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字最初的含义是: A、羊大即为美 B、戴着头
不少人以为美字由“羊”与“大”两个字构成,认为美是来源于古人认为羊大为美.其实不然,甲骨文中“美”其实是站立的人,头戴羽毛头饰的形状,后来简写时误作“羊”、“大”两个字.鲁迅先生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也就是此意.
是:戴着头饰站立的人。
甲骨文中“美”其实是站立的人,头戴羽毛头饰的形状,后来简写时误作“羊”、“大”两个字。鲁迅先生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也就是此意。
美 měi 字从羊从大。“羊”意为“驯顺”,“大”意为“国土辽阔”。“羊”与“大”联合起来表示“国土辽阔、人民驯顺”。本义:地广民淳。
美:象形字,象征人佩戴羊角、牛角,古人认为这很美,并非羊大才肥美。详见《古文字趣谈》。此处有疑:羊角和牛角都是很大,很锋利的东西,一般都是作为武器或者摆饰,很少有直接佩戴的。所以无法证明佩戴羊角和牛角便是古人认为的美。若是捧在手中的羊角或者牛角,字的偏旁应该用手来表达。
美字为象形字是没错,但不是人佩戴羊角、牛角,而是人高举羊头或者牛头。古人素来有祭祀的习俗,从现代少数民族中的祭礼中可以了解到,祭师准备好祭品后会选择部落中猎人或女子作为献祭人,而献祭的过程则是呈举祭品过头跪伏在地恭敬献礼,然后祭师们念祷诵语并展开祭舞和祭歌来歌颂神明或者先祖的伟大。
1.汉字是黄帝命史官仓颉发明的,不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而造字者总是从统治者的观点出发造字。“美”是帝王面对江山和人民发出的观感。帝王把自己比作牧羊人,把人民比作羊群。而“大”就是《说文》“皇,大也。三皇,大君也。”中所说的“大”。三皇时代中国国土辽阔如海,有所谓的“大九州”(神州只是“大九州”之一,黄帝登位后由于“德不及远”,中国疆土缩小为“神州”,即“小九州”。《帝王世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正因为人民生活在土地之上,所以代表人民的“羊”写在代表疆土的“大”上面。古代帝王喜欢把治国与烹调相比拟,即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例如商汤的国师伊尹,原本是有莘氏的厨子,他负鼎俎而论治国,为商汤所信服。所以“美”有引申义“味甘”。“美”的发声与“大”有关,因为疆土大如海,所以“海”字中表示“迷茫”之义的“每”就成了“美”字的发音《说文》:“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宋.本玉篇》:“海,呼改切。大也,受百川万谷流入。”此处存疑点,立字甲骨文已有,象征为一个人站在一条横线上,代表着人立在土地之上。同样大君二字,也被人误导了,《说文》是汉朝许慎始著,由后人整理扩大字意。而此时的“君”字不再局限于描述地位高贵的人,还代指品德上佳的人。而通过整理三皇的事迹来看,此处大君应指得是为人族作出重大贡献,功迹无人能超越,品德上佳,地位高贵的人。此身份跟“美”字的创造有一定关系,黄帝的对手蚩尤根据传说记载是有着牛头脑袋,那么“美”字的创造可能是记载皇帝斩下蚩尤脑袋后高举过头用来振奋士气的形象。
2.有人认为“羊大为美”,认为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今人存疑的说法:发明汉字“美”的民族是著名的农业民族,其主要饲养的家畜是猪。中国人大约从距今8500年的时候开始养猪、吃猪肉,直到今天,仍然以猪肉为主要的肉类消费品,平时吃的肉包肉饺,都用猪肉,用牛肉和羊肉的只占一小部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墓葬,标志墓主社会地位的陪葬品也是猪。这种以猪陪葬的大墓叫做“冢”,字从豕。汉字的“家”,也是“房子里面有猪”。羊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在距今4500年前,比猪出现的时间晚了4000年。羊在中原地区只是圈养,或偶尔放到田间地头啃些草。羊真正适合生长的地方是大草原。古人用羊造字,是要利用羊的驯顺特点和集群特点来表达某些意思,然而这并不证明中国人以羊肉为美食。
3.古人有祭祀的习俗,祭天祭神中以牛、羊、马三牲为大献,以示对天地的尊重,而献礼中对牛、羊、马的皮、色、形都有着重要的规范,皮不顺、色不正的三牲皆不能作为献礼。以此严谨性可以看出选择作为祭礼的三牲是人们心中尊贵、美好的物品。而美字描述的可能是戴着羊头面具或牛头面具的祭师正在跳舞,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美字宛如一羊头人在舞动。戴羊头面具或者牛头面具是用来证明祭师的身份尊贵。
4.与“美”中之“羊”代表人民相似的字,还有“群”,该字从君从羊,其中的“君”即《说文》所谓的“三皇,大君也”之“君”,即君长;“羊”对应“人民”;“君”与“羊”联合起来表示“有君长领导的人民”。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