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简介

长城的历史简介... 长城的历史简介 展开
 我来答
想吃什么我给你做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7-11-22 · 光怪陆离,荧惑守心,历史风云,说给你听
想吃什么我给你做
采纳数:19187 获赞数:9267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发展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艰巨工程与防患意义。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而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折叠战国时期

  万里长城景色
  万里长城景色

  中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2]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北方有义渠和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有东胡。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至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劫掠,杀伤。

  万里长城-南长城
  万里长城-南长城
  南长城

  1.楚国长城以楚、齐、魏、韩、中山国为代表的南长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

  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2.齐国长城

  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

  3.中山国长城

  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4.魏国长城

  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

  5.韩国长城

  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折叠汉朝时期

  万里长城景色
  万里长城景色
  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明长城

  修复后的长城为明长城,又张居正部下戚继光所督筑,秦代长城已成为废墟

  然而戚继光修建的长城又有南山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为实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所修建
帖天佑m2
2020-05-29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06
展开全部
发展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艰巨工程与防患意义。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而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折叠战国时期
万里长城景色
万里长城景色
中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2]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北方有义渠和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有东胡。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至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劫掠,杀伤。
万里长城-南长城
万里长城-南长城
南长城
1.楚国长城以楚、齐、魏、韩、中山国为代表的南长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
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2.齐国长城
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
3.中山国长城
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4.魏国长城
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
5.韩国长城
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折叠汉朝时期
万里长城景色
万里长城景色
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明长城
修复后的长城为明长城,又张居正部下戚继光所督筑,秦代长城已成为废墟
然而戚继光修建的长城又有南山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为实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所修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晶晶说星座
2016-08-03 · TA获得超过302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64
采纳率:70%
帮助的人:125万
展开全部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为了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定,不受北方匈奴的威胁,搔拢,派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同时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筑长城,以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为基础,又扩充了许多部分,修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自此,这一世界上古代最为宏大的建筑工程便巍然屹立在我国北部土地上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四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超过了一万华里,它们分别是秦汉金明,而唯数汉长城最长,它东起辽东,西抵盐泽,长约二万余里。秦始皇在继位期间统一了度量衡,铁权就相当于现在的砝码。

地处甘肃玉门关的戈壁地带缺少黄土,这里的长城是用一层芦苇和一层沙砾阐隔铺筑而成,由于芦苇和沙砾中有的盐和碱,当盐和碱分解凝固,墙体就成为一个坚实的整体,虽经两千年风沙的袭击,至今还坚如磐石。

“一片石关”位于河北抚宁与辽宁绥中的交界地带,由于它有九个门,所以又称为“九门口”。由于在修筑长城的时候要经过一段水路为了排洪泄水保护长城而修建的。素有“京东首关”之称。大家看到我左边的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您后方的是甘肃的嘉峪关,它是明代长城最西端,这面是山西代县的雁门关。

北魏、北齐、东魏、北周都曾修筑过长城,进一步说明了长城是各族人民劳动创造的结果,隋朝曾六次大规模的修筑长城,唐朝国力强盛,未曾有过修筑之举,宋朝修筑长城为了抵御辽和西夏的攻击,金长城是少数民族建立中央集权修筑长城最长的一条,长约5000里,金长城以壕沟著名,元朝未曾有过修筑长城之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生气小鲤鱼
2016-08-04 · TA获得超过131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3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131万
展开全部
内蒙古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长城区域,今天拥有全国最多、最集中、种类最全、内容最丰富的长城古迹。从先秦一直到明末,包括战国时魏、赵、秦、燕和此后的秦、汉、北魏、北齐、隋、辽、金、明等历代长城在内蒙古都有遗迹可寻。
在我国拥有长城的16个省区市中,内蒙古的长城在5个方面居全国第一:
一是种类最多,有历代长城12种;
二是长度最长,历代长城相加总里程约1.5万公里,占全国长城总长三分之一;
初步统计,将我国各个时代所筑长城长度加起来,全国约有10万多里,而内蒙古境内的长城长度有3万多里,约占全国长城的1/3。居全国16个有长城的省、市、自治区之首。

举世闻名的中国4条万里长城,在内蒙古境内均有大段遗迹。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中经内蒙古阴山山脉,冬至辽东,延袤1万余里。秦始皇以后修筑的长城,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推汉长城和金、明长城。汉长城东起辽东,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并在今内蒙古阴山之北著有外城,全长2万余里,其工程规模之大,超出秦城之上。金代修筑的长城,东北起至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西南止于包头市东郊黄河岸边;还有一道东起大兴安岭,西至今蒙古国境内的德尔盖尔汗山。金长城总长近万里,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条万里长城。因绝大部分长城纵贯内蒙古东北至西南草原地带,故又称为“草原万里长城”。
三是修筑历史最长,前后跨越2000多年;四是修筑朝代最多,有12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五是分布地区最广,遍布内蒙古全境12个盟市约80个旗县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握笔续写回忆
高粉答主

2020-05-26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3万
采纳率:1%
帮助的人:4973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