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二)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三)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
舍身堵枪眼----特级英雄黄继光
(2000.10.19 11:02:04)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1月8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1949年他的家乡解放了,他积级参加农协会和民兵,工作非常积极,两次揭发地主谎报土地和偷改佃约,并活捉了一个逃亡地主,收缴了伪保长隐藏的两支手枪。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要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高兴地把一朵大红花带到了他的胸前,并对他说:“到了朝鲜,要多多杀敌,报答祖国和人民。”带着母亲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黄继光来到了朝鲜前线,被分配到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当通信员。虽然是当通信员,他时刻想着要多学本领,刻苦地锻炼自己。他工作积极,学习认真,进步很快。1952年7月2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10月14日,美国侵略军开始向上甘岭597.9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五圣山上,它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敌人心窝的一把钢刀。尤其是上甘岭地区北山的两个高地,像楔子一样打入敌人阵地前沿,给敌人造成极大威胁。敌人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小高地上,动用了两个多师的兵力,在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配合下,连续向537.7高地和597.9高地疯狂进犯,月夜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黄继光在战斗打响后,担负在炮火下送信,传达命令,接电话线,背伤员的任务。连续在敌人的炮火封锁下度过了4天4夜。
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第6连奉命事先夺下6号阵地,再夺取5号、4号阵地,必须在天亮以前拿下0号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战斗开始后,进展情况比预想的要顺利。这时,突然发现山顶上有一个敌人的集团火力点,使志愿军部队受到压制不能前进。营参谋长立即命令第6连必须炸掉它,同时组织爆破组。从黄昏7时30分到夜晚10时30分,6连已经向敌人发起了5次冲锋,仍未催毁敌人的火力点,许多战士都壮烈牺牲。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不拿下0号阵地,就等于没有按计划完成战斗任务,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就会受到影响。在这关键时刻,站在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站出来坚定地要求: “把任务给我把,只要我有一口气,我保证完成任务。” 参谋长非常信任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现在我命令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他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友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他们趁照明弹的亮光巧妙地前进,开始敌人没有发现他们,当离敌人火力点只有30多米的时候,两名战友相继倒下了。黄继光的左臂和左肩中了两弹,血流如注,但他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人中心火力点前进。只剩下八九米的时候,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两挺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死命地吼叫着,志愿军的冲锋又受到阻止。黄继光再次受伤倒下。这时天就要亮了,40分钟的期限就要到了,黄继光跃身而起,冲着那狂喷火舌的枪口,冲着那侵略者的顽固堡垒,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正在喷吐的火舌突然熄灭,正在死命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他那年轻的生命,开辟了志愿军胜利前进的道路。
刹时,但任攻击任务的战友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高声呼喊“冲啊!为黄继光报仇”!他们踏着黄继光爬行的道路,很快占领了0号阵地,守在高地上面的敌军两个营——1200多人,全部被歼灭。
为了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布命令,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于“ 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追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的名字和光荣事迹铭刻在上甘岭背后的五圣山上,英雄的壮举和不朽的业绩,像巍然屹立的五圣山永世长存。(完)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二)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三)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
舍身堵枪眼----特级英雄黄继光
(2000.10.19 11:02:04)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1月8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1949年他的家乡解放了,他积级参加农协会和民兵,工作非常积极,两次揭发地主谎报土地和偷改佃约,并活捉了一个逃亡地主,收缴了伪保长隐藏的两支手枪。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要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高兴地把一朵大红花带到了他的胸前,并对他说:“到了朝鲜,要多多杀敌,报答祖国和人民。”带着母亲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黄继光来到了朝鲜前线,被分配到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当通信员。虽然是当通信员,他时刻想着要多学本领,刻苦地锻炼自己。他工作积极,学习认真,进步很快。1952年7月2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10月14日,美国侵略军开始向上甘岭597.9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五圣山上,它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敌人心窝的一把钢刀。尤其是上甘岭地区北山的两个高地,像楔子一样打入敌人阵地前沿,给敌人造成极大威胁。敌人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小高地上,动用了两个多师的兵力,在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配合下,连续向537.7高地和597.9高地疯狂进犯,月夜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黄继光在战斗打响后,担负在炮火下送信,传达命令,接电话线,背伤员的任务。连续在敌人的炮火封锁下度过了4天4夜。
