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自闭症的孩子
用对待普通儿童的方式对待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考虑他们的特殊行为。
但现实往往是,当一个儿童被贴上“自闭症”的标签后,人们往往觉得他们仿佛就没有儿童天真浪漫、可爱的属性了,相应的,很多人并不会对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感兴趣,只是去觉得他们因为生病而行为怪异,甚至在不经意间会用同情的眼光打量他们。
自闭症儿童是有饱满思想的孩子,我们不要把他们当病人,作为普通人,当你遇到自闭症儿童时,请表现出正常友善的态度即可,把他们当普通儿童一样对待,不要过度热情,不要过度怜悯,不要厌恶嫌弃,因为你们的任何过度的表现都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和恐惧。也不要想方设法地尝试去“矫正”他们,我们只需要去而是真诚的理解他们。说到底,自闭症儿童就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需要爱护。
自闭症人士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状态是一种疾病,因为那是他们自己适应世界的应对方式。而普通人觉得他们是病人往往是因为视野的局限,发现谁的行为举止奇怪,比如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动作笨拙等等就会觉得有病,得去治疗,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人是无法理解和接受与众不同的行为。
自闭症人士的神经系统在某些方面与普通人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对外界信息的处理方面,比如他们感官功能比普通人敏感,世界的信息对他们来说超出了承受范围,为了保护自己,就自动屏蔽这些信息,仿佛“活在自己世界里”,不听不看不理人,这个时候,如果身边的人用粗暴态度对待他们想唤醒他们,那他们只会更封闭自己;再比如很多所谓的严重“刻板行为”可能都是被外界逼迫出来的,因为他们大部分只有在紧张或不安的时候才会控制不住的做某事,就像很多普通人紧张的时候咬手指一样,没有人会说普通人有“问题”,而对自闭症人士的这种行为就被认为非常刻板,常常被外人粗暴制止,这样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其实自闭症人士的思想是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只是行为有不同,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不是异己。我常常说他们是有饱满精神内核,而行为不受控制的一群人,现在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视角,不要把自闭症人士当病人,不是想方设法地“修理”他们,而是真诚的理解他们,引导他们做“常规”事情,为他们更好的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生活做铺路人。
要想改变其症状,必须在适当的情境中,能够主动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我需求;在用语言表达自我需求时可以主动的注视老师。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或者向他人求助。但是要想让孩子达到这些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自然训练法融入到生活、学校、社会的每个细节里,自然的制造机会,从而激发孩子主动开口说话的欲望。
龙龙,六岁,伴有孤独症倾向。在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社会化能力上存在缺失。比如对问话不理解时重复其语言,对人物关系、物品所属等方面理解较弱,思维理解、转换方面较弱;主动性语言很少或根本就没有,主动性语言仅限于简单的一个句型的运用“我——要”,时常出现鹦鹉学舌的现象;不能有效的与他人进行互动,不愿意与他人一起轮流以及分享物品,自控能力、情绪调控等方面也较弱,得不到自己想要物品时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等等。
针对龙龙的情况,可以进行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在孩子每天的教学训练中,家长或老师自然的利用每天在学校的例行活动(例如:进教室门时、搬椅子时、扔垃圾时、下课时、上厕所时等等),设置情境诱发,制造困难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语言。例如:门打不开→敲门并求助:“老师,我来了,请开开门。”上课时,找不到椅子坐→“老师,我没有椅子∕帮我找椅子。”
当孩子有互动意识和语言时,满足其求助内容。结合生活中的例行活动进行最自然的双向互动,孩子的主动性语言在这段时间里有了较大的突破,孩子的社会性能力也将得到一定提高。
让孤独症孩子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然的进行学习、与人互动,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语言是最有效最省力最便捷的沟通方式,才能真正的摆脱“鹦鹉学舌”,才能真正的理解和自如地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