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与经验!
主要是答题方法,就是什么类型、什么问法的题目应该怎么答,答题要点、注意点、答题规律规则、成功的答题经验等等。注:现代文阅读包括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主要想求文学类答题方...
主要是答题方法,就是什么类型、什么问法的题目应该怎么答,答题要点、注意点、答题规律规则、成功的答题经验等等。
注:现代文阅读包括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主要想求文学类答题方法,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和散文两类。
急求啊!悬赏分数高啊!
我是现代文阅读老是把握不准答题要点、掌握不了答题方法规律。我们江苏省现代文阅读的必考部分是文学类文本,只考小说和散文。我们不考科技文的。
求现代文阅读中的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的答题方法啊! 展开
注:现代文阅读包括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主要想求文学类答题方法,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和散文两类。
急求啊!悬赏分数高啊!
我是现代文阅读老是把握不准答题要点、掌握不了答题方法规律。我们江苏省现代文阅读的必考部分是文学类文本,只考小说和散文。我们不考科技文的。
求现代文阅读中的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的答题方法啊! 展开
展开全部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步骤 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步骤 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其他见前面讲义内容。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步骤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②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3、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步骤①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②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③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步骤①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只一“看”字。
步骤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5、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从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步骤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步骤② 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③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鉴赏景物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解答分析:
古代诗人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参见题型1);同时注意十分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答题步骤: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
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
步骤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② 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步骤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7、体会诗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何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何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解答分析: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步骤:
①指明表现手法。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谒金门 冯延已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
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
步骤① 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
步骤② 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
步骤③ 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 ,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8、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
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步骤:
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
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关于高考的现代散文阅读(从命题看答题)
现代散文阅读无疑是影响学生高考得分的瓶颈,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与难点。在平常的复习中,常用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考点”的角度逐一指导阅读训练,二是从“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训练。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一直在探讨第三种思路,从“命题”的角度归类来指导答题,即以审读题干为起点进行阅读,因为题干中至少包含了四个信息: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在哪里找答题的依据。从这里入手,可以迅速把握命题的方向,抓住命题的关键,使答题更快捷,也更准确。下面以部分高考试卷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为例,谈谈我们对“命题归类答题”作的一些探讨:
【命题类型一】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题要旨】 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一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的依据。二是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如虚实义、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题。
鉴赏所用词语,则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
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
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
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
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做到了这几点,也就不难了。
【命题类型二】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题要旨】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用修辞和句式特点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同时要注意被理解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不同特点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重点。
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感情句:即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则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
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矛盾句:貌似矛盾,实际上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
含蓄句:要通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来思考它没有明说出来的意义。
赏析句子则应在抓住句子的关键性词语的同时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内容和情感等方面欣赏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答题时,先作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整合。
【命题类型三】 指出文中某个句子,然后问为什么这样说或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依据、理由等)是什么?
【答题要旨】 这种“句子”类题目与理解句子的含义题不同,这类题目,一般都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但其答题依据不在句子本身,而在其上下文中。
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观点句还是结论句(主要有这两种)。
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其次分析该句子所涉及(或管辖)的范围,确定信息的来源。
然后在有效区内捕捉、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一般不要直接抄写句子。
【命题类型四】 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
【答题要旨】 答此类题重要的是掌握引用的作用。
引用,可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
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
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
点明题意,文题相应,铺垫对比,结构严谨;
诗文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雅趣或更具文采和文化底蕴。
【命题类型五】 文章用第几人称,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要用第几人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要旨】 前者要了解所使用的人称和不同的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或效果,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
便于对话,自由灵活;
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
有时具有呼告的作用;
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后者首先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技巧(象征、铺垫与照应、烘托和衬托、对比与对照,抑扬、细节、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排比、借代、夸张、反复、反语、双关等)及其作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常见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可以印发给学生)
【命题类型六】 文章如何安排结构?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事物写起?或指出文章结构上的某一点(开头、结尾)有何作用或能否删去?
【答题要旨】 文章结构安排常常与全文的总体思路及各个部分有关系,与文章内容及其所用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既要分析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如对比、抑扬、铺垫、烘托等),又要注意文章的主体内容和线索。
就其作用而言,用在开头导入正题或引起下文,有铺垫、烘托、反衬、抑扬、形成对比等作用;
放在中间主要起承上启下、自然过渡的作用;
放在结尾呼应开头或文题,使结构严谨;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总结深化或进一步强调突出主题,直接表达思想感情。
至于开头或结尾是否有必要,决定因素是表达主题是否需要。
如果具有上面所说的作用,则是必要的;如果与主题关系不大,不要也未尝不可,它可以使行文更简洁,主题更集中;文意更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时还可以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空间。注意对于“好不好”“要不要”之类的问题,一般应正面回答,如果从反面回答,一定要找到充足的理由。
【命题类型七】 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写某事物或某段落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内涵)?
