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杜甫的论文 1500字左右的。谢谢了。 最好是有关杜甫眼中的人间疾苦。
19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也是霸州一中的 找到了
杜甫眼中的人间疾苦
杜甫的诗歌一向以雄浑顿阔的风格著称,中国千年诗坛上还没有一个人能以如此的大气磅礴、深沉博爱和他平起平坐。李白虽然飘逸脱俗、高高在上,但没有杜甫的博爱。苏轼虽然才华横溢,激情豪放,但没有杜甫的深沉。
我每每读起杜甫的诗,不仅被他那炉火纯青的诗歌才华所服膺,更被他那颗崇高、善良的灵魂深深地打动了,有时竟为他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愤不平,有时为他那多蹇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同情,更为他那种虽九死而不悔的执着振臂高呼,激情澎湃。
有时我不禁地问:杜甫既然得不到狗皇帝的信任,那就算了,干脆学李白那样,不做官了,过着“散发弄扁舟”的隐士生活,倒也落着个清净闲适。况且他还可以凭借着年轻时的盛名为自己捞点好处颐养天年是不成问题的。他早年的结交多是一些政治、文坛上的大腕人物,再加上他那显赫的家族史,足以使他有条件过着处尊忘忧的贵族生活。然而他却“笨”得很,偏偏不走这条路,他好象天生就像耶酥、释珈磨尼那样为拯救苍生甘愿承担痛苦,他很自觉地走上了那条承担痛苦的不归之路。在漫长的旅途中,他经历了凄惨的战乱,刻骨铭心的骨肉分离,极度恐慌的大逃难,亲朋好友的分离聚散,疾病的折磨,他亲眼看到了战乱给天下苍生带来的深重的苦难,看到了他所誓死效忠的唐王朝一天天地走向自我毁灭,看到了自己这一生注定难酬壮志的悲惨人生。
总之,人世间所有最悲惨的事情他都经历过,尝试过,品尝过,吞咽过。这么多的苦难岂非常人所能包容呢?然而杜甫的伟大独特之处就在于他的博爱容忍了这些凄风苦雨、装下了那么多的人间悲苦,然后用他最深沉的声音唱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歌。人们至今还被这个崇高的灵魂所吸引着、感动着。“诗圣”这个响当当的荣誉称号,他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舍他还有谁能够负得起这个沉重的称号呢?
杜甫的诗歌多采用境界开阔的意象,他总是从大处落笔,或如燕赵之士慷慨悲歌,易水送寒,或如北方游牧少年策马奔腾,谈笑风生,或如才气纵横、壮志满怀的志士目极八荒,壮志凌云,或如不可一世的魏武曹操包举宇宙,囊括乾坤,或如英雄暮年虽年老,仍强打万丈豪情,其勇绝不输少年时代的血气方刚。十四五岁的杜甫气概就与众不同,有诗为证: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
试问除了杜甫,谁又能年纪轻轻就写出这样睥睨八极,霸气十足的诗来呢?即使有也是强装出来的,让人一看就知道底气不足。而杜甫确实是有资本的,他的狂是天然的。少年杜甫,从七八岁起一直到弱冠,都是在枯燥的书斋里度过的。他少了与外界的接触,同时也少了很多世俗味,书斋虽小,但他的世界却很丰富。可以说,书斋是个没有时春夏秋冬,寒暑交替的永恒世界,杜二在这里看到了永恒,沿着上下五千年的绳索,他看到了屈原、贾宜、诸葛亮,还有庾开府、何逊、谢灵运等,更使他感到骄傲的是他在史书上看到了他那文治武功都赫赫有名的十三世祖杜预,还有他的祖父杜审言——初唐大名鼎鼎的宰相,“文章当得屈宋做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如此显赫的家族史,怎能不让他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精英意识呢?所以当前辈诗坛领袖催尚、魏启心称赞他的文章可压倒杨雄、班固时,他也默认了,他当之无愧的。这种高高在上的精英意识很自然地溶入到他的诗歌里,他在诗的国度里,他就像一位天神,鸟瞰着人间的一切,他不仅熟悉这个世界的过去,更清楚如何构建世界的未来。
他是他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天才。二十岁的子美带着匡扶社稷的志向,远离家乡,游历四方,寻求功名。二十四岁的子美登临巍峨挺拔、突兀而起的泰山,就雄心四起,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看来,他这次的出游,是铁了心要干番轰轰烈烈、名垂青史的大事,而且是那么的有信心。这段时期,杜二的诗歌明显有一种建安风骨,积极进取,信心十足。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数是写快马、苍鹰之类让他意气奋发的动物,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
然而,自古英雄磨难多,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受到了他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冷落和打击。二十四岁的子美在洛阳考功名落第了。虽然,他并没有因此自卑,因为他知道那些考上去的士子他们的小脚文章哪能和自己比呢,但是他确实失去了一次难能可贵的为官的好机会,毕竟他也是个没落的贵族士子,没有皇亲国戚的提拔,也没有得到达官显贵的重视,子美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这是没有办法的,谁叫他生活在科举盛行的唐朝呢?然而他对科举实在很不屑,同时,狭小的科举场也容不下子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一般士子看了就汗颜的天才。杜甫毫不犹豫的放弃洛阳的功名,直奔他日夜盼望的长安城,希望在那里能够像历史上的诸葛亮一样,得到唐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是英雄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他在长安的十年,不仅没有捞到半点功名,而且还寄人篱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最后他的自尊受不了,不得不离开他曾经神往的长安城,开始漂泊四海,浪迹江湖。