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第6连奉命事先夺下6号阵地,再夺取5号、4号阵地,必须在天亮以前拿下0号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战斗开始后,进展情况比预想的要顺利。这时,突然发现山顶上有一个敌人的集团火力点,使志愿军部队受到压制不能前进。营参谋长立即命令第6连必须炸掉它,同时组织爆破组。从黄昏7时30分到夜晚10时30分,6连已经向敌人发起了5次冲锋,仍未催毁敌人的火力点,许多战士都壮烈牺牲。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不拿下0号阵地,就等于没有按计划完成战斗任务,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就会受到影响。在这关键时刻,站在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站出来坚定地要求: “把任务给我把,只要我有一口气,我保证完成任务。” 参谋长非常信任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现在我命令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他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友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他们趁照明弹的亮光巧妙地前进,开始敌人没有发现他们,当离敌人火力点只有30多米的时候,两名战友相继倒下了。黄继光的左臂和左肩中了两弹,血流如注,但他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人中心火力点前进。只剩下八九米的时候,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两挺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死命地吼叫着,志愿军的冲锋又受到阻止。黄继光再次受伤倒下。这时天就要亮了,40分钟的期限就要到了,黄继光跃身而起,冲着那狂喷火舌的枪口,冲着那侵略者的顽固堡垒,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正在喷吐的火舌突然熄灭,正在死命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他那年轻的生命,开辟了志愿军胜利前进的道路。
刹时,但任攻击任务的战友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高声呼喊“冲啊!为黄继光报仇”!他们踏着黄继光爬行的道路,很快占领了0号阵地,守在高地上面的敌军两个营——1200多人,全部被歼灭。
为了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布命令,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于“ 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追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的名字和光荣事迹铭刻在上甘岭背后的五圣山上,英雄的壮举和不朽的业绩,像巍然屹立的五圣山永世长存。(完)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04193.html?si=1
展开全部
岳飞 精忠报国
赵子龙 单骑救阿斗
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
卫青 击退匈奴
项羽 西楚霸王 乌江自刎 不回江东
邱少云 烈火焚身而不动
董存瑞 舍身找碉堡
黄继光 舍命堵枪口
赵子龙 单骑救阿斗
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
卫青 击退匈奴
项羽 西楚霸王 乌江自刎 不回江东
邱少云 烈火焚身而不动
董存瑞 舍身找碉堡
黄继光 舍命堵枪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成吉思汗,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是谁吧!不仅知道,翻开咱们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他还被喻为中国的一位英雄、伟人!特别在中国最受人欺负的上世纪初,成吉思汗更被一些国人奉为神明,他征服半个欧洲的事迹也成为了这些国人聊以自慰的精神良方!
但我在这里想问一句成吉思汗怎么就成了中国的英雄?!中国的伟人?!这是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事情!人家成吉思汗是蒙古王国的大汗,是蒙古人,没有中国血统,也不是中国人;算英雄的话也应该算在人家蒙古人民头上,和咱们中国有什么干系?!当时的蒙古人有自己的国家蒙古王国,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国家——宋!这两个国家在地理上也不接壤,中间隔着西夏和金,相距“10万8千里”!因此彼此来往甚少。相信当时的蒙古人还有中国(宋)人——特别是宋人除了部分上层统治者,普通百姓恐怕连对方的国家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这样两个原本完全没有任何瓜葛的国家唯一的联系纽带就是后来蒙古王国的一分支占领了宋全境建立了元,在两个国家间建立起了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说白一点,我们当时的中国——宋亡国了!宋人都做了亡国奴!这样的一段历史有什么值得我们国人骄傲的?可是我们很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连我们的教科书都公然把成吉思汗捧为民族英雄,对蒙古人对欧洲的征服津津乐道,把元的版图放在显眼的位置炫耀,称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
元的版图确实很大,但那不是中国人的!中国当时也是被征服者,是元版图中的一块儿而已(请牢记这一点)!把元的版图说成是咱们中国的,就好比印度被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征服后印度人说自己印度的疆域到达埃及(当时的埃及被并入马其顿帝国)或如在二战时期日本占领大半个亚太地区的时候中国人说自己的疆域横跨了太平洋一样,这样的说本末倒置,可笑荒谬;这样的说法自欺欺人,无耻厚颜!