【答题要旨】 “情感”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所写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看它本身写的是什么,是用来说明(或证明)什么的,与文章主旨是什么关系,再结合所在段落、前后段内容、作者所处的坏境以及文章主旨分析其写作的目的、用意。
“表达的意思”的确定既要抓住段落的中心,又要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且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
要注意的是“情感”是就作者而言,而“意思”是就文章而言的。
【命题类型八】 文章写某事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或从哪几方面来写某事(物)的?或概括文章写某事物的内容和特点。
【答题要旨】 这一类考题,既涉及到筛选信息,又涉及到归纳概括。
总体来说要做两方面的思考准备:①所写内容如果有几个方面就从内容方面分析概括;
②如果内容集中写某一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成几个方面时,则应考虑从手法(正反、虚实、点面)方面分店概括。
具体答题时,先要“定位”,即找准阅读有效区,然后确定答题对应点。
信息筛选出来以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相应的归纳与概括的方法——
中心完善法(原文本身有中心句,只要我们根据需要加以整理和提炼)、
摘要整合法(摘取文中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进行整合)、
分层归纳法(先弄清文章每个层次的内容要点,然后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全局角度进行综合行整合)、
揣摩提炼法(如果需要概括的内容是形象的、隐晦含蓄的,找不到能够直接用来概括的词语,就需要就需要在揣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
——进行整合,拟写答案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有时还应讲究句式的一致性。
【命题九类型】 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就文章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赏析。
【答题要旨】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作者的态度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通常指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中肯的适当的评述,判断其正误,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评价时要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分析,并体现考生的态度和认识。
鉴赏首先是明确鉴赏点,或形象、或语言、或表达技巧、或布局谋篇、或作品主题等。
其次是抓住特点,找出实例并赏析其妙处。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
鉴赏语言,要区别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语言特色主要从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方面赏析,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风格带有作者本人语言运用方面的明显的特征,主要有平实、华丽、明快、自然、含蓄、深沉、幽默、辛辣等。
鉴赏内容,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彻以及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
鉴赏构思,要抓住结构特点(一波三折、首尾呼应、伏笔、照应)和表达技巧(烘托、铺垫、抑扬、映衬、象征等)。
总之用语要讲究分寸、态度要辩证。
如果要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到两例进行分析;最后总说再次点题。
当然,这只是我们就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中的带共性的命题所作的归纳和分析,它肯定不能覆盖所有命题,因为命题是不受“规律”限制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究、总结。倘能如此,也许会为突破“现代散文阅读”这一难点寻找出一条新的路径。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步骤 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步骤 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其他见前面讲义内容。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步骤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②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3、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步骤①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②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③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步骤①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只一“看”字。
步骤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5、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从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步骤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步骤② 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③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鉴赏景物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解答分析:
古代诗人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参见题型1);同时注意十分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答题步骤: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
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
步骤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② 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步骤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7、体会诗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何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何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解答分析: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步骤:
①指明表现手法。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谒金门 冯延已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
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
步骤① 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
步骤② 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
步骤③ 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 ,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8、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
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步骤:
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
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关于高考的现代散文阅读(从命题看答题)
现代散文阅读无疑是影响学生高考得分的瓶颈,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与难点。在平常的复习中,常用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考点”的角度逐一指导阅读训练,二是从“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训练。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一直在探讨第三种思路,从“命题”的角度归类来指导答题,即以审读题干为起点进行阅读,因为题干中至少包含了四个信息: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在哪里找答题的依据。从这里入手,可以迅速把握命题的方向,抓住命题的关键,使答题更快捷,也更准确。下面以部分高考试卷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为例,谈谈我们对“命题归类答题”作的一些探讨:
【命题类型一】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题要旨】 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一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的依据。二是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如虚实义、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题。
鉴赏所用词语,则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
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
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
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
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做到了这几点,也就不难了。
【命题类型二】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题要旨】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用修辞和句式特点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同时要注意被理解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不同特点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重点。
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感情句:即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则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
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矛盾句:貌似矛盾,实际上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
含蓄句:要通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来思考它没有明说出来的意义。
赏析句子则应在抓住句子的关键性词语的同时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内容和情感等方面欣赏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答题时,先作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整合。
【命题类型三】 指出文中某个句子,然后问为什么这样说或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依据、理由等)是什么?