他的这次出游,是唐王朝开始由盛转衰的最后十年,在这十年里,那些达官显贵,尤其是那群皇亲国戚都过着糜烂腐朽的生活。昏庸无能的玄宗宠信杨贵妃,荒淫糜烂,耽于政事;那奸相杨国忠、李林甫搬弄是非,淆乱朝纲,杀害忠良,几乎葬送了李唐天下;北边的野心家安禄山正在磨刀霍霍,准备改朝换代。还有西边的吐蕃、回纥也在虎视眈眈。这一切,亡国的征兆,杜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有爱才有恨,有热爱才有憎恨。对于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杜甫是毫不留情面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醒世警言写的如此的露骨、如此的激愤,如果他对天下苍生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怜悯之心,如果他对李唐天下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他能如此激愤、忧虑、大胆吗?“诗圣”这顶帽子,只有他一个人才能戴的起!除了他,谁都没资格,谁都戴不起!
公元756 年,唐王朝终于在它长期埋下祸根、国家积贫积弱的形势下爆发了一场导致它从此走向衰落的内乱。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乱世识忠良。”杜甫原本就有管乐之才干,苏武之忠节,像他这样的奇能异士不在乱世建立奇功伟业,那真是历史的悲哀。事实证明唐王朝确实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唐肃宗虽有力挽狂澜、王朝中兴的决心,然而终究能力有限,再加上是非不分,听信谗言,任用小人,排挤忠良,杜甫也在这些不必要的权力斗争中丧失了报效国家、中兴唐朝的机会,而且彻彻底底地丧失了,从此历史上就少了一位中兴名臣,添了一位悲情诗人。或许历史就是因为有了像屈原和杜甫这类为了追求光明理想,虽九死而不悔的仁人志士才显现出他它的伟大,它的光辉,它的魅力。杜甫那发自肺腑的诗歌,总是刺激着人类那根善良博爱的神经,读来不禁潸然泪下。那首〈登高〉至今还在后人的耳边荡气回肠。
风急天高鸟飞回,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特地要提一下历史上的一位伟人,是他,只有他可以牵动杜甫那根独特的神经,人们可以通过看他的一生就能想象杜甫如果被皇帝重用将会是什么样子,他就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亮。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拜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有诗为证:诸葛大名垂宇宙,忠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一种崇敬之情流于诗表,杜甫还有很多诗歌都是颂扬诸葛亮其人其事,杜甫一生都在效仿诸葛亮,对自己的报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江汉〉写于他逝世前两年,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公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尤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何必取长途。
这首诗是杜甫一生的漂泊史、血泪史,读罢掩卷,不忍再想象下去了。
在杜甫后半辈子流浪的生涯中,那些弃妇、少年得志但晚年魄的故友总是拉动着杜甫那根敏感酸苦的心弦,他对这些人实在太敏感了,他每遇到这样的人,他总是要吟诗挽唱。〈佳人〉写的凄切哀婉,如果没有倾注了他自己感时不遇的悲愤之情,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岁暮将终,壮志仍未伸展的杜甫在落花时节遇到了当年红顶一时,如今却穷困潦倒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再忍不住了,他不发牢骚怎么行呢?。还有一代名画师曹霸、一代大文豪郑虔、还有他的莫逆李白、高适,这些好友相继落魄不得志,一个个先他而逝,给他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使得他的晚年遭受了人世间最大的悲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这是杜甫在经历了风雨飘零、尝透了人间种种苦难的一生后发出的最惨痛的嘶喊,这声音犹如杜鹃啼血,嘶哑而深沉。这歌声震动了那个黑暗时代的每个角落,这歌声浸入到每个炎黄之孙的心灵里面。这歌声穿洋过海,传到了世界七大洲,;陶移着大洋彼岸的人们的情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那段历史的不幸给造就了杜甫的不幸,然而杜甫的不幸却光辉灿烂了那一段历史,使后世看到,那个时代除了血泪、卑污之外,还有崇高和光明,这就是我读杜甫诗最大的心灵收获
杜甫眼中的人间疾苦
