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子街的来历

 我来答
shuodao
2012-01-13 · TA获得超过8.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955
采纳率:8%
帮助的人:1836万
展开全部
专家们从族谱中记载各姓氏迁出的时间上分析,瓦子街存在的时间应该在明朝的洪武至万历年间(1368—1619),地点便在上杭老县城范围的某一区域,也便是宋朝时的郭坊村。宋时,县衙附近的北门街曾经是繁华的商业街,庶民紧靠北门街和新街而居。庶民筑房,烧砖烧瓦,便近取土。“断砖可用,碎瓦弃之”。人们在这片废墟上天长日久地踩着,便成了“瓦子坪”(客家人口语中有“瓦子坪”的口头禅),坪上又盖起了民房,成为“瓦子巷”、“瓦子街”。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地名逐渐被新的地名取代。而逐步淡出了当地居民的记忆,而外迁的人们在追根溯源的传统中,固化了“瓦子街”的渊源,当他们源着族谱溯本时,故乡的人们只能茫然以对。幸好这些有心的客家后裔唤醒了祖地上杭的记忆。
rache1986
推荐于2016-02-10 · TA获得超过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715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8083万
展开全部
《上杭县志》《上杭县地名录》等文献并无“瓦子街”的记载,寻找“瓦子街”,成为当时众人关注的地方。经探讨,专家学者们提出:据民间口头传说,在县城有岭子头上(今泰阳广场南侧)、雷坪里、居仁巷与杭中路之间、岗背街(今人民路中段)、今人民路北段以上至和平路一带和解放路东段等近10处,有过去曾称为瓦子街(巷、坪)的地段。[5]现在来看看“瓦子街”是怎么形成的。   

当地自古以来有句话:“未有上杭城,先有郭坊村”。郭坊村在新街(后改冈背街,现为人民路)以南,与旧县衙遥遥相对。县衙附近的北门街曾经是繁华的商业街,百姓紧靠北门街和新街而居。百姓筑房,需要砖瓦,就近挖窑取土烧制。据说,当时分布县衙周围就有13座砖瓦窑。然而,“断砖可用,碎瓦弃之”。随着出窑的砖瓦增多,碎瓦也越积越多。从此,人们在这废瓦墟上天长日久地踩着,便成了瓦子坪。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就在瓦子坪定居了,盖起了民房,形成了“瓦子巷”、“瓦子街”,成千上万客家人就住在这里。   

随着客家人在“瓦子街”安家落户后,县衙搬迁到主街(即大街,现解放路)去了,而且成为上杭最繁华的商业街。包括瓦子街在内的岗背街周围的居民,也逐步向大街周围发展。他们把瓦子街旧房作为香火房,有的改扩建为宗祠,供本姓设灵祭祖。据调查,这里现有温家祠、李家祠、周家祠、张家祠、丁家祠、王家祠、唐家祠、雷家祠、廖家祠、蓝家祠、邹氏家庙等20多个姓氏的祠堂。许多客家后裔从这里出发,到两广、两湖、江西、四川、台湾等地,甚至海外谋生,据说人数发展到千万之众之多。就这样,上杭成了客家民系的一个摇篮,从南宋开始向粤东、闽南等地播迁,是继客家民系宁化石壁之后的另一个“祖居地”。   

“瓦子街”这个名字,在多少从上杭外迁姓氏的子孙后代中传承,他们甚至不知上杭,却记住了“瓦子街”。于是,这个名字让外迁的客家姓氏后裔一直记在心中。如今,循着这个名字,他们不远千里万里来到上杭,寻找自己祖先的足迹,缅怀着祖先开疆拓土的业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前期之后
2012-01-15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3万
展开全部
瓦子街街面
[1]瓦子街,是客家民系祖居地龙岩市上杭县旧地名,至今还铭记于上杭外迁的客家后裔心中。新世纪以来,不断有来人、来信、来电上杭查询“瓦子街”、“瓦子坪”、“瓦子巷”、“瓦子堡”、“瓦子乡”。所有这些要求查找的人有族谱为证。[2]但是当时上杭县境内并没有与此地名相类似的地方。   随着来祖籍地探访的客家后裔越来越多,为了给世界客家乡亲提供一个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崭新平台,上杭县有关部门花费两年多时间,总共投入资金4.3亿元,组织专家考察出“瓦子街”的来龙去脉,找出“瓦子街”的大致位置,并改建“瓦子街”。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6451810.htm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