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第四章复习提纲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熔化图象: 凝固图象:
晶体 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二者缺一不可)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点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③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不支持图像,百度的不对)
一、温度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熔化图象: 凝固图象:
晶体 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二者缺一不可)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点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③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不支持图像,百度的不对)
展开全部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基础知识归纳(一)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介质种类和温度。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4、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声音的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度。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声音的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远近和声音的散失的程度有关。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辨别不同的声音主要靠区分声音的音色。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大象)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弦乐器的音调与下列因素有关: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 。管乐器的音调与振动的空气柱长短有关。(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 声的利用
声与信息:声能传递信息。(雷声、B超、敲击铁轨、声呐等)
声与能量:声能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去除眼镜上的污垢、去除体内结石等)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光的传播: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
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108 m/s,计算中取c=3×108 m/s。(水中是真空的3/4,玻璃中是真空的2/3)
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08×1015 m。
二、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辉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两种反射:1、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2、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成的是虚像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平面镜成像是一种光的反射现象。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它们都能用照相机拍下。
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球面镜:1、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2、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四、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现象:海市蜃楼 、筷子向上折断了、池水变“浅”了、看见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时瞄准鱼下方、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五、光的色散
色散:(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色光的现象。(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它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
六、看不见的光
光谱: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红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眼看不到,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热作用强。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的应用:拍红外线照片诊病、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红外线烤箱。
紫外线: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荧光。太阳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应用:验钞机、紫外线杀菌灯。
天空呈现蓝色是因为蓝光被散射得最多。雾灯用黄光的理由: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 、透镜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另一侧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出现的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二、 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成的像左右相反,上下相反。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在野外游玩时装水的矿泉水(象一个凸透镜能会聚光线)不能乱扔,否则易诱发火灾。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介质种类和温度。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4、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声音的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度。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声音的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远近和声音的散失的程度有关。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辨别不同的声音主要靠区分声音的音色。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大象)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弦乐器的音调与下列因素有关: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 。管乐器的音调与振动的空气柱长短有关。(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 声的利用
声与信息:声能传递信息。(雷声、B超、敲击铁轨、声呐等)
声与能量:声能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去除眼镜上的污垢、去除体内结石等)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光的传播: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
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108 m/s,计算中取c=3×108 m/s。(水中是真空的3/4,玻璃中是真空的2/3)
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08×1015 m。
二、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辉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两种反射:1、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2、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成的是虚像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平面镜成像是一种光的反射现象。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它们都能用照相机拍下。
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球面镜:1、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2、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四、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现象:海市蜃楼 、筷子向上折断了、池水变“浅”了、看见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时瞄准鱼下方、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五、光的色散
色散:(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色光的现象。(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它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
六、看不见的光
光谱: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红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眼看不到,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热作用强。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的应用:拍红外线照片诊病、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红外线烤箱。
紫外线: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荧光。太阳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应用:验钞机、紫外线杀菌灯。
天空呈现蓝色是因为蓝光被散射得最多。雾灯用黄光的理由: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 、透镜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另一侧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出现的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二、 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成的像左右相反,上下相反。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在野外游玩时装水的矿泉水(象一个凸透镜能会聚光线)不能乱扔,否则易诱发火灾。
追问
我问的是第四章 拜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