杜甫的诗歌一向以雄浑顿阔的风格著称,中国千年诗坛上还没有一个人能以如此的大气磅礴、深沉博爱和他平起平坐。李白虽然飘逸脱俗、高高在上,但没有杜甫的博爱。苏轼虽然才华横溢,激情豪放,但没有杜甫的深沉。
我每每读起杜甫的诗,不仅被他那炉火纯青的诗歌才华所服膺,更被他那颗崇高、善良的灵魂深深地打动了,有时竟为他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愤不平,有时为他那多蹇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同情,更为他那种虽九死而不悔的执着振臂高呼,激情澎湃。
有时我不禁地问:杜甫既然得不到狗皇帝的信任,那就算了,干脆学李白那样,不做官了,过着“散发弄扁舟”的隐士生活,倒也落着个清净闲适。况且他还可以凭借着年轻时的盛名为自己捞点好处颐养天年是不成问题的。他早年的结交多是一些政治、文坛上的大腕人物,再加上他那显赫的家族史,足以使他有条件过着处尊忘忧的贵族生活。然而他却“笨”得很,偏偏不走这条路,他好象天生就像耶酥、释珈磨尼那样为拯救苍生甘愿承担痛苦,他很自觉地走上了那条承担痛苦的不归之路。在漫长的旅途中,他经历了凄惨的战乱,刻骨铭心的骨肉分离,极度恐慌的大逃难,亲朋好友的分离聚散,疾病的折磨,他亲眼看到了战乱给天下苍生带来的深重的苦难,看到了他所誓死效忠的唐王朝一天天地走向自我毁灭,看到了自己这一生注定难酬壮志的悲惨人生。
总之,人世间所有最悲惨的事情他都经历过,尝试过,品尝过,吞咽过。这么多的苦难岂非常人所能包容呢?然而杜甫的伟大独特之处就在于他的博爱容忍了这些凄风苦雨、装下了那么多的人间悲苦,然后用他最深沉的声音唱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歌。人们至今还被这个崇高的灵魂所吸引着、感动着。“诗圣”这个响当当的荣誉称号,他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舍他还有谁能够负得起这个沉重的称号呢?
杜甫的诗歌多采用境界开阔的意象,他总是从大处落笔,或如燕赵之士慷慨悲歌,易水送寒,或如北方游牧少年策马奔腾,谈笑风生,或如才气纵横、壮志满怀的志士目极八荒,壮志凌云,或如不可一世的魏武曹操包举宇宙,囊括乾坤,或如英雄暮年虽年老,仍强打万丈豪情,其勇绝不输少年时代的血气方刚。十四五岁的杜甫气概就与众不同,有诗为证: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
试问除了杜甫,谁又能年纪轻轻就写出这样睥睨八极,霸气十足的诗来呢?即使有也是强装出来的,让人一看就知道底气不足。而杜甫确实是有资本的,他的狂是天然的。少年杜甫,从七八岁起一直到弱冠,都是在枯燥的书斋里度过的。他少了与外界的接触,同时也少了很多世俗味,书斋虽小,但他的世界却很丰富。可以说,书斋是个没有时春夏秋冬,寒暑交替的永恒世界,杜二在这里看到了永恒,沿着上下五千年的绳索,他看到了屈原、贾宜、诸葛亮,还有庾开府、何逊、谢灵运等,更使他感到骄傲的是他在史书上看到了他那文治武功都赫赫有名的十三世祖杜预,还有他的祖父杜审言——初唐大名鼎鼎的宰相,“文章当得屈宋做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如此显赫的家族史,怎能不让他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精英意识呢?所以当前辈诗坛领袖催尚、魏启心称赞他的文章可压倒杨雄、班固时,他也默认了,他当之无愧的。这种高高在上的精英意识很自然地溶入到他的诗歌里,他在诗的国度里,他就像一位天神,鸟瞰着人间的一切,他不仅熟悉这个世界的过去,更清楚如何构建世界的未来。
他是他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天才。二十岁的子美带着匡扶社稷的志向,远离家乡,游历四方,寻求功名。二十四岁的子美登临巍峨挺拔、突兀而起的泰山,就雄心四起,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看来,他这次的出游,是铁了心要干番轰轰烈烈、名垂青史的大事,而且是那么的有信心。这段时期,杜二的诗歌明显有一种建安风骨,积极进取,信心十足。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数是写快马、苍鹰之类让他意气奋发的动物,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
然而,自古英雄磨难多,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受到了他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冷落和打击。二十四岁的子美在洛阳考功名落第了。虽然,他并没有因此自卑,因为他知道那些考上去的士子他们的小脚文章哪能和自己比呢,但是他确实失去了一次难能可贵的为官的好机会,毕竟他也是个没落的贵族士子,没有皇亲国戚的提拔,也没有得到达官显贵的重视,子美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这是没有办法的,谁叫他生活在科举盛行的唐朝呢?然而他对科举实在很不屑,同时,狭小的科举场也容不下子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一般士子看了就汗颜的天才。杜甫毫不犹豫的放弃洛阳的功名,直奔他日夜盼望的长安城,希望在那里能够像历史上的诸葛亮一样,得到唐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是英雄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他在长安的十年,不仅没有捞到半点功名,而且还寄人篱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最后他的自尊受不了,不得不离开他曾经神往的长安城,开始漂泊四海,浪迹江湖。
