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转变交朋友只是为了互相利益的观念?

我只交跟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是不管对方什么身份都不嫌弃的那种那些是为了互相利益交往的我感觉太假所以就不来往所以朋友也很少大家怎么看待这样的事呢?难道不是真感情也要交么?其实... 我只交跟我志同道合的朋友
就是不管对方什么身份都不嫌弃的那种
那些是为了互相利益交往的
我感觉太假 所以就不来往 所以朋友也很少
大家怎么看待这样的事呢?
难道不是真感情也要交么?
其实从上高中到大学一直到现在我要参加工作我心中就两个最好的朋友,他们是我初中的,由于我心中的这种观念,所以这些年来我身边几乎没有朋友,因为我从不主动跟别人交往,我感觉那样很假,如果不是真心的,在一起还要说些客套话,我很接受不了,这些年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性格了.初中的我是个很活泼开朗的人,跟谁都合得来,我喜欢跟别人疯,喜欢捉弄别人,就是闹着玩那种,喜欢给别人讲笑话,并且同学们对我的印象也特好,有时在一起都是以我为中心.也许那时候小,所以想的也少.现在什么事要是以我为中心我就感觉自己不行,就是不自信吧.这些年来我已经变成只要跟陌生人说话,或者虽然认识但不总来往的人,比如以前的同学,或者一个地方的人,连现在一起的同学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在一起我特紧张,我脑袋里总是想应该说什么呢,总是这样想,之后弄得自己跟傻子似的就一直不说话,真的太出丑太傻了.我想就是我的思想,之后转变一下就行
展开
 我来答
叶落淡蓝
2007-09-29 · TA获得超过63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4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怎么说呢,朋友分为很多种,记得原来看过一篇文章,也是这么说得。其实,大部分还都是希望能交到知心朋友的,至少少交哪些酒肉朋友,但是有的时候被逼无奈,也得去做。
一般来说,应该交几个普通朋友,就像是类似同学的关系那种。平时可以一起玩,一起逛街什么的。不必交往很深。然后,再向你说,有一两个知心的朋友。对朋友,要求不要那么高。只要彼此没有利害冲突,一般不会有谁欺骗谁,因为没有那个必要性。
你现在出现的这种与人交往紧张,说话不明白的现象就是你长期不交朋友的结果。人与人之间就是重在沟通,总不沟通,自信等方面也会有所下降的。因为缺少了锻炼的机会。其实,交朋友也不是都为了一定的目的,只是互相有一个伴而已。
我认为,如果你改变交朋友的态度,你的那些紧张症状也会消失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ongli0136
2007-10-05 · 超过1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6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8万
展开全部
看了这么多的回答,我头都晕了,相信你看了这么多也会晕吧

我言简意赅,简单说明下;

不要总想着什么朋友之间就什么利益之类的,那只是你的想法,即使有,那也是一种正当.首先朋友就是与利益紧紧相连的.请你告诉我朋友是来干嘛的?能够在危难中帮你的叫不叫朋友?能够为你俳优诉衷肠的叫不叫朋友?能够跟你风雨同舟的叫不叫朋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还能说没有利益可言吗?一个人若是没有上诉这些朋友,在社会中不是很可悲吗?我们结交朋友无非就是能够使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更容易的生存,这本身就是一种利益的驱使.

懂得了这些,你就应该明白,做人处事要怎么样怎么样,因为你不是柏拉图,虚幻的世界离你很远,你应该明白你活在现实的世界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盖德_心理
2007-09-29 · TA获得超过50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8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你好,看了你的问题了。从你的描述来看,一方面是觉得你在社交过程中产生那样的行为有性格的因素.因为你认为与那些人在一起很假,在一起的时候会让你感到不舒服,为了避免有那种不舒服的情绪体验,所以你选择了“不主动与人交往”这样的方式不与你认为很“假”的人在一起交往。当这样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以后,遇到让你认为不舒服,感觉很假的社交环境时, 你又会选择那样的方式,这就是你认知存在偏差的地方。
你说你现在只要跟陌生人说话,或者虽然认识但不总来往的人,比如以前的同学,或者一个地方的人,连现在一起的同学都不知道说什么,在一起就特紧张,脑袋里总是想应该说什么呢。那是当然的了,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跟那些你认为很真实能够合得来的人交往而拒绝那些认为虚假不真实的人交往,而导致跟自己很熟悉的人可以夸夸奇谈,跟自己认为虚假合不来的人无话可说了,当这样的一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那么你在那些虽认识但不怎么来往的人交往时不知道说什么这就很正常了,因为你缺乏这样的经验,所以不知道该如何说。
要改变你这样的行为,可以通过一些社交训练和对你的认知进行重构,以帮助你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恽芷桖qS
2007-09-29 · TA获得超过660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9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44万
展开全部
536veyang 先生:遵嘱看了你的问题。其实呢,老实说我的问题比你还要严重。现在的我——杜门谢客,断绝一切交游。其中情由,自是一言难尽,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有这样的资本。如果必须为着糊口的缘故与各色人等打交道,这样无疑是不行的。
你的问题,我认为有两点可说——
1,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很可怕的东西,是死胡同。极致的完美主义连老婆孩子也容不下。
2,虚伪,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这是我的一个可能是可耻的看法。事实上,不只是润滑剂,它也是人类的宿命。一个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人,如果对他厌憎的人绝不虚伪地给他一个微笑,那会怎样?对这种虚伪,儒家的说法是中庸。
总之,讲究人品是需要本钱的,特别是在人丛中讨生活。
转贴在下一篇关于交友的议论,算是交流吧——交友杂谈:

