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黑客肆虐,勒索病毒广泛传播,听说企业云盘可以有效防止黑客攻击,是真的吗?
2个回答
镭速传输
2024-10-28 广告
2024-10-28 广告
跨国文件传输选择《镭速跨国数据传输》,提供高效稳定的跨国文件传输服务,克服了传统FTP等工具在网络条件不佳时的高延时和丢包问题。通过自研的Raysync高速传输协议,实现超低延时和丢包率,同时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其服务支持TB级大...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镭速传输提供
展开全部
确实如此,有了企业云盘存储资料相对来说会更加安全,因为相当于在普通的网络空间再多了一层企业网盘的保护。
2016年8月,一个名为“Shadow Brokers”的黑客组织疑似获得了“棱镜计划”中的一些机密网络工具,其中有个叫做“EternalBlue”的网络攻击工具,即“永恒之蓝”。而“永恒之蓝”遭泄露后,一些黑客对这一工具进行了修改,就变成了今天的这个勒索病毒。上文提到的勒索病毒很可能就是“永恒之蓝”的一个最新变种。
“永恒之蓝”的攻击特性,是利用搭载微软系统(windows)的电脑开放的445端口进行感染;只要windows电脑开机上网,它就能悄无声息地植入到电脑或服务器中进行恶意文件加密。这个445端口,本身就是一个毁誉参半的网络端口——有了它,我们可以在局域网中轻松访问各种共享文件夹或共享打印机;但也正因为有了它,才给了黑客可乘之机。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年代,我们早就不需要通过445端口来共享文件和控制打印机了,因此一些网络运营商早在2008年就已对它进行了禁用。而几乎所有在这次全球性IT劫难中遭到“永恒之蓝病毒”攻击勒索的受害者,中招原因就是因为开放了445端口。
事到如今,网上已经有了大量关于如何在电脑中关闭445端口的教程。亡羊补牢,也算是可以应付一时的威胁。但是,与其每次都是在伤害发生后再去补救,不如一开始就防微杜渐。
在多年从事企业信息管理与安全服务过程中,我越来越切身感受到,“企业信息化”需要管理者和业务人员转变传统IT使用思维,才能真正规避风险、提升效率;也才能摆脱一次次后知后觉的窘境,轻松应对下一个类似“永恒之蓝”的威胁。
针对病毒防范,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1、克服对IT的抵触心理和自身惰性,意识到、并突破不好的用户习惯。
这次“永恒之蓝”事件,微软早在2017年3月14日就推送了面向vista或以上系统的安全更新补丁,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受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害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在使用windows XP这个被淘汰的操作系统。
升级麻烦、旧软件不兼容、不愿学习新的软件操作、一些竞争厂商的不实宣传等,导致了现在的结果。但本质上,这是我们的懒惰心理在作祟;或者,用一个好听一些的说法——我们称之为“用户习惯”。
我一直认为,推陈出新、坚持作对的事情,而不是一直抱着旧有的、错误的习惯不放,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习惯。“习惯于打破旧有习惯”,勇于学习和接纳新知识,这是在信息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基础。
2、学习并独立判断新技术的价值。
许多唯利益论者认为,微软公司之所以每隔几年就推出一套操作系统,无非是为了赚钱;现有系统已经完全够用,没有升级的必要。
在我看来,“赚钱”的前提是“有没有带来价值”,这恰恰是很多人忽略的重点。电脑病毒和外在威胁不断推陈出新,如果我们依然抱着偏见和旧观念,不在学习和认知新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独立判断,必然会受到伤害,这次肆虐全球的“永恒之蓝”事件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开启了windows10自动更新的电脑,可以对“永恒之蓝”免疫,而用户从旧系统升级到windows10,微软公司是给过一年免费升级期的。操作系统在目前微软的营收总占比已低于10%,对于微软来说,云生态才是未来盈利的方向。掌握这些IT信息,对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至关重要。
3、永远把“安全”放在保存管理文件的第一位。
我们平日常见的系统安全防卫手段,如杀毒软件、防火墙、安全补丁等其实是一种被动防护。
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IT威胁会发生在哪里,所以只能尽可能封堵风险系数高的漏洞,或者加快应急响应速度。
但对企业来说,一味加强正面安全防卫并不能预防所有威胁,我们也需要一个危机预案,一个兜底的方案去保障文件安全。它的重点在于,哪怕事故发生了,我们也能掌握控制权。对“永恒之蓝”事件来说,将文件进行妥善的保管和备份就是一个兜底方案。它可以做到就算文件被黑客恶意加密了,我们还有一套完整的数据可供使用。
