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的历史好难啊,老是摸不着头脑,背了不少,可是答题时不知道该怎么用,请问老师有什么方法和思路么?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成绩的取得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抓书本知识,二抓解题策略即应试能力。
解题的前提条件:1、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2、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3、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解题基本原则:
1、是细心审题:
2、是规范答题:
格式规范: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错就可能全盘皆输,如评论式的问答题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较式问答题要先答比较项再展开具体内容。 语言规范:也就是语言表达要用学科语言,我们应尽可能用书本语言去答题。 要点表述规范:一是强调答案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点而丢了得分点;二是表述必须条理化,不能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3、是迁移知识:
一个题目要联系书本知识,用书本语言来表达.
4、是掌握技巧:
(1)、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讲选择题时一般至少用两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发散思维。
(2)、抓住一般规律,切忌满天撒网。例如,比较改革运动一般都是要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找比较项,同时注意抓住参照项来思考。
(3)、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要养成一个习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抓有效信息,并且将找到的信息予以标注,然后再组织答案。
分例解说
一、关于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类型简介
根据近几年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常考题型,选择题的题型主要分七类:
1.排列选择题(组合选择题)
近几年排列选择题的排列一般分三种:(1)按某一类事件的时间顺序排列。(2)按历史地理知识的排列。(3)按因果关系顺序排列。
2.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两种情况:(1)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形式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在考查原因时常用的概念有:根本原因(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②从阶级本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③从影响历史事物主要矛盾来分析。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原因等。(2)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形式为题干是因,备选项是果。
3.程度型选择题
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这种题型的题干往往设置一个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如“主要”、“重要”或者“最主要”、“最重大”等等,其考查往往侧重于因果关系,考查范围往往注重于历史结论。
4.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中引用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
5.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在题干中往往用“不正确”、“错误”等否定式的词语予以提示。
6.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分析、比较历史的能力,其特点是在题干中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几个相同点及不同点,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没有叙述过的新的结论,要求应试者通过比较后选出正确答案。
7.填空式选择题(单纯识记题)
填空型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表述不完整,用选项补充完整,其实是填空题的变形。这类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否准确。
另注: 单项选择题,其解题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肯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①引入法与排除法:因为题目已明确规定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项,即已知“一√三×”。其解题方法的第一种,用“引入法”,即清楚知到了题中的某项为“√”,就填出正确项;第二种,用排除法,即在不知何项为“√”,但能准确判断三“√”,余下一项就为“√”。
例:清朝“湖广”指的是:
A.湖南、广东 B.湖南、广西
C.湖北、湖南 D.广东、广西
第一种解法:若已知“湖广”是指湖南、湖北就直接填出C。
第二种解法:若不知C是“√”,但知广东、广西叫“两广”,则凡含“两广”中之一者是“×”,即C是“√”。
②逻辑推理法:对题干所要求的知识难以判断是非或已遗忘,第一,要仔细分析各项所述内容,寻找线索以唤起回忆;
第二,要注意各项在语言表述、常识、逻辑以及立场观点上的错误与矛盾,从而得出正确认识。如上例中的第二种解法即是。
(2)多项选择题
①列举法与排除法:已完全清楚题干要求正确项,就用列举法直接填出正确项;若不知正确项但明确选项中的错误项,就用排除法,排除错误,即知正确项。
例:西汉建立前,我国人民已经掌握的农业技术知识有:
A.耧车播种B.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C.二牛一人的犁耕法D.恰当处理土地的坚、松、燥、湿
做题时,可以根据题干“在西汉前”的限制,否定A和C,因为它们都是出现在汉代,那么B和D则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时间,准确率也高。其实,关键的还是要正确地审
题,正确全面地理解题意。
掌握解题技巧,可以缩短解题时间,提高准确率。但这也只有在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②逆向思维法:因为四选多项选择题的特点决定了各选项中只有0—2个错。若正向思维必须对1—4项正误都进行判断后才有100%的得分率,其每一判断只有25%的得分率;而采用逆向思维法,只要找到一错,即有75% 100%的得分率。
有一种选择题,备选答案本身有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这类内容一定首先排除。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出下列属于康有为、梁启超的共同活动:
①公车上书
②组织保国会
③创办《中外纪闻》
④组织强学会
⑤拥载溥仪复辟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③②⑤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此题的重点记号语是“共同活动”,所以首先检查备选答案中的史实是否完全符合题意。拥戴溥仪复辟.是康有为的活动,所以包含第⑤项的备选答案AB两项应当排除,只考虑CD项。
但运用逆向思维时应注重:第一,当判断出两项绝对错时,就不要再去判断是否还有错误。第二,只找到一个错,找不出再有错项了,即得三项正确。第三,若找不出一项错,就四项皆选。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1、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审题