有人说“我没有朋友”,有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表面看来这是相去万里的两个极端,可细想一下就能知道这不过是个概念问题,即对“朋友”这一字眼的诠释有所不同。如果一个人同时持有上述的两种说法,这并不非常奇怪。鲁迅逝世,执绋者六千人,送葬者数万人,可他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字幅只送给了瞿秋白一人。
中国交友文化的发达,海外洋夷怕是难望项背。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为世人共知,恩对马的无私援助也历来为大家称道,可马克思毕竟有点心虚、底气不足,以至于说出这样的话:“我宁愿用刀砍下自己的拇指”,这与当年鲁肃的指囤相赠比起来,可谓小气多矣。至于写了《童心说》的那位李贽则更是豪气冲天了,他不以妻子为家而以朋友为家,把死在知己朋友家里当作人生快事。孟尝君“礼贤下士、食客数千”的器量,孔北海“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豪迈,陶氏母“截发留宾、锉荐供马”的气概,皆为千古不磨的美谈佳话。至于历代江湖上则更是把一个“义”字看得重于生命。吴保安弃家赎友、俞伯牙摔琴、管鲍分金、桃园结义、莫逆交、刎颈交、道义交、总角交、密友、挚友、畏友、诤友......名目繁多不胜枚数。交友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件大事,甚至很有点宗教气息。
交友人人必需,但置身不同文化层面的人,交友趣味是大相径庭的。譬如有人主张“君子之交,淡淡如水”,有人则主张“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对前一种主张我们尽管人人同意,可一般人却又很难跳出后一种情形的窠臼。“一个头磕到地下,水里火里随你去”——这是江湖型;“青白眼”——典型的竹林型;“多个朋友多条路”——此乃市侩型;蒲松龄笔下的武承休与田七郎,——是为恩义相结型。按照淑本华的理论,社会上的人之交友情态呈金字塔形,越是身处社会底层,越是需要交友。张恨水在《魍魉世界》中曾描述:一个跑长途的司机不喜结交,半路上车坏了,没人管,——这很有点寓言意味。孙二娘曾卖人肉包子,但梁山好汉们不嫌弃她。随着社会阶层的升高,人们对交友之事逐渐挑剔,开始“居必择邻、交必良友”而排斥滥交了。拒绝滥交也需要本钱的。到了金字塔的顶端,再说什么朋友则都该先打上个引号了。严子陵不伺候刘秀,说明着他对那段友谊的珍视,同时也证明了朋友的“阶段性”。不只是所谓“贵易交、富易妻”,环境稍有变化即会对交友状况发生影响。此外,知识的占有量也与交友成反比例。人无知识,神经是粗糙的;有了知识,感觉就灵敏,些微的猜忌、轻视、虚伪也会刺伤他,所以说孤独是思想者的宿命。“几多金兰友,数来不如书”,这是对书读多了的写照。
中国自古有“订交”一说,稍作考量,便可知这所“订”之“交”与一般的江湖义气不在一个层面上,似应更为严谨,决非“滥交”。然而,“交”而要“订”,负面上看就有了一点点契约的味道、限制背盟的味道,这种“订交”到了后来索性发展为有形的“金兰谱”。友情,无疑是美好的,可加上约束、限制便凸显出了它苦涩、黑色的实质。冯玉祥与蒋介石也是写过金兰谱的,可见限制也靠不住。记得一部电视剧里有这样的对白:“朋友?什么是朋友?赖账拐老婆”?与这话相映成趣的是富兰克林:“可以信赖的只有三件事——老妻、老狗、存折”。至于如武承休对田七郎那样的以“恩义”相结者则更是用铜钱对涌泉相报之交情的预订,须知如此的“恩义”是要给他人带来沉重的负债感的,所以古人曾留下仗义疏财而不留名姓的佳话,也留下提起人情剑欲鸣的忿语。
有句话说“交情当慎初相见,到老终无怨恨心”,俗则俗矣,却是落地作金石声。世人没被“交情”伤害过的恐怕不多。“豪猪”之说本人最早见于鲁迅文字,后又见诸叔本华,看来叔本华也不是原创。远了冷,近了刺伤,无奈的怪圈,由此可证保持距离的重要性。俗语说“无仇不成父子”,进一步证实由“近”造成的伤害足以令血缘、天性失效。莫泊桑说人之心灵的孤独是永恒的、不可能相互沟通。——应当是一项研究成果。交友和社会、做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不能求完美。水清不养鱼,交友贵包容。
交友的正当性本是人类的共识,但在中国古代就有人对“私交”提出过质疑,认为私交起源于人的私心而不是出自公心,于国不利。历史上的包拯也有这种倾向,《宋史.列传七十五》载:“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疾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为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似此类,堪称老资格国家主义者。
本人斗胆作一猜想——就本性而言,人需要朋友吗?回答是:成熟、自立的人,不需要朋友。交友,乃是对环境的示弱、屈服。没有朋友人会寂寞,那就当老师好了,所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当老师才适合人的本性,所以孔夫子老先生是幸运的,虽不曾听说他有什么朋友却是颇不寂寞,优哉游哉、一个问题百样答案地发挥着他因材施教的强项,让后世百代羡慕死。当老师当到这份上很是不容易,近代学者研究:任何人都是很难出自内心的真诚专心致志地听别人讲话的。
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对无本钱的人而言,这是个虚幻的理想。一个以自家的嘴当作他人唾盂的人,他们怎能成为朋友?;而对有本钱的人来说,他差不多就是佛、就是上帝了。
拉拉杂杂说了一车,本人的交友观究是如何?答曰:聊天而已。聊得上来,朋友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Manju_衣
2007-10-08 · TA获得超过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645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2283万
展开全部
朋友这种问题我不好回答,因为我是很少交朋友的人。但是朋友依然有。该是你朋友的,也跑不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