【答题要旨】 这种“句子”类题目与理解句子的含义题不同,这类题目,一般都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但其答题依据不在句子本身,而在其上下文中。
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观点句还是结论句(主要有这两种)。
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其次分析该句子所涉及(或管辖)的范围,确定信息的来源。
然后在有效区内捕捉、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一般不要直接抄写句子。
【命题类型四】 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
【答题要旨】 答此类题重要的是掌握引用的作用。
引用,可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
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
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
点明题意,文题相应,铺垫对比,结构严谨;
诗文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雅趣或更具文采和文化底蕴。
【命题类型五】 文章用第几人称,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要用第几人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要旨】 前者要了解所使用的人称和不同的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或效果,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
便于对话,自由灵活;
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
有时具有呼告的作用;
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后者首先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技巧(象征、铺垫与照应、烘托和衬托、对比与对照,抑扬、细节、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排比、借代、夸张、反复、反语、双关等)及其作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常见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可以印发给学生)
【命题类型六】 文章如何安排结构?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事物写起?或指出文章结构上的某一点(开头、结尾)有何作用或能否删去?
【答题要旨】 文章结构安排常常与全文的总体思路及各个部分有关系,与文章内容及其所用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既要分析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如对比、抑扬、铺垫、烘托等),又要注意文章的主体内容和线索。
就其作用而言,用在开头导入正题或引起下文,有铺垫、烘托、反衬、抑扬、形成对比等作用;
放在中间主要起承上启下、自然过渡的作用;
放在结尾呼应开头或文题,使结构严谨;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总结深化或进一步强调突出主题,直接表达思想感情。
至于开头或结尾是否有必要,决定因素是表达主题是否需要。
如果具有上面所说的作用,则是必要的;如果与主题关系不大,不要也未尝不可,它可以使行文更简洁,主题更集中;文意更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时还可以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空间。注意对于“好不好”“要不要”之类的问题,一般应正面回答,如果从反面回答,一定要找到充足的理由。
【命题类型七】 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写某事物或某段落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内涵)?
【答题要旨】 “情感”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所写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看它本身写的是什么,是用来说明(或证明)什么的,与文章主旨是什么关系,再结合所在段落、前后段内容、作者所处的坏境以及文章主旨分析其写作的目的、用意。
“表达的意思”的确定既要抓住段落的中心,又要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且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
要注意的是“情感”是就作者而言,而“意思”是就文章而言的。
【命题类型八】 文章写某事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或从哪几方面来写某事(物)的?或概括文章写某事物的内容和特点。
【答题要旨】 这一类考题,既涉及到筛选信息,又涉及到归纳概括。
总体来说要做两方面的思考准备:①所写内容如果有几个方面就从内容方面分析概括;
②如果内容集中写某一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成几个方面时,则应考虑从手法(正反、虚实、点面)方面分店概括。
具体答题时,先要“定位”,即找准阅读有效区,然后确定答题对应点。
信息筛选出来以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相应的归纳与概括的方法——
中心完善法(原文本身有中心句,只要我们根据需要加以整理和提炼)、
摘要整合法(摘取文中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进行整合)、
分层归纳法(先弄清文章每个层次的内容要点,然后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全局角度进行综合行整合)、
揣摩提炼法(如果需要概括的内容是形象的、隐晦含蓄的,找不到能够直接用来概括的词语,就需要就需要在揣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
——进行整合,拟写答案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有时还应讲究句式的一致性。
【命题九类型】 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就文章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赏析。
【答题要旨】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作者的态度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通常指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中肯的适当的评述,判断其正误,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评价时要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分析,并体现考生的态度和认识。
鉴赏首先是明确鉴赏点,或形象、或语言、或表达技巧、或布局谋篇、或作品主题等。
其次是抓住特点,找出实例并赏析其妙处。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
鉴赏语言,要区别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语言特色主要从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方面赏析,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风格带有作者本人语言运用方面的明显的特征,主要有平实、华丽、明快、自然、含蓄、深沉、幽默、辛辣等。
鉴赏内容,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彻以及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
鉴赏构思,要抓住结构特点(一波三折、首尾呼应、伏笔、照应)和表达技巧(烘托、铺垫、抑扬、映衬、象征等)。
总之用语要讲究分寸、态度要辩证。
如果要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到两例进行分析;最后总说再次点题。
当然,这只是我们就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中的带共性的命题所作的归纳和分析,它肯定不能覆盖所有命题,因为命题是不受“规律”限制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究、总结。倘能如此,也许会为突破“现代散文阅读”这一难点寻找出一条新的路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这里有些关于鉴赏诗歌的方法,看看后或许对你有些帮助,在你鉴赏诗歌时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是最重要的,将下面的方法领略下吧!看完后,还有例题,以及解析点拔,好好看看!实战经验也很重要!