对企业的商业机密和个人保密文件来说,若不想在互联网上有任何文件存留痕迹,我更推荐使用私有云的方式进行保存和备份。
最后我给企业一个小贴士:基于Linux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其在服务器领域的良好口碑,使用基于Linux系统的私有云要比使用基于windows系统的私有云要更安全。
转自知乎专栏《燕麦云何洋开讲》
2016年8月,一个名为“Shadow Brokers”的黑客组织疑似获得了“棱镜计划”中的一些机密网络工具,其中有个叫做“EternalBlue”的网络攻击工具,即“永恒之蓝”。而“永恒之蓝”遭泄露后,一些黑客对这一工具进行了修改,就变成了今天的这个勒索病毒。上文提到的勒索病毒很可能就是“永恒之蓝”的一个最新变种。
“永恒之蓝”的攻击特性,是利用搭载微软系统(windows)的电脑开放的445端口进行感染;只要windows电脑开机上网,它就能悄无声息地植入到电脑或服务器中进行恶意文件加密。这个445端口,本身就是一个毁誉参半的网络端口——有了它,我们可以在局域网中轻松访问各种共享文件夹或共享打印机;但也正因为有了它,才给了黑客可乘之机。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年代,我们早就不需要通过445端口来共享文件和控制打印机了,因此一些网络运营商早在2008年就已对它进行了禁用。而几乎所有在这次全球性IT劫难中遭到“永恒之蓝病毒”攻击勒索的受害者,中招原因就是因为开放了445端口。
事到如今,网上已经有了大量关于如何在电脑中关闭445端口的教程。亡羊补牢,也算是可以应付一时的威胁。但是,与其每次都是在伤害发生后再去补救,不如一开始就防微杜渐。
在多年从事企业信息管理与安全服务过程中,我越来越切身感受到,“企业信息化”需要管理者和业务人员转变传统IT使用思维,才能真正规避风险、提升效率;也才能摆脱一次次后知后觉的窘境,轻松应对下一个类似“永恒之蓝”的威胁。
针对病毒防范,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1、克服对IT的抵触心理和自身惰性,意识到、并突破不好的用户习惯。
这次“永恒之蓝”事件,微软早在2017年3月14日就推送了面向vista或以上系统的安全更新补丁,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受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害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在使用windows XP这个被淘汰的操作系统。
升级麻烦、旧软件不兼容、不愿学习新的软件操作、一些竞争厂商的不实宣传等,导致了现在的结果。但本质上,这是我们的懒惰心理在作祟;或者,用一个好听一些的说法——我们称之为“用户习惯”。
我一直认为,推陈出新、坚持作对的事情,而不是一直抱着旧有的、错误的习惯不放,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习惯。“习惯于打破旧有习惯”,勇于学习和接纳新知识,这是在信息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基础。
2、学习并独立判断新技术的价值。
许多唯利益论者认为,微软公司之所以每隔几年就推出一套操作系统,无非是为了赚钱;现有系统已经完全够用,没有升级的必要。
在我看来,“赚钱”的前提是“有没有带来价值”,这恰恰是很多人忽略的重点。电脑病毒和外在威胁不断推陈出新,如果我们依然抱着偏见和旧观念,不在学习和认知新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独立判断,必然会受到伤害,这次肆虐全球的“永恒之蓝”事件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开启了windows10自动更新的电脑,可以对“永恒之蓝”免疫,而用户从旧系统升级到windows10,微软公司是给过一年免费升级期的。操作系统在目前微软的营收总占比已低于10%,对于微软来说,云生态才是未来盈利的方向。掌握这些IT信息,对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至关重要。
3、永远把“安全”放在保存管理文件的第一位。
我们平日常见的系统安全防卫手段,如杀毒软件、防火墙、安全补丁等其实是一种被动防护。
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IT威胁会发生在哪里,所以只能尽可能封堵风险系数高的漏洞,或者加快应急响应速度。
但对企业来说,一味加强正面安全防卫并不能预防所有威胁,我们也需要一个危机预案,一个兜底的方案去保障文件安全。它的重点在于,哪怕事故发生了,我们也能掌握控制权。对“永恒之蓝”事件来说,将文件进行妥善的保管和备份就是一个兜底方案。它可以做到就算文件被黑客恶意加密了,我们还有一套完整的数据可供使用。
对企业的商业机密和个人保密文件来说,若不想在互联网上有任何文件存留痕迹,我更推荐使用私有云的方式进行保存和备份。
最后我给企业一个小贴士:基于Linux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其在服务器领域的良好口碑,使用基于Linux系统的私有云要比使用基于windows系统的私有云要更安全。
转自知乎专栏《燕麦云何洋开讲》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