行星 卫星、彗星、流星 、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天体系统。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以质量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 分层:地月系,太阳, 银河系,总星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思考](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 (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还是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体还是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 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 中心天体:太阳 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 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见 巨行星(木星、土星) (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远镜可见。[思考](1)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2)运行方向 :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 (3)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 (5)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  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 (6)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 (7)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居中的是远日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特性 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 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 存在生命的条件 自身条件 适宜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 大气的保温作用 适宜大气 质量、体积适中 液态水 日地距离适中 宇宙环境安全 八大行星互不干扰 运行特点: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辐射 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 紫外区、红外区 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 电磁波 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 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 1、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种 分层 特征 周期 相互关系 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黑子 光球层 温度比周围低,所以显得暗一些 11年 时间、区域相关性:黑子变多的时候和区域,耀斑也频繁暴发 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耀斑 色球层 突然爆发并增亮,释放能量 11年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另外还有,日珥:色球层,巨大火焰喷射物,太阳风:日冕层,高能带电粒子流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黑子高峰年,反常气候多 11页的探索要会读图并总结规律 黑子低峰年,气候比较稳定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风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 [极光出现在极地(例:加拿大)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 自转与公转 运动形式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恒星日(23时56 分4秒,自转360°,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自转360°59′,昼夜更替周期)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南北极点为0,其他均为15°/小时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 公转 太阳 同上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日 30km/s 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会读17页图1-3-4,地球公转示意图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思考]“右手定则”判断南、北极和自转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自转 赤道面 夹角为黄赤交角,23°26′ 地轴和黄道面斜交角度为66°34′ 公转 黄道面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回归年:会读19页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页表. [思考](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位置 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 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 移动方向 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 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动 (2)春、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 三、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昼夜现象形成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 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 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 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时 晨昏线 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特点 垂直于太阳光线 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  [思考](1)晨昏线的画法 ①过地心 ②与太阳光线垂直(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注意极昼和极夜) ③画上夜半球 注意:会分析太阳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变化。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 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 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分界线 2、地方时 (1)回忆 纬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东西经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东西半球划分:西经20°-东经160°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处地方时一样 [思考] 东边比西边地方时要早,15°相差一个小时,即1°相差4分钟。 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最西端约在东经73°,当最东端地方时为12时,最西端地方时是几时?(7时52分)  (3)时区和区时(20页图1-3-8,时区的划分) ①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的时间,即区时 ②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的区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 ③中时区以东、以西各分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