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形式:
①触景生情(景→情):
②以景结情(情→景):
③缘情布景: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⑤景略情在: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
2、借物抒情
(1)定义及举例
(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
(三)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
1、点染2、曲直3、隐显4、移情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一)基本概念:
(二) 考试重心
(三) 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
(1)定义(虚实的内涵)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①相反相成
②相辅相成
(4)“虚”与联想、想象
2、动静结合
(1) 基本概念
(2) 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4、细节描写
5、色彩的渲染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7、白描
8、疏密
9、诗中有画:
二、议论
三、记叙
第二节:修辞手法
一、比喻 四、借代 七、设问
二、比拟 五、夸张 八、反问
三、双关 六、对偶 九、互文
十、列锦
(一)定义
(二)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2、简远美。3、含蓄美。
十一、迭字
第三节 表 现手法
一、象征:
(一)定义 (二)条件与特征
(三)作用:
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
(一)定义及举例
(二)联想、想象与夸张
(三)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
(四)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
三、抑扬
(一)概念:
(二)分类
1、欲扬先抑
2、欲抑先扬
(三)相关范畴——褒贬
1、似贬实褒 2、似褒实贬
四、衬托
(一)概念:
(二)分类:
1、性质分类
(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2、内容分类:
(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
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五、对比
(一)基本概念
(二)特别提醒
1、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2、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它们的目的不同 (2)修辞作用不同
五、渲染
六、用典
(一)概念
(二)作用
1、优点 2、缺陷
(三)类别
1、 内容类型:
(1)用语 (2)用事
①引用神话故事。
②运用历史故事。
2、方式类型
(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
(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四)常见常用典故
七、照应
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九、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十、离合
十一、蒙太奇
第四节 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三、结构对比:
四、卒章显志
第五节 表达技巧诸概念辨析
一、关于表达方式
二、关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二)表现手法
(三)区别与联系
1、联系
2、区别:
(1)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
(2)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3、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三、关于手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在解题时,手法与艺术手法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
(二)手法与艺术手法在外延上不仅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包括具体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也就是说,描写、抒情等不是手法,也不是艺术手法,但是,怎样描写、怎样抒情诸如“侧面描写”“白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体的描写、抒情方式就是手法或艺术手法了。
第一节 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
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例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例9: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析】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
例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析】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例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析】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例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例4:“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宋 俞国宝《风入松•题酒肆》)【析】这是一首写乐景的词,在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快。
例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 韦庄《题金陵图》)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析】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且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
(2)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
①触景生情(景→情):
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 【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例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②以景结情(情→景):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例1:“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析】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气氛。接着句句写景,最后一句,写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写情,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玉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意境整体。
③缘情布景:
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析】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其中也尽寓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然后便缘情布景,以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
例2:“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析】诗歌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此为情;三、四句便承一、二句而来,砧杵、秋山、荆榛、寒雨,缘情布景,是对“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抒情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例2: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析】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这首词的写景和抒情结合得就很自然。
⑤景略情在:
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
例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析】此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是完整的。
⑥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例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析】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例2:“黄四娘家花满面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②以哀景写哀情:
例1:“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蓼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陈亮《小重山》)【析】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
例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乐》)【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
例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例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析】此写景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③以乐景衬哀情
例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 谢浑《谢亭送别》)【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例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
望采纳!谢谢!