二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关键。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和要求。在此前提下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第二,妙用解题技巧。
三、审题的钥匙—— 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
(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
(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5)注意区别题目中的比较固定的各种用语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由于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所以试题中要求学生回答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即回答“是什么?”的相对减少,而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现象产生的背景要素(含原因、条件等),即回答“为什么?”以及“如何评价?”(含性质、特征、作用、影响等)的试题则大量增加,这种命题特点不仅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上,还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上。
二、关于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材料形式类型
A文字类:文言文 白话文 译文(欧式语言,又称欧化文)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B数据类:饼状分布图 柱状分布图 曲线图 数字表格 文字数字等 含表头 表项 材料出处等要件
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
C图画类:摄影 书画 地图 等资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辩别真伪(如上海高考“邮票”题),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还要回到课本上去。因此,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编制出来,才能具有适当的难度。
做题步骤
1、明确主题
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解题是命题的逆过程。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指导语 .材料.设问,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找到题眼,作为答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题的最高境界是吃透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2、分析问题
A看设问结构:有几问(按问作答 有先有后 段落分明);
理清指示语 中心语 限定语 答项语(详见问答题部分)
明确三种情况:根据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B找设问类型:提取要点类 得出结论类 辩证认识类
C 找设问关系:a递进式(设问角度一般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推进。从逻辑关系上要求考生在解答前面设问时便要完整把握材料,进而结合所学知识推动结论的“水到渠成” 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材料的选取、编排是经过命题者精心设计的。)
递进式材料题。答好第一问是解题的关键。答对了第一问,其它问会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
b归纳式。可采用划分段落的办法: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别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这样层层分析,有助于将材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出来。
c小论文式。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时还了字数限制;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 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 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材料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第三,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三要素。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第四,对文字的组织要更加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文字简明准确。文章中主体要明确,时间、空间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因为此类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后,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简练、抓住要害。五、材料题解题的基本步骤 1、看材料首尾、出处,判断材料所涉及的历史大体范围。 2、使用倒读法,带着问题读材料,做书间笔记。先粗读后精读,提取有效信息。 3、回忆课本及所学知识,综合思考,组织文字答题。
D看分值 二分一句要点 答案量限定
E策略:a提取要点类 即对材料整理型
常见指示语有(根据材料)指出 归纳 概括 列举 总结哪些(措施 状况 现象 观点 条件 表现 异同点等
解答方法:分段划层写层意 注意标点符号的利用(特别是句号 分号 省略号);重视段首段尾(总分总 分分总 总分分 除却分总分 首尾很重要)重视中心句’关键性的连词(“因为”“但是”等);;比较异同的 求同的重视短材料 求异的重视长材料。
b得出结论类 即对指定材料呈现的历史现象所隐含的实质进行揭示
常见指示语有(根据材料)比较 分析 说明 阐述(原因 影响 目的 理由特点 性质 意义)常用提问词有“为什么”、“原因何在”、“表明什么”、“说明什么
解答方法:此类材料的问答即是求论点论据的统一 给了论据(史料)求论点(结论)
对论证核心思想来说,具有特定的实用性。有效信息埋藏在许多无效信息之中,要从可能反映历史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角度去寻找信息。
“材料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试题中常见的提问有:真实目的,本质含义,有何特点,有何关系,有何危害,有何影响,有何教训,分析原因,说明理由,阐明意义,怎样评价,做何结论,谈谈认识等等。为了解决这类的问题,必须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唯物史观,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里的“结合”,即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其具体含义是:①有的设问要以课本知识为历史背景和依托。②再现课本知识来直接回答设问,但不能照搬。③迁移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知识。④被结合者都居于解答的从属地位,只能点到为止,切勿铺陈。总之,主要是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为辅。
C辩证认识类 即求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评论
常见指示语有(根据材料)谈谈 得出 (认识 启示 看法)
解答方法:重在评 坚持两分法写出两点论
3、提取信息
