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演奏出泛音的原理
如题,乐器演奏出泛音的原理,而不是问泛音原理。自然界的声音都包含基本与泛音,我们听到的任何声音都包含基音与泛音......都是如此类的描述。问题来了,以吉他演奏为例说明:...
如题,乐器演奏出泛音的原理,而不是问泛音原理。
自然界的声音都包含基本与泛音,我们听到的任何声音都包含基音与泛音...... 都是如此类的描述。
问题来了,以吉他演奏为例说明:
若弹响1弦空弦音,听到发音E,这个E包含了基音与其生成的泛音,应该说我们听到的主要是基音(音高);如何演奏12品自然泛音,此时通常认为发出的这个音就是泛音,那么,这里的泛音又是否包含着基音?如果包含基音,那么为什么听到的又称为泛音?或者说这个音是凸显出泛音压制了基音(音强)? 如是乐器演奏出泛音的原理是什么,就是用某种方法强制泛音凸显压制基音么! 展开
自然界的声音都包含基本与泛音,我们听到的任何声音都包含基音与泛音...... 都是如此类的描述。
问题来了,以吉他演奏为例说明:
若弹响1弦空弦音,听到发音E,这个E包含了基音与其生成的泛音,应该说我们听到的主要是基音(音高);如何演奏12品自然泛音,此时通常认为发出的这个音就是泛音,那么,这里的泛音又是否包含着基音?如果包含基音,那么为什么听到的又称为泛音?或者说这个音是凸显出泛音压制了基音(音强)? 如是乐器演奏出泛音的原理是什么,就是用某种方法强制泛音凸显压制基音么!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洋洋洒洒写了一通,看起来估计挺蛋疼的,结论可以直接拉到最下面,如果有不理解的可以回上来看“推导过程”(也写的很乱)
实际上泛音概念在乐器上往往是被“误解”导致“错误”使用的,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要说错,其实光就乐器领域内部使用倒还真没太大毛病。
实际上乐器上的泛音严格意义上来说一般指的是“泛音奏法”技巧,往往不和物理上的泛音严格对应,尤其是在管乐上,大量泛音的使用其实都没有人称之为泛音,只有特别高的一些泛音(有时也会称为超吹,但定义往往模糊),才会被认为是“泛音奏法”。
至此,核心问题就是:此泛音奏法非彼泛音。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不算太合理的)比喻来形容泛音列这个东西:我们可以把基音比作一个人,为了方便理解,就当他是亚当。泛音列则是亚当的后代族谱,第一泛音是他的儿子,第二泛音是他的孙子。那么基音(亚当)+泛音列(后代族谱里的成员)=自然界的音(亚当的家族)。在这个比喻体系内,乐器上的所谓“泛音奏法”,指的其实是“瞒着亚当,把他的子孙全叫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个家族里根本没有亚当这个人,如果在平行世界中,亚当的儿子才是家族第一人,那这时的泛音奏法,理所当然的应该就是把他儿子当成家族第一人来瞒。
然后就到了一个有点烧脑,而且应该是题主最好奇的地方了:瞒着亚当把他子子孙孙全叫出来,和把平行世界中的整个家族(包括第一人)全部叫出来,换句话说,演奏E弦12品的按弦音获得的比空弦高八度音,和12品弹自然泛音,有本质区别吗?答案是,理论上,可以没有任何区别,现实演奏中,也可以做到几乎没区别(细微到无法感知,但是分乐器,吉他不行)。要明白这个问题,其实必然涉及相对深奥的泛音原理,这里不做大篇幅解释,简单说来,由于大部分乐器的自然泛音列是分别由基频乘以2开始的自然数依次构成,例如基音=220赫兹,泛音分别为,440,660,880赫兹,以此类推,听觉会全自动的根据这个数列的特点构成音色(没错,音色=泛音列的结构)而泛音奏法弹奏第一泛音的核心操作其实就是为这个220赫兹的震动加上阻尼(柔软的手指接触弦二分之一,即基音的波腹)。这里就出现了核心分歧,很多人以为基音奏法和泛音奏法有本质不同,是因为,如果单单去掉这个220,其实剩下的数列结构是被篡改了的,因为如果你把440看做新的基音,那他的第一泛音应该是倍频880而非660,这个问题以前也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学会分析频谱,发现在泛音奏法状态下,660,1100和更高的不符合440倍频的那些泛音也消失了,后来才顿悟,原来弦二分之一处不仅是基音的波腹,也是所有奇数倍频泛音的波腹,换句话说,第一泛音奏法和直接弹奏高八度在物理本质上,是近乎相同的,在理想状态下,是可以完全一致的,但是实际由于这个操作带来的阻尼实际上对所有其他因素(例如其他无辜泛音受到的阻尼,基音消除不够彻底)都不可避免带来一些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在一些时候,泛音奏法的音色是明显不同的,这单明显体现在弦乐上。而管乐的泛音音色则与基音非常统一,以至于大多数木管乐器的第二个八度re开始,铜管的所有音,全都是泛音,可是物理知识稍弱的乐手甚至老师,自己都不知道这些音居然是泛音。