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形式:
①触景生情(景→情):
②以景结情(情→景):
③缘情布景: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⑤景略情在: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
2、借物抒情
(1)定义及举例
(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
(三)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
1、点染2、曲直3、隐显4、移情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一)基本概念:
(二) 考试重心
(三) 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
(1)定义(虚实的内涵)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①相反相成
②相辅相成
(4)“虚”与联想、想象
2、动静结合
(1) 基本概念
(2) 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4、细节描写
5、色彩的渲染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7、白描
8、疏密
9、诗中有画:
二、议论
三、记叙
第二节:修辞手法
一、比喻 四、借代 七、设问
二、比拟 五、夸张 八、反问
三、双关 六、对偶 九、互文
十、列锦
(一)定义
(二)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2、简远美。3、含蓄美。
十一、迭字
第三节 表 现手法
一、象征:
(一)定义 (二)条件与特征
(三)作用:
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
(一)定义及举例
(二)联想、想象与夸张
(三)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
(四)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
三、抑扬
(一)概念:
(二)分类
1、欲扬先抑
2、欲抑先扬
(三)相关范畴——褒贬
1、似贬实褒 2、似褒实贬
四、衬托
(一)概念:
(二)分类:
1、性质分类
(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2、内容分类:
(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
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五、对比
(一)基本概念
(二)特别提醒
1、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2、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它们的目的不同 (2)修辞作用不同
五、渲染
六、用典
(一)概念
(二)作用
1、优点 2、缺陷
(三)类别
1、 内容类型:
(1)用语 (2)用事
①引用神话故事。
②运用历史故事。
2、方式类型
(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
(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四)常见常用典故
七、照应
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九、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十、离合
十一、蒙太奇
第四节 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三、结构对比:
四、卒章显志
第五节 表达技巧诸概念辨析
一、关于表达方式
二、关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二)表现手法
(三)区别与联系
1、联系
2、区别:
(1)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
(2)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3、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三、关于手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在解题时,手法与艺术手法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
(二)手法与艺术手法在外延上不仅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包括具体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也就是说,描写、抒情等不是手法,也不是艺术手法,但是,怎样描写、怎样抒情诸如“侧面描写”“白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体的描写、抒情方式就是手法或艺术手法了。
第一节 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
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例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例9: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析】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
例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析】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例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析】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例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例4:“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宋 俞国宝《风入松•题酒肆》)【析】这是一首写乐景的词,在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快。
例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 韦庄《题金陵图》)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析】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且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
(2)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
①触景生情(景→情):
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 【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例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②以景结情(情→景):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例1:“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析】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气氛。接着句句写景,最后一句,写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写情,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玉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意境整体。
③缘情布景:
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析】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其中也尽寓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然后便缘情布景,以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
例2:“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析】诗歌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此为情;三、四句便承一、二句而来,砧杵、秋山、荆榛、寒雨,缘情布景,是对“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抒情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例2: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析】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这首词的写景和抒情结合得就很自然。
⑤景略情在:
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
例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析】此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是完整的。