从主题出发, 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辨时空,找信息,抓灵感,迁移课本,剔除话题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落脚在主题周边,备好与分值相符的备选信息 挂靠好四个关系:答案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答案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与课本之间的关系 答案与历史结论认知之间的关系
4、有序表达
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备选信息是否扣题或有无遗漏,按问作答,按分列点,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实现四化:段落化 要点化 序号化 专业化。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另:阅读、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
①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如1992年高考第46题“下面是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就要在“同一时代”下面划出符号,以便第二遍阅读时加以理解,才能回答第1问中的“哪一时代”。
②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都很生疏,如《胶滨语录》、《杨文弱先生全集》等,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1995年高考的“三大发明”题,设问1的第一句“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材料一开头的“《韩非子·有度》载……”就使考生由韩非子是战国法家代表人物,他记载了司南,而推知司南至迟发明于战国。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
③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即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有的题必须以扣本内容为突破口。如上面所举的“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从前三段很难判断出是哪一朝代,而扣本内容只有最后一段中的“福王常洵遇害”,由此联系课本上讲的李白成率农民军攻占洛阳,处死贪暴的福王朱常洵。这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有了“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由此才能正确理解前三段材料反映的内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另: 问答题类型之划分,虽因标准不一而各异;但主要可分三类。
(1)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对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论述或评述。它可分为纵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时间为序)和横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空间为序)两类,一般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答案一般由述(叙述史实)和论(分析问题、提出观点)两部分构成;可先述后评、先评后述、边述边评。
例: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论证题
论证题要求依据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用以考查考生的论证能力。它可分为观点论证题和材料论证题(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类。其答案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例: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的对法政策怎样体现了这
一思想。
(3)比较题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要求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鉴别、分析,旨在考查比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它可分为类比题(同类或相似性质事件的比较)和对比题(不同或相反性质事件的比较)两类;换个角度又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类。解答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比较角度,分类对应比较,文字要概括。
例: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解题的前提条件:1、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2、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3、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解题基本原则:
1、是细心审题:
2、是规范答题:
格式规范: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错就可能全盘皆输,如评论式的问答题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较式问答题要先答比较项再展开具体内容。 语言规范:也就是语言表达要用学科语言,我们应尽可能用书本语言去答题。 要点表述规范:一是强调答案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点而丢了得分点;二是表述必须条理化,不能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3、是迁移知识:
一个题目要联系书本知识,用书本语言来表达.
4、是掌握技巧:
(1)、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讲选择题时一般至少用两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发散思维。
(2)、抓住一般规律,切忌满天撒网。例如,比较改革运动一般都是要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找比较项,同时注意抓住参照项来思考。
(3)、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要养成一个习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抓有效信息,并且将找到的信息予以标注,然后再组织答案。
分例解说
一、关于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类型简介
根据近几年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常考题型,选择题的题型主要分七类:
1.排列选择题(组合选择题)
近几年排列选择题的排列一般分三种:(1)按某一类事件的时间顺序排列。(2)按历史地理知识的排列。(3)按因果关系顺序排列。
2.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两种情况:(1)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形式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在考查原因时常用的概念有:根本原因(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②从阶级本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③从影响历史事物主要矛盾来分析。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原因等。(2)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形式为题干是因,备选项是果。
3.程度型选择题