他的这次出游,是唐王朝开始由盛转衰的最后十年,在这十年里,那些达官显贵,尤其是那群皇亲国戚都过着糜烂腐朽的生活。昏庸无能的玄宗宠信杨贵妃,荒淫糜烂,耽于政事;那奸相杨国忠、李林甫搬弄是非,淆乱朝纲,杀害忠良,几乎葬送了李唐天下;北边的野心家安禄山正在磨刀霍霍,准备改朝换代。还有西边的吐蕃、回纥也在虎视眈眈。这一切,亡国的征兆,杜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有爱才有恨,有热爱才有憎恨。对于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杜甫是毫不留情面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醒世警言写的如此的露骨、如此的激愤,如果他对天下苍生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怜悯之心,如果他对李唐天下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他能如此激愤、忧虑、大胆吗?“诗圣”这顶帽子,只有他一个人才能戴的起!除了他,谁都没资格,谁都戴不起!
公元756 年,唐王朝终于在它长期埋下祸根、国家积贫积弱的形势下爆发了一场导致它从此走向衰落的内乱。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乱世识忠良。”杜甫原本就有管乐之才干,苏武之忠节,像他这样的奇能异士不在乱世建立奇功伟业,那真是历史的悲哀。事实证明唐王朝确实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唐肃宗虽有力挽狂澜、王朝中兴的决心,然而终究能力有限,再加上是非不分,听信谗言,任用小人,排挤忠良,杜甫也在这些不必要的权力斗争中丧失了报效国家、中兴唐朝的机会,而且彻彻底底地丧失了,从此历史上就少了一位中兴名臣,添了一位悲情诗人。或许历史就是因为有了像屈原和杜甫这类为了追求光明理想,虽九死而不悔的仁人志士才显现出他它的伟大,它的光辉,它的魅力。杜甫那发自肺腑的诗歌,总是刺激着人类那根善良博爱的神经,读来不禁潸然泪下。那首〈登高〉至今还在后人的耳边荡气回肠。
风急天高鸟飞回,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特地要提一下历史上的一位伟人,是他,只有他可以牵动杜甫那根独特的神经,人们可以通过看他的一生就能想象杜甫如果被皇帝重用将会是什么样子,他就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亮。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拜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有诗为证:诸葛大名垂宇宙,忠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一种崇敬之情流于诗表,杜甫还有很多诗歌都是颂扬诸葛亮其人其事,杜甫一生都在效仿诸葛亮,对自己的报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江汉〉写于他逝世前两年,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公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尤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何必取长途。
这首诗是杜甫一生的漂泊史、血泪史,读罢掩卷,不忍再想象下去了。
在杜甫后半辈子流浪的生涯中,那些弃妇、少年得志但晚年魄的故友总是拉动着杜甫那根敏感酸苦的心弦,他对这些人实在太敏感了,他每遇到这样的人,他总是要吟诗挽唱。〈佳人〉写的凄切哀婉,如果没有倾注了他自己感时不遇的悲愤之情,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岁暮将终,壮志仍未伸展的杜甫在落花时节遇到了当年红顶一时,如今却穷困潦倒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再忍不住了,他不发牢骚怎么行呢?。还有一代名画师曹霸、一代大文豪郑虔、还有他的莫逆李白、高适,这些好友相继落魄不得志,一个个先他而逝,给他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使得他的晚年遭受了人世间最大的悲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这是杜甫在经历了风雨飘零、尝透了人间种种苦难的一生后发出的最惨痛的嘶喊,这声音犹如杜鹃啼血,嘶哑而深沉。这歌声震动了那个黑暗时代的每个角落,这歌声浸入到每个炎黄之孙的心灵里面。这歌声穿洋过海,传到了世界七大洲,;陶移着大洋彼岸的人们的情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那段历史的不幸给造就了杜甫的不幸,然而杜甫的不幸却光辉灿烂了那一段历史,使后世看到,那个时代除了血泪、卑污之外,还有崇高和光明,这就是我读杜甫诗最大的心灵收获
展开全部
都是一中的吧,看人别的学校。都没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老师教我们的 不会就百度 谁知道百度也不趁~吼吼!一中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哈哈,额也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