⑥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例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析】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例2:“黄四娘家花满面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②以哀景写哀情:
例1:“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蓼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陈亮《小重山》)【析】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
例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乐》)【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
例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例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析】此写景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③以乐景衬哀情
例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 谢浑《谢亭送别》)【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例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
望采纳!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经验1:
高中语文,不能治侧重记忆,而更要多理解
多读多写
基础知识谁都没办法帮你
就是把课内的基础知识背会记牢
动手写一写
更具自己的理解进行记忆
不能盲目的背诵
阅读理解
就是多做题
好像是一种对语文的感觉
通过多次做题
多次情感的沟通来实现的
争取每两天做一篇语文阅读题(做高考题其实已经可以了)
最后是作文
多看一些高考满分作文
最好是每周背一篇(挺管用的)
毕竟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将不会的题原封不动的抄在本上明白后写下答案以后再看,就记住了(大多抄感念性的问题)
平时文言文一定要背,注意字词,语法这些基础的东西。高三老师会领着大家复习,这个很重要,只要跟着老师走就行。
希望你用自己的方法快乐的学习
首先要对语文产生兴趣
然后就可以让语文成绩一飞冲天了
经验2: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在高中时,曾经组织了一个语文小组来练。首先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从基础题练起走。什么是基础题呢?就是选择题的前六道。我毕竟考高考的时候已经是三年前了。你应该清楚前六道是什么题。这个没有捷径的。慢慢练吧。踏踏实实的积累。等你认认真真的把那些题做了,会感到有不同的。
接着是阅读部分了。阅读不外乎就是古文和现代文阅读。古文无外乎就是考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一是对课文的理解。前几道题都是考些古代多义词比如之乎者也啊那些。那就要求把那几个字和词弄熟了。没多少,还算好弄。然后,多读些肯定是必要的。要知道那些多义词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是什么。当然也要多读点人物传记,特别要对那几个文人墨客熟一点,至少看到一首诗,晓得这个到底是哪个写的。是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是那个豪放不羁的李白。
对于现代文阅读,一般都是科技文阅读。我对那个几乎都记不得了,因为我没有特别练。不过现在在练托福,也是科技文,我想那是相通的。最重要的当然是主体,这是答题的轴心,其次是结构,作者是怎么构思的。然后看修辞,修辞手法啊,有什么作用啊,那些。
恩,到作文了。这个我最有心得了。我刚开始的时候,也就刚刚40分,然后慢慢练,就成了老师每考必念的了。其实我这人的文学细胞基本没有,现在都是。高考作文需要真正的有很多的文学造诣?你认为改卷的老师会花多少时间来研究你那个作文有好深的寓意?我告诉你,最多不超过5分钟,一般就是3-4分钟吧。你觉得老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就是在可能出现闪光点的地方看你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我们要做的也就是知道那些得分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写在最显眼的地方。我练得时候,我记得很清楚,我的第一篇文章被老师念的不是全部,而只是一个结尾,第二篇被念的是一个开头。所以我是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练的。什么最重要,首先是一个构思,不需要多的,只需要比别人想得深那么一点点。想好了,20分得到了。标题,这个需要花点功夫,一个让人很激动的名字,一个让你自己感动的名字。不需要长的,我的一般就是两个字,但是这总能给老师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然后,开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一个精彩的开头,有很多,自己去琢磨哈。至于中间,那个好说,无外乎就是例子嘛,我的观点是,例子不在多,关键是自己要精灵一点,随便什么题都能找到例子套。还有中间老师能看得第二个得分点,就是你的结构,这就意味着你的每段开头句,也就是分论点也很重要。老师一般看中间时,也就是看一下分论点,然后看一下你的例子丰富不丰富。最后一个得分点,就是结尾了,这也是点睛的一笔,找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结尾,跟开头一起练吧!!
呵呵,说了那么多,其实只想说一个字:passion好好学吧,当你学进去了,真的会觉得很有趣的。想当年我用了两个小时给别人讲作文,结果那家伙就从38跳到52,疯都疯了。不过当然这还长期锻炼的结果。当水加热到99度了,我再去加把火,水开就是自然的了。呵呵加油啊!!
高中语文,不能治侧重记忆,而更要多理解
多读多写
基础知识谁都没办法帮你
就是把课内的基础知识背会记牢
动手写一写
更具自己的理解进行记忆
不能盲目的背诵
阅读理解
就是多做题
好像是一种对语文的感觉
通过多次做题
多次情感的沟通来实现的
争取每两天做一篇语文阅读题(做高考题其实已经可以了)
最后是作文
多看一些高考满分作文
最好是每周背一篇(挺管用的)
毕竟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将不会的题原封不动的抄在本上明白后写下答案以后再看,就记住了(大多抄感念性的问题)
平时文言文一定要背,注意字词,语法这些基础的东西。高三老师会领着大家复习,这个很重要,只要跟着老师走就行。
希望你用自己的方法快乐的学习
首先要对语文产生兴趣
然后就可以让语文成绩一飞冲天了
经验2: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在高中时,曾经组织了一个语文小组来练。首先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从基础题练起走。什么是基础题呢?就是选择题的前六道。我毕竟考高考的时候已经是三年前了。你应该清楚前六道是什么题。这个没有捷径的。慢慢练吧。踏踏实实的积累。等你认认真真的把那些题做了,会感到有不同的。
接着是阅读部分了。阅读不外乎就是古文和现代文阅读。古文无外乎就是考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一是对课文的理解。前几道题都是考些古代多义词比如之乎者也啊那些。那就要求把那几个字和词弄熟了。没多少,还算好弄。然后,多读些肯定是必要的。要知道那些多义词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是什么。当然也要多读点人物传记,特别要对那几个文人墨客熟一点,至少看到一首诗,晓得这个到底是哪个写的。是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是那个豪放不羁的李白。
对于现代文阅读,一般都是科技文阅读。我对那个几乎都记不得了,因为我没有特别练。不过现在在练托福,也是科技文,我想那是相通的。最重要的当然是主体,这是答题的轴心,其次是结构,作者是怎么构思的。然后看修辞,修辞手法啊,有什么作用啊,那些。
恩,到作文了。这个我最有心得了。我刚开始的时候,也就刚刚40分,然后慢慢练,就成了老师每考必念的了。其实我这人的文学细胞基本没有,现在都是。高考作文需要真正的有很多的文学造诣?你认为改卷的老师会花多少时间来研究你那个作文有好深的寓意?我告诉你,最多不超过5分钟,一般就是3-4分钟吧。你觉得老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就是在可能出现闪光点的地方看你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我们要做的也就是知道那些得分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写在最显眼的地方。我练得时候,我记得很清楚,我的第一篇文章被老师念的不是全部,而只是一个结尾,第二篇被念的是一个开头。所以我是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练的。什么最重要,首先是一个构思,不需要多的,只需要比别人想得深那么一点点。想好了,20分得到了。标题,这个需要花点功夫,一个让人很激动的名字,一个让你自己感动的名字。不需要长的,我的一般就是两个字,但是这总能给老师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然后,开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一个精彩的开头,有很多,自己去琢磨哈。至于中间,那个好说,无外乎就是例子嘛,我的观点是,例子不在多,关键是自己要精灵一点,随便什么题都能找到例子套。还有中间老师能看得第二个得分点,就是你的结构,这就意味着你的每段开头句,也就是分论点也很重要。老师一般看中间时,也就是看一下分论点,然后看一下你的例子丰富不丰富。最后一个得分点,就是结尾了,这也是点睛的一笔,找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结尾,跟开头一起练吧!!