[计算] ① 经度判时区 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 余数〉7.5,则+1 余数≤7.5,舍去 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例:东经40°(东三区),西经31°(西二区) ②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 例:东八区:15°×8=120°,即东经120°。 ③时区范围:中央经线度数±7.5 例:东八区范围:东经112.5°~东经127.5°,东西十二区范围:东经172.5°~西经172.5° ④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有两种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直接用20页图数 不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B地区时=A地区时±两地时区差 ①±号:东加西减(B位于A东,则+) ②时区差:同减异加(AB均为东或西时区则大-小,若一东一西,则两个时区数相加)  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180°经线),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例: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8时35分,问西九区是什么时间?(4月30日15时35分) ⑤常用时区:北京、山东(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悉尼(东十区)、乌鲁木齐(东六区)、东京(东九区)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中国“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120°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一个时区采用同一时间 北京地方时:116°E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经度不同而不同 例:(1)北京时间正午12时,天安门上游人看太阳在哪个方向?(东南) (2)我国新疆、西藏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东六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时)  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形状的形成: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练习] (1)判断某地地方时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24时或0时。 ②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直射点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同一经线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时为午夜0时。 (2)判断日出、日落时刻 ①某地的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某地的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赤道上全年为6时日出,18时日落。 (3)日期范围的确定:180°和0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0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 当二者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  四、自转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示意图 白昼,角>0° 昼半球上,角>0° 晚上,角<0° 夜半球上,角<0° 早晨和黄昏,角=0° 晨昏线上,角=0°  (2)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90°,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达到90°。 (3)两分两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节气 直射点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 达全年最大值处 达全年最小值处 春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 -- 夏至日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 冬至日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弧所跨经度越大,则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则夜越长。 (1)昼夜等长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天数越多 (3)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北极 夏半年(春分-秋分) 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昼 冬半年(秋分-春分) 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夜 夏至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北极昼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北极夜 两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3、季节更替 (1)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 地区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 季节更替特点 赤道 变化不大 数值大,变化小 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地区 变化大 变化大 季节更替明显 极地等高纬地区 变化最大,有极昼和极夜 数值小,变化大 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含义: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短),太阳高度角最大(小)的季节 划分:我国以四立为起点,欧美以两分两至为起点划分,气象统计:12、1、2为冬季 4、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类型 传播速度 媒介特征 纵波(P波) 较快,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 横波(S波) 较慢 只可通过固体传播 1、地震波  2、内部圈层结构: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以莫霍面为界 地壳:厚度不一,大洋较薄,大陆较厚(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幔:分为上地幔(17-1000千米)和下地幔(1000-2900千米) 以古登堡面为界 地核:分为内地核(固态)和外地核(熔融状态)  [思考]软流层: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 (1)组成成分干洁空气 氮气(78%):含量最大,生命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21%):第二大气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温 水汽:成云致雨的原料 固体杂质:降水的凝结核 (2)垂直分层 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 大气运动 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3000km -- 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先垂直运动后向外散逸 电离层,无线电通讯,航天飞行 平流层 对流层顶-50、55km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平运动 航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km 中纬12km 高纬8-9km 地面 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6℃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 最密切,天气现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气、水气和杂质 [思考]对流层厚度分布规律: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季节:夏季〉春秋〉冬季 2、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3、生物圈 不单独占有空间,分别存在于整个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 最活跃的圈层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 热能 ,部分转化为 化学能 能储藏于生物内。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 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 作用。  3.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红外线 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 长波辐射 。 就整个大气层来说,根本热源:太阳辐射;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参与物质 选择性 削弱波段 举例 反射 云层、较大尘埃 无 全部波段 A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散射 空气分子、细小尘埃 有 蓝紫光 B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 / 日出江花红胜火 吸收 臭氧 有 紫外线 C紫外线导致白内障、皮肤癌等 水汽、二氧化碳 有 红外线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例:A、阴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温度高一些 B、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面损失的热量得到补偿。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的 日较差 ,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 温度 条件。  6.总结 削弱作用 太阳 地面 地面辐射 大气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问:1、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怎样的天气状况下气温日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 2、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天气以晴朗为主)  二、大气运动 (一)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空气的水平的运动即为风。 500 1000 冷却收缩 受热膨胀 下沉 上升 490 1010 480 1020 A(冷) B(热) 热力环流 高空(北) 近地面(南) 近地面(北半球) 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只考虑冷热;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地面气压比高空大  (二)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1、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如图)  2、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位置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 亚洲低压 北太平洋 高压 北大西洋 高压  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 和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季风环流 成因 分布地区 冬季风 夏季风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中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 印度半岛、中国西南地区  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表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其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  带 热带雨林 气候 主要南北纬10°之间 主要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草原 气候 主要南北纬10°-20° 主要赤道低压、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 气候 主要北纬10°-25°大陆内部、大陆东岸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 全年高温,干湿季节交替 热带沙漠 气候 主要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 全年高温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夏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主要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  带 温带季风 气候 主要北纬35°-50°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夏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 气候 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影响 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夏热冬寒,干旱少雨  5、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以温定带 最冷月气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最热月气温<15℃ 寒带气候 2、以水定型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  三、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 简易天气图 1、冷气团和暖气团(P42)  2、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晴朗 晴朗 晴朗 晴朗 连续降水 降水(雷雨)  3、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 天气系统 气旋(低气压) 反气旋(高气压) 水平方向 从四周流向中心 从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方向 中心暖空气上升 中心气流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对我国影响 夏秋季节,中国东南 沿海地区的台风 中国长江流域的伏旱, 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舒野无风
2012-01-08 · TA获得超过2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2.3万
展开全部
必修一是自然地理,主要知识点有:天体系统,世界时区划分与日期变更,相关问题的计算;地球圈层结构;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太阳高度角与太阳辐射,全球气压带风带以及季节性移动;洋流、自然带;气候特征(典型记忆);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壳的物质循环;自然带的经度、纬度与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其它的还有零散知识点的记忆,主要靠理解背诵多训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不懂先生leslieacd
2016-01-07 · TA获得超过12.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万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6024万
展开全部
  1、高中学习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方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成。主动地吸取和被动的接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2、地理学习,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课上动脑动手,集中注意力。因为一般来讲,老师教授的知识都是根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来进行的,所以上课的专心很重要。
  
  3、地理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提高学习效率很重要。学习效率低就意味着掌握同一个知识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别人的几倍,这样长此以往,学习只会越来越跟不上。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倍左右,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我们学校开展的帮助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假期速读记忆训练班”用的就是这个《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可以参考。
  
  4、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老师讲授的知识是面对所有学生的,每个人的具体掌握情况不同,所以自己要学会调整,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要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写作能力差,就一周写一篇作文,阅读差就一天练习一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差每天就抽出点时间记忆背诵一下等等。
  
  5、做题实战。地理的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学会反思、归类、整理。
  
  6、经常总结完善。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周、一月)就进行一下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79565
2013-01-16 · TA获得超过183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0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98万
展开全部
高中会考不过关只是拿不到高中毕业证,不影响参加高考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