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这种题型的题干往往设置一个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如“主要”、“重要”或者“最主要”、“最重大”等等,其考查往往侧重于因果关系,考查范围往往注重于历史结论。
4.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中引用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
5.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在题干中往往用“不正确”、“错误”等否定式的词语予以提示。
6.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分析、比较历史的能力,其特点是在题干中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几个相同点及不同点,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没有叙述过的新的结论,要求应试者通过比较后选出正确答案。
7.填空式选择题(单纯识记题)
填空型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表述不完整,用选项补充完整,其实是填空题的变形。这类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否准确。
另注: 单项选择题,其解题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肯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①引入法与排除法:因为题目已明确规定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项,即已知“一√三×”。其解题方法的第一种,用“引入法”,即清楚知到了题中的某项为“√”,就填出正确项;第二种,用排除法,即在不知何项为“√”,但能准确判断三“√”,余下一项就为“√”。
例:清朝“湖广”指的是:
A.湖南、广东 B.湖南、广西
C.湖北、湖南 D.广东、广西
第一种解法:若已知“湖广”是指湖南、湖北就直接填出C。
第二种解法:若不知C是“√”,但知广东、广西叫“两广”,则凡含“两广”中之一者是“×”,即C是“√”。
②逻辑推理法:对题干所要求的知识难以判断是非或已遗忘,第一,要仔细分析各项所述内容,寻找线索以唤起回忆;
第二,要注意各项在语言表述、常识、逻辑以及立场观点上的错误与矛盾,从而得出正确认识。如上例中的第二种解法即是。
(2)多项选择题
①列举法与排除法:已完全清楚题干要求正确项,就用列举法直接填出正确项;若不知正确项但明确选项中的错误项,就用排除法,排除错误,即知正确项。
例:西汉建立前,我国人民已经掌握的农业技术知识有:
A.耧车播种B.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C.二牛一人的犁耕法D.恰当处理土地的坚、松、燥、湿
做题时,可以根据题干“在西汉前”的限制,否定A和C,因为它们都是出现在汉代,那么B和D则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时间,准确率也高。其实,关键的还是要正确地审
题,正确全面地理解题意。
掌握解题技巧,可以缩短解题时间,提高准确率。但这也只有在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②逆向思维法:因为四选多项选择题的特点决定了各选项中只有0—2个错。若正向思维必须对1—4项正误都进行判断后才有100%的得分率,其每一判断只有25%的得分率;而采用逆向思维法,只要找到一错,即有75% 100%的得分率。
有一种选择题,备选答案本身有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这类内容一定首先排除。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出下列属于康有为、梁启超的共同活动:
①公车上书
②组织保国会
③创办《中外纪闻》
④组织强学会
⑤拥载溥仪复辟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③②⑤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此题的重点记号语是“共同活动”,所以首先检查备选答案中的史实是否完全符合题意。拥戴溥仪复辟.是康有为的活动,所以包含第⑤项的备选答案AB两项应当排除,只考虑CD项。
但运用逆向思维时应注重:第一,当判断出两项绝对错时,就不要再去判断是否还有错误。第二,只找到一个错,找不出再有错项了,即得三项正确。第三,若找不出一项错,就四项皆选。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1、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审题
二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关键。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和要求。在此前提下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第二,妙用解题技巧。
三、审题的钥匙—— 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
(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
(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5)注意区别题目中的比较固定的各种用语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由于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所以试题中要求学生回答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即回答“是什么?”的相对减少,而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现象产生的背景要素(含原因、条件等),即回答“为什么?”以及“如何评价?”(含性质、特征、作用、影响等)的试题则大量增加,这种命题特点不仅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上,还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上。
二、关于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材料形式类型
A文字类:文言文 白话文 译文(欧式语言,又称欧化文)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B数据类:饼状分布图 柱状分布图 曲线图 数字表格 文字数字等 含表头 表项 材料出处等要件
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
C图画类:摄影 书画 地图 等资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辩别真伪(如上海高考“邮票”题),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还要回到课本上去。因此,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编制出来,才能具有适当的难度。
做题步骤
1、明确主题
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解题是命题的逆过程。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指导语 .材料.设问,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找到题眼,作为答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题的最高境界是吃透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2、分析问题
A看设问结构:有几问(按问作答 有先有后 段落分明);
理清指示语 中心语 限定语 答项语(详见问答题部分)
明确三种情况:根据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B找设问类型:提取要点类 得出结论类 辩证认识类
C 找设问关系:a递进式(设问角度一般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推进。从逻辑关系上要求考生在解答前面设问时便要完整把握材料,进而结合所学知识推动结论的“水到渠成” 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材料的选取、编排是经过命题者精心设计的。)