呵呵,说了那么多,其实只想说一个字:passion好好学吧,当你学进去了,真的会觉得很有趣的。想当年我用了两个小时给别人讲作文,结果那家伙就从38跳到52,疯都疯了。不过当然这还长期锻炼的结果。当水加热到99度了,我再去加把火,水开就是自然的了。呵呵加油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高中语文,不能治侧重记忆,而更要多理解
多读多写
基础知识谁都没办法帮你
就是把课内的基础知识背会记牢
动手写一写
更具自己的理解进行记忆
不能盲目的背诵
阅读理解
就是多做题
好像是一种对语文的感觉
通过多次做题
多次情感的沟通来实现的
争取每两天做一篇语文阅读题(做高考题其实已经可以了)
最后是作文
多看一些高考满分作文
最好是每周背一篇(挺管用的)
毕竟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将不会的题原封不动的抄在本上明白后写下答案以后再看,就记住了(大多抄感念性的问题)
平时文言文一定要背,注意字词,语法这些基础的东西。高三老师会领着大家复习,这个很重要,只要跟着老师走就行。
希望你用自己的方法快乐的学习
首先要对语文产生兴趣
然后就可以让语文成绩一飞冲天了
经验2: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在高中时,曾经组织了一个语文小组来练。首先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从基础题练起走。什么是基础题呢?就是选择题的前六道。我毕竟考高考的时候已经是三年前了。你应该清楚前六道是什么题。这个没有捷径的。慢慢练吧。踏踏实实的积累。等你认认真真的把那些题做了,会感到有不同的。
接着是阅读部分了。阅读不外乎就是古文和现代文阅读。古文无外乎就是考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一是对课文的理解。前几道题都是考些古代多义词比如之乎者也啊那些。那就要求把那几个字和词弄熟了。没多少,还算好弄。然后,多读些肯定是必要的。要知道那些多义词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是什么。当然也要多读点人物传记,特别要对那几个文人墨客熟一点,至少看到一首诗,晓得这个到底是哪个写的。是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是那个豪放不羁的李白。
对于现代文阅读,一般都是科技文阅读。我对那个几乎都记不得了,因为我没有特别练。不过现在在练托福,也是科技文,我想那是相通的。最重要的当然是主体,这是答题的轴心,其次是结构,作者是怎么构思的。然后看修辞,修辞手法啊,有什么作用啊,那些。
恩,到作文了。这个我最有心得了。我刚开始的时候,也就刚刚40分,然后慢慢练,就成了老师每考必念的了。其实我这人的文学细胞基本没有,现在都是。高考作文需要真正的有很多的文学造诣?你认为改卷的老师会花多少时间来研究你那个作文有好深的寓意?我告诉你,最多不超过5分钟,一般就是3-4分钟吧。你觉得老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就是在可能出现闪光点的地方看你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我们要做的也就是知道那些得分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写在最显眼的地方。我练得时候,我记得很清楚,我的第一篇文章被老师念的不是全部,而只是一个结尾,第二篇被念的是一个开头。所以我是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练的。什么最重要,首先是一个构思,不需要多的,只需要比别人想得深那么一点点。想好了,20分得到了。标题,这个需要花点功夫,一个让人很激动的名字,一个让你自己感动的名字。不需要长的,我的一般就是两个字,但是这总能给老师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然后,开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一个精彩的开头,有很多,自己去琢磨哈。至于中间,那个好说,无外乎就是例子嘛,我的观点是,例子不在多,关键是自己要精灵一点,随便什么题都能找到例子套。还有中间老师能看得第二个得分点,就是你的结构,这就意味着你的每段开头句,也就是分论点也很重要。老师一般看中间时,也就是看一下分论点,然后看一下你的例子丰富不丰富。最后一个得分点,就是结尾了,这也是点睛的一笔,找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结尾,跟开头一起练吧!!