而且就这样牵强附会,成吉思汗他老人家还是和中国一点关系也扯不上,因为后来征服当时中国(宋)的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和成吉思汗老人家一点瓜葛也没有。人家成吉思汗从小生活在大漠草原,那地方在清朝(清朝的问题,本文最后有专门注释)以前中国人就从来没有统治过,对当时宋人来说是犹如现在南极一样遥远荒凉的地方。之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随后开始反抗金的压迫,而后随着战争的胜利由民族解放战争演变为侵略扩张,转而向西夏、向阿拉伯国家、向欧洲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占领了包扩现在东欧在类的大片领土。成吉思汗在与西夏的一次战斗中受伤,不久身亡。从上面的史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成吉思汗本人及其一生和中国(就是当时的宋)就没有发生哪怕一点点的联系,连侵略时都没有想到中国(宋),他的一生中恐怕连一个中国人宋人也没有见过(不包括金统治下的汉人)!如果硬要他和中国扯得上关系的恐怕就只有成吉思汗身前曾尊崇根源于中国的道教,见了几个有汉人血统的道教高僧,听从他们不要滥杀无辜的劝告以及为了彻底消灭当时仍然有很大实力的金,希望与中国(宋)结盟抗金!
这样的人显然不可能是中国人的英雄,中国的骄傲!当然这不是说成吉思汗就不是英雄,成吉思汗当然是英雄,但他的确不是我们中国人的英雄,我们不应该往自己脸上贴金。成吉思汗还征服过俄罗斯,俄罗斯也承认成吉思汗了不起,但你什么时候听俄国人说过成吉思汗是俄罗斯民族的英雄?!这压根儿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只所以造成这样的“误会”,始作俑者是明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解放了当时的中国人,赶走了蒙古人,让中国重获独立,这是朱元璋的巨大历史贡献。但朱元璋毕竟书读得少,身上小农意识太强烈,经常干些目光短浅的蠢事!
元是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被外族完全被征服,被外族少数人统治时期,之前的中国再糟糕也从没有沦落到这个地步,遭受过如此的屈辱;可能这样的感觉太强烈了,朱元璋决定为中国人抚平这处心灵的创伤,他采取的办法就是把成吉思汗硬说成中国人!!既然成吉思汗都是中国人了,那中国被外族征服,被外族统治的事情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朱元璋就是通过这种阿Q胜利法来解决问题的。正是拜他所赐今天我们才会把征服者成吉思汗看成自己的英雄,“认贼作父”,编造了咱们中国历史上这个最大的谎言,这个最大的笑话!现在已经是该我们认真纠正这个错误的时候了!
PS: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但清和元有本质的不同!清奠基人努尔哈赤生活的地方是辽东,而辽东当时本来就是明的国土,努尔哈赤本身也在明地方政府有登记户口,所以努尔哈赤应该是明人无疑,是明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而努尔哈赤的反抗最初也是为了反抗当地明政府的压迫,对明战争不是什么侵略战争,只不过到后来因为历史机遇(明已经被李自成灭亡)得以入主中原,把整个明都推翻了!所以说清朝和元是不同的,清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朝代,满人被看作中国人也是有根据的,至少不是无中生有!而元则不同,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蒙古人不是中国人,当时蒙古人也并没有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人家有自己的国家蒙古王国(多个王国组成,我在这里简称为蒙古王国),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国家宋,当时的蒙古人和中国人就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民族和国家。象大和民族和中华民族,日本与中国一样,两者之间关系就是国于国的关系,就只是外交关系!因此蒙古人当然不能被说成是中国人宋人,蒙古对宋的战争当然是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
林则除虎门销烟
不过我们也是今天才学的这篇课文呢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句丽,从贞观十八年( 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张士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
但我在这里想问一句成吉思汗怎么就成了中国的英雄?!中国的伟人?!这是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事情!人家成吉思汗是蒙古王国的大汗,是蒙古人,没有中国血统,也不是中国人;算英雄的话也应该算在人家蒙古人民头上,和咱们中国有什么干系?!当时的蒙古人有自己的国家蒙古王国,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国家——宋!这两个国家在地理上也不接壤,中间隔着西夏和金,相距“10万8千里”!因此彼此来往甚少。相信当时的蒙古人还有中国(宋)人——特别是宋人除了部分上层统治者,普通百姓恐怕连对方的国家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这样两个原本完全没有任何瓜葛的国家唯一的联系纽带就是后来蒙古王国的一分支占领了宋全境建立了元,在两个国家间建立起了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说白一点,我们当时的中国——宋亡国了!宋人都做了亡国奴!这样的一段历史有什么值得我们国人骄傲的?可是我们很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连我们的教科书都公然把成吉思汗捧为民族英雄,对蒙古人对欧洲的征服津津乐道,把元的版图放在显眼的位置炫耀,称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
元的版图确实很大,但那不是中国人的!中国当时也是被征服者,是元版图中的一块儿而已(请牢记这一点)!把元的版图说成是咱们中国的,就好比印度被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征服后印度人说自己印度的疆域到达埃及(当时的埃及被并入马其顿帝国)或如在二战时期日本占领大半个亚太地区的时候中国人说自己的疆域横跨了太平洋一样,这样的说本末倒置,可笑荒谬;这样的说法自欺欺人,无耻厚颜!