递进式材料题。答好第一问是解题的关键。答对了第一问,其它问会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
b归纳式。可采用划分段落的办法: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别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这样层层分析,有助于将材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出来。
c小论文式。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时还了字数限制;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 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 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材料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第三,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三要素。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第四,对文字的组织要更加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文字简明准确。文章中主体要明确,时间、空间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因为此类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后,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简练、抓住要害。五、材料题解题的基本步骤 1、看材料首尾、出处,判断材料所涉及的历史大体范围。 2、使用倒读法,带着问题读材料,做书间笔记。先粗读后精读,提取有效信息。 3、回忆课本及所学知识,综合思考,组织文字答题。
D看分值 二分一句要点 答案量限定
E策略:a提取要点类 即对材料整理型
常见指示语有(根据材料)指出 归纳 概括 列举 总结哪些(措施 状况 现象 观点 条件 表现 异同点等
解答方法:分段划层写层意 注意标点符号的利用(特别是句号 分号 省略号);重视段首段尾(总分总 分分总 总分分 除却分总分 首尾很重要)重视中心句’关键性的连词(“因为”“但是”等);;比较异同的 求同的重视短材料 求异的重视长材料。
b得出结论类 即对指定材料呈现的历史现象所隐含的实质进行揭示
常见指示语有(根据材料)比较 分析 说明 阐述(原因 影响 目的 理由特点 性质 意义)常用提问词有“为什么”、“原因何在”、“表明什么”、“说明什么
解答方法:此类材料的问答即是求论点论据的统一 给了论据(史料)求论点(结论)
对论证核心思想来说,具有特定的实用性。有效信息埋藏在许多无效信息之中,要从可能反映历史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角度去寻找信息。
“材料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试题中常见的提问有:真实目的,本质含义,有何特点,有何关系,有何危害,有何影响,有何教训,分析原因,说明理由,阐明意义,怎样评价,做何结论,谈谈认识等等。为了解决这类的问题,必须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唯物史观,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里的“结合”,即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其具体含义是:①有的设问要以课本知识为历史背景和依托。②再现课本知识来直接回答设问,但不能照搬。③迁移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知识。④被结合者都居于解答的从属地位,只能点到为止,切勿铺陈。总之,主要是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为辅。
C辩证认识类 即求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评论
常见指示语有(根据材料)谈谈 得出 (认识 启示 看法)
解答方法:重在评 坚持两分法写出两点论
3、提取信息
从主题出发, 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辨时空,找信息,抓灵感,迁移课本,剔除话题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落脚在主题周边,备好与分值相符的备选信息 挂靠好四个关系:答案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答案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与课本之间的关系 答案与历史结论认知之间的关系
4、有序表达
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备选信息是否扣题或有无遗漏,按问作答,按分列点,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实现四化:段落化 要点化 序号化 专业化。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另:阅读、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
①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如1992年高考第46题“下面是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就要在“同一时代”下面划出符号,以便第二遍阅读时加以理解,才能回答第1问中的“哪一时代”。
②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都很生疏,如《胶滨语录》、《杨文弱先生全集》等,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1995年高考的“三大发明”题,设问1的第一句“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材料一开头的“《韩非子·有度》载……”就使考生由韩非子是战国法家代表人物,他记载了司南,而推知司南至迟发明于战国。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
③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即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有的题必须以扣本内容为突破口。如上面所举的“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从前三段很难判断出是哪一朝代,而扣本内容只有最后一段中的“福王常洵遇害”,由此联系课本上讲的李白成率农民军攻占洛阳,处死贪暴的福王朱常洵。这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有了“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由此才能正确理解前三段材料反映的内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另: 问答题类型之划分,虽因标准不一而各异;但主要可分三类。
(1)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对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论述或评述。它可分为纵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时间为序)和横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空间为序)两类,一般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答案一般由述(叙述史实)和论(分析问题、提出观点)两部分构成;可先述后评、先评后述、边述边评。
例: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论证题