呵呵,说了那么多,其实只想说一个字:passion好好学吧,当你学进去了,真的会觉得很有趣的。想当年我用了两个小时给别人讲作文,结果那家伙就从38跳到52,疯都疯了。不过当然这还长期锻炼的结果。当水加热到99度了,我再去加把火,水开就是自然的了。呵呵加油啊!!
多读多写
基础知识谁都没办法帮你
就是把课内的基础知识背会记牢
动手写一写
更具自己的理解进行记忆
不能盲目的背诵
阅读理解
就是多做题
好像是一种对语文的感觉
通过多次做题
多次情感的沟通来实现的
争取每两天做一篇语文阅读题(做高考题其实已经可以了)
最后是作文
多看一些高考满分作文
最好是每周背一篇(挺管用的)
毕竟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将不会的题原封不动的抄在本上明白后写下答案以后再看,就记住了(大多抄感念性的问题)
平时文言文一定要背,注意字词,语法这些基础的东西。高三老师会领着大家复习,这个很重要,只要跟着老师走就行。
希望你用自己的方法快乐的学习
首先要对语文产生兴趣
然后就可以让语文成绩一飞冲天了
经验2: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在高中时,曾经组织了一个语文小组来练。首先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从基础题练起走。什么是基础题呢?就是选择题的前六道。我毕竟考高考的时候已经是三年前了。你应该清楚前六道是什么题。这个没有捷径的。慢慢练吧。踏踏实实的积累。等你认认真真的把那些题做了,会感到有不同的。
接着是阅读部分了。阅读不外乎就是古文和现代文阅读。古文无外乎就是考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一是对课文的理解。前几道题都是考些古代多义词比如之乎者也啊那些。那就要求把那几个字和词弄熟了。没多少,还算好弄。然后,多读些肯定是必要的。要知道那些多义词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是什么。当然也要多读点人物传记,特别要对那几个文人墨客熟一点,至少看到一首诗,晓得这个到底是哪个写的。是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是那个豪放不羁的李白。
对于现代文阅读,一般都是科技文阅读。我对那个几乎都记不得了,因为我没有特别练。不过现在在练托福,也是科技文,我想那是相通的。最重要的当然是主体,这是答题的轴心,其次是结构,作者是怎么构思的。然后看修辞,修辞手法啊,有什么作用啊,那些。
恩,到作文了。这个我最有心得了。我刚开始的时候,也就刚刚40分,然后慢慢练,就成了老师每考必念的了。其实我这人的文学细胞基本没有,现在都是。高考作文需要真正的有很多的文学造诣?你认为改卷的老师会花多少时间来研究你那个作文有好深的寓意?我告诉你,最多不超过5分钟,一般就是3-4分钟吧。你觉得老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就是在可能出现闪光点的地方看你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我们要做的也就是知道那些得分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写在最显眼的地方。我练得时候,我记得很清楚,我的第一篇文章被老师念的不是全部,而只是一个结尾,第二篇被念的是一个开头。所以我是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练的。什么最重要,首先是一个构思,不需要多的,只需要比别人想得深那么一点点。想好了,20分得到了。标题,这个需要花点功夫,一个让人很激动的名字,一个让你自己感动的名字。不需要长的,我的一般就是两个字,但是这总能给老师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然后,开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一个精彩的开头,有很多,自己去琢磨哈。至于中间,那个好说,无外乎就是例子嘛,我的观点是,例子不在多,关键是自己要精灵一点,随便什么题都能找到例子套。还有中间老师能看得第二个得分点,就是你的结构,这就意味着你的每段开头句,也就是分论点也很重要。老师一般看中间时,也就是看一下分论点,然后看一下你的例子丰富不丰富。最后一个得分点,就是结尾了,这也是点睛的一笔,找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结尾,跟开头一起练吧!!
呵呵,说了那么多,其实只想说一个字:passion好好学吧,当你学进去了,真的会觉得很有趣的。想当年我用了两个小时给别人讲作文,结果那家伙就从38跳到52,疯都疯了。不过当然这还长期锻炼的结果。当水加热到99度了,我再去加把火,水开就是自然的了。呵呵加油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