而且就这样牵强附会,成吉思汗他老人家还是和中国一点关系也扯不上,因为后来征服当时中国(宋)的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和成吉思汗老人家一点瓜葛也没有。人家成吉思汗从小生活在大漠草原,那地方在清朝(清朝的问题,本文最后有专门注释)以前中国人就从来没有统治过,对当时宋人来说是犹如现在南极一样遥远荒凉的地方。之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随后开始反抗金的压迫,而后随着战争的胜利由民族解放战争演变为侵略扩张,转而向西夏、向阿拉伯国家、向欧洲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占领了包扩现在东欧在类的大片领土。成吉思汗在与西夏的一次战斗中受伤,不久身亡。从上面的史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成吉思汗本人及其一生和中国(就是当时的宋)就没有发生哪怕一点点的联系,连侵略时都没有想到中国(宋),他的一生中恐怕连一个中国人宋人也没有见过(不包括金统治下的汉人)!如果硬要他和中国扯得上关系的恐怕就只有成吉思汗身前曾尊崇根源于中国的道教,见了几个有汉人血统的道教高僧,听从他们不要滥杀无辜的劝告以及为了彻底消灭当时仍然有很大实力的金,希望与中国(宋)结盟抗金!
这样的人显然不可能是中国人的英雄,中国的骄傲!当然这不是说成吉思汗就不是英雄,成吉思汗当然是英雄,但他的确不是我们中国人的英雄,我们不应该往自己脸上贴金。成吉思汗还征服过俄罗斯,俄罗斯也承认成吉思汗了不起,但你什么时候听俄国人说过成吉思汗是俄罗斯民族的英雄?!这压根儿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只所以造成这样的“误会”,始作俑者是明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解放了当时的中国人,赶走了蒙古人,让中国重获独立,这是朱元璋的巨大历史贡献。但朱元璋毕竟书读得少,身上小农意识太强烈,经常干些目光短浅的蠢事!
元是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被外族完全被征服,被外族少数人统治时期,之前的中国再糟糕也从没有沦落到这个地步,遭受过如此的屈辱;可能这样的感觉太强烈了,朱元璋决定为中国人抚平这处心灵的创伤,他采取的办法就是把成吉思汗硬说成中国人!!既然成吉思汗都是中国人了,那中国被外族征服,被外族统治的事情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朱元璋就是通过这种阿Q胜利法来解决问题的。正是拜他所赐今天我们才会把征服者成吉思汗看成自己的英雄,“认贼作父”,编造了咱们中国历史上这个最大的谎言,这个最大的笑话!现在已经是该我们认真纠正这个错误的时候了!
PS: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但清和元有本质的不同!清奠基人努尔哈赤生活的地方是辽东,而辽东当时本来就是明的国土,努尔哈赤本身也在明地方政府有登记户口,所以努尔哈赤应该是明人无疑,是明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而努尔哈赤的反抗最初也是为了反抗当地明政府的压迫,对明战争不是什么侵略战争,只不过到后来因为历史机遇(明已经被李自成灭亡)得以入主中原,把整个明都推翻了!所以说清朝和元是不同的,清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朝代,满人被看作中国人也是有根据的,至少不是无中生有!而元则不同,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蒙古人不是中国人,当时蒙古人也并没有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人家有自己的国家蒙古王国(多个王国组成,我在这里简称为蒙古王国),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国家宋,当时的蒙古人和中国人就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民族和国家。象大和民族和中华民族,日本与中国一样,两者之间关系就是国于国的关系,就只是外交关系!因此蒙古人当然不能被说成是中国人宋人,蒙古对宋的战争当然是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
林则除虎门销烟
不过我们也是今天才学的这篇课文呢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句丽,从贞观十八年( 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张士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