论证题要求依据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用以考查考生的论证能力。它可分为观点论证题和材料论证题(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类。其答案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例: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的对法政策怎样体现了这
一思想。
(3)比较题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要求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鉴别、分析,旨在考查比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它可分为类比题(同类或相似性质事件的比较)和对比题(不同或相反性质事件的比较)两类;换个角度又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类。解答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比较角度,分类对应比较,文字要概括。
例: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展开全部
你好!你的问题代表了很多同学的困惑,老师发给你一份资料吧,内容比较全,包括:一、做好高中历史主观题的重点措施,二、答题失误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三、高考历史规范性答题指导,四、来自高考阅卷老师的建议。只要看了,相信一定受益多多,呵呵。
一、做好高中历史主观题,要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
(一)审题:
将审题训练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因为审题本身也是一种提取信息的过程。在审题训练中,我们强调审时间、地点、关键词、提示语、材料来源,审问题(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人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提取信息能力的基本方法。阅读材料不仅要读正文或表格内数据、图片的主体,还要读提示语(含表内提示语、表外提示语)、注释、材料来源、标点符号、图片的背景等,不要放过任何细节;既要考虑显性信息,又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隐性信息;既要重点突破,又要兼顾全局。
(二)根据设问做答:
非选择题一般有四种设问:一是“根据材料回答”。一般可分根据一段材料或几段材料提问,这种问法的答案一般可由材料直接或间接得出。对于这种试题考生可以根据分数值逐条从材料中找出并适当归纳,一般一分一点,不必妄加论述;二是“根据(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一般有根据一段材料和所学知识提问与根据几段材料和所学知识提问两种,这类问题和答案不能全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考生要根据材料中时间、关键词判断出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再结合这部分知识进行回答。三是“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是将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既提供了题目的思考方向,又设置了新的情境,理解和把握好材料是作答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提问方式就是从所学知识出发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此类问题中材料只是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完全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二、答题失误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学生应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审题能力弱、提取信息不全面、提取信息不准确、不能剔除无效信息等。阅读材料不够冷静、细心,慌乱中没有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别是图表题,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丢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阅读中把材料彻底读通读懂读明白,正确完整地回答问题才会有保证。
2、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学习相结合,只用课本知识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题,不能两者互补,致使思维不够辩证,答题内容不全。
3、答非所问或者遗漏知识点。答题中要注意问题的设问,有几个设问就回答几个问题,一问一答,要层次清楚。不要把几个设问混起来回答,要知道,判卷给分是各个设问分别给分的。
4、观点的错误,立场的错误,使答题出现较大的偏差。常出现的错误是:不实事求是,按现在的社会情况和意识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
5、答题针对性差,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因此,在答题中要仔细审读题目要求,问什么就答什么,紧扣题目,逐层作答。
6、空发议论,缺少史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切忌答题只摆史实不讲道理,更忌空讲理论而没有史实做依据。
7、论述杂乱无章,前后无序。克服的办法是要按顺序答题。在回答每一设问的过程中,或按时间顺序,或按事物的因果关系顺序,或按逻辑关系顺序答题,要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条例清楚,语句通畅连贯。
8、文字书写潦草,使阅卷人无法辨认。因此在答题中一定要书写工整。
三、高考历史规范性答题指导
答题重在答案的知识正确性,但每次考试后总有考生埋怨阅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确却得不到满分。其实,原因很简单.你忽略了答案的外在形式上的“美观”,缺乏亲和力和严谨性,征服不了阅卷的“判官”。考试“四到位”能有效地解决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考试失分。
(一).书写到位。(二)格式到位。(三).层次到位。(四).语言到位。
四、来自高考阅卷老师的建议
参加高考的考生在高考中,不仅要同自己的心理作斗争,还要注意制定与高考阅卷老师的心理相符的对策。因为阅卷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分数的高低,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
1、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了阅卷老师能有良好的第一印象,除了做到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让人一看就舒服外,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答案要点化。(2)答案要点要醒目。(3)合理安排答题空间。
2.答出技巧与水平,让人满意,让自己多得分
3.按分作答、自信得分 :(1)值多少分回答多少内容。 (2)写在试卷上的文字不要轻易划掉。
一、做好高中历史主观题,要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
(一)审题:
将审题训练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因为审题本身也是一种提取信息的过程。在审题训练中,我们强调审时间、地点、关键词、提示语、材料来源,审问题(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人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提取信息能力的基本方法。阅读材料不仅要读正文或表格内数据、图片的主体,还要读提示语(含表内提示语、表外提示语)、注释、材料来源、标点符号、图片的背景等,不要放过任何细节;既要考虑显性信息,又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隐性信息;既要重点突破,又要兼顾全局。
(二)根据设问做答:
非选择题一般有四种设问:一是“根据材料回答”。一般可分根据一段材料或几段材料提问,这种问法的答案一般可由材料直接或间接得出。对于这种试题考生可以根据分数值逐条从材料中找出并适当归纳,一般一分一点,不必妄加论述;二是“根据(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一般有根据一段材料和所学知识提问与根据几段材料和所学知识提问两种,这类问题和答案不能全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考生要根据材料中时间、关键词判断出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再结合这部分知识进行回答。三是“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是将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既提供了题目的思考方向,又设置了新的情境,理解和把握好材料是作答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提问方式就是从所学知识出发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此类问题中材料只是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完全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二、答题失误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学生应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审题能力弱、提取信息不全面、提取信息不准确、不能剔除无效信息等。阅读材料不够冷静、细心,慌乱中没有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别是图表题,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丢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阅读中把材料彻底读通读懂读明白,正确完整地回答问题才会有保证。
2、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学习相结合,只用课本知识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题,不能两者互补,致使思维不够辩证,答题内容不全。
3、答非所问或者遗漏知识点。答题中要注意问题的设问,有几个设问就回答几个问题,一问一答,要层次清楚。不要把几个设问混起来回答,要知道,判卷给分是各个设问分别给分的。
4、观点的错误,立场的错误,使答题出现较大的偏差。常出现的错误是:不实事求是,按现在的社会情况和意识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
5、答题针对性差,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因此,在答题中要仔细审读题目要求,问什么就答什么,紧扣题目,逐层作答。
6、空发议论,缺少史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切忌答题只摆史实不讲道理,更忌空讲理论而没有史实做依据。
7、论述杂乱无章,前后无序。克服的办法是要按顺序答题。在回答每一设问的过程中,或按时间顺序,或按事物的因果关系顺序,或按逻辑关系顺序答题,要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条例清楚,语句通畅连贯。
8、文字书写潦草,使阅卷人无法辨认。因此在答题中一定要书写工整。
三、高考历史规范性答题指导
答题重在答案的知识正确性,但每次考试后总有考生埋怨阅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确却得不到满分。其实,原因很简单.你忽略了答案的外在形式上的“美观”,缺乏亲和力和严谨性,征服不了阅卷的“判官”。考试“四到位”能有效地解决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考试失分。
(一).书写到位。(二)格式到位。(三).层次到位。(四).语言到位。
四、来自高考阅卷老师的建议
参加高考的考生在高考中,不仅要同自己的心理作斗争,还要注意制定与高考阅卷老师的心理相符的对策。因为阅卷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分数的高低,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
1、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了阅卷老师能有良好的第一印象,除了做到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让人一看就舒服外,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答案要点化。(2)答案要点要醒目。(3)合理安排答题空间。
2.答出技巧与水平,让人满意,让自己多得分
3.按分作答、自信得分 :(1)值多少分回答多少内容。 (2)写在试卷上的文字不要轻易划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历史无非就是四样东西:战争、建立制度、改革、运动。
战争,无非就是记谁剩谁负,造成了什么结果,意义。
建立制度无非就是建立了什么制度,包括中央和地方,对后世的影响。
改革无非就是采取了哪些措施,在当时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局限性,在当时的作用以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
运动无非就是记录一下当时运动的主体,掀起了什么思想,给后世带来了什么影响。
对课文基本按这个思路去记忆,就容易多了。
然后记一下各个国家各个朝代出了什么技术,盛行什么文化,发现了什么地方,基本上再下点苦功夫就好了。
战争,无非就是记谁剩谁负,造成了什么结果,意义。
建立制度无非就是建立了什么制度,包括中央和地方,对后世的影响。
改革无非就是采取了哪些措施,在当时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局限性,在当时的作用以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
运动无非就是记录一下当时运动的主体,掀起了什么思想,给后世带来了什么影响。
对课文基本按这个思路去记忆,就容易多了。
然后记一下各个国家各个朝代出了什么技术,盛行什么文化,发现了什么地方,基本上再下点苦功夫就好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是高中生的话,你现在需要做的复习就是分类横向复习和纵向复习。
横向复习就分经济(赋税制度、土地所有制度,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发展等几个角度)政治(中央和地方的官制、选官制度等)文化(科学技术、艺术作品)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四个角度分别做个总结。
纵向复习就是按照大事年表,捋清楚历史年代史实的发生先后顺序。相信通过这两项复习,你的历史水平会有很大提升。记得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背诵、而是归纳总结。
横向复习就分经济(赋税制度、土地所有制度,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发展等几个角度)政治(中央和地方的官制、选官制度等)文化(科学技术、艺术作品)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四个角度分别做个总结。
纵向复习就是按照大事年表,捋清楚历史年代史实的发生先后顺序。相信通过这两项复习,你的历史水平会有很大提升。记得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背诵、而是归纳总结。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推荐你按照某一个类别重新整理,政治、军事、经济、疆域、人口、制度等,
再回过头来按照朝代建立一个大的时空,想象一下某一个朝代的帝王、将军、文臣,然后把他们都放到一间宫殿里,想象他们会在一起如何讨论国家大事。
这种纵的面和横的面一结合,历史就鲜活生动了。
再回过头来按照朝代建立一个大的时空,想象一下某一个朝代的帝王、将军、文臣,然后把他们都放到一间宫殿里,想象他们会在一起如何讨论国家大事。
这种纵的面和横的面一结合,历史就鲜活生动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