最终就可以解释题主的问题了。第一,泛音奏法的目的是削弱乃至完全压制基音,实际演奏中,基音可能完全消失,也有可能极其微弱(但听不出,或者听到了都以为只是音色厚实),当然有些时候甚至可能留的很明显,完全暴露,更有甚者会带有八度双音听感(部分管乐常见,管乐初学者失误时也常见)。第二,以220赫兹完全抹除基音(以及基数倍泛音)时获得的所谓泛音奏法为例,只要你愿意,把新产生的所谓阉了基音的泛音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完整的440赫兹的自然音,把他的最低频440当成新的基音,在物理上,完全说得通。但是在演奏技法上,你这么说会被当傻子,仅此而已。
实际上泛音概念在乐器上往往是被“误解”导致“错误”使用的,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要说错,其实光就乐器领域内部使用倒还真没太大毛病。
实际上乐器上的泛音严格意义上来说一般指的是“泛音奏法”技巧,往往不和物理上的泛音严格对应,尤其是在管乐上,大量泛音的使用其实都没有人称之为泛音,只有特别高的一些泛音(有时也会称为超吹,但定义往往模糊),才会被认为是“泛音奏法”。
至此,核心问题就是:此泛音奏法非彼泛音。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不算太合理的)比喻来形容泛音列这个东西:我们可以把基音比作一个人,为了方便理解,就当他是亚当。泛音列则是亚当的后代族谱,第一泛音是他的儿子,第二泛音是他的孙子。那么基音(亚当)+泛音列(后代族谱里的成员)=自然界的音(亚当的家族)。在这个比喻体系内,乐器上的所谓“泛音奏法”,指的其实是“瞒着亚当,把他的子孙全叫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个家族里根本没有亚当这个人,如果在平行世界中,亚当的儿子才是家族第一人,那这时的泛音奏法,理所当然的应该就是把他儿子当成家族第一人来瞒。
然后就到了一个有点烧脑,而且应该是题主最好奇的地方了:瞒着亚当把他子子孙孙全叫出来,和把平行世界中的整个家族(包括第一人)全部叫出来,换句话说,演奏E弦12品的按弦音获得的比空弦高八度音,和12品弹自然泛音,有本质区别吗?答案是,理论上,可以没有任何区别,现实演奏中,也可以做到几乎没区别(细微到无法感知,但是分乐器,吉他不行)。要明白这个问题,其实必然涉及相对深奥的泛音原理,这里不做大篇幅解释,简单说来,由于大部分乐器的自然泛音列是分别由基频乘以2开始的自然数依次构成,例如基音=220赫兹,泛音分别为,440,660,880赫兹,以此类推,听觉会全自动的根据这个数列的特点构成音色(没错,音色=泛音列的结构)而泛音奏法弹奏第一泛音的核心操作其实就是为这个220赫兹的震动加上阻尼(柔软的手指接触弦二分之一,即基音的波腹)。这里就出现了核心分歧,很多人以为基音奏法和泛音奏法有本质不同,是因为,如果单单去掉这个220,其实剩下的数列结构是被篡改了的,因为如果你把440看做新的基音,那他的第一泛音应该是倍频880而非660,这个问题以前也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学会分析频谱,发现在泛音奏法状态下,660,1100和更高的不符合440倍频的那些泛音也消失了,后来才顿悟,原来弦二分之一处不仅是基音的波腹,也是所有奇数倍频泛音的波腹,换句话说,第一泛音奏法和直接弹奏高八度在物理本质上,是近乎相同的,在理想状态下,是可以完全一致的,但是实际由于这个操作带来的阻尼实际上对所有其他因素(例如其他无辜泛音受到的阻尼,基音消除不够彻底)都不可避免带来一些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在一些时候,泛音奏法的音色是明显不同的,这单明显体现在弦乐上。而管乐的泛音音色则与基音非常统一,以至于大多数木管乐器的第二个八度re开始,铜管的所有音,全都是泛音,可是物理知识稍弱的乐手甚至老师,自己都不知道这些音居然是泛音。
最终就可以解释题主的问题了。第一,泛音奏法的目的是削弱乃至完全压制基音,实际演奏中,基音可能完全消失,也有可能极其微弱(但听不出,或者听到了都以为只是音色厚实),当然有些时候甚至可能留的很明显,完全暴露,更有甚者会带有八度双音听感(部分管乐常见,管乐初学者失误时也常见)。第二,以220赫兹完全抹除基音(以及基数倍泛音)时获得的所谓泛音奏法为例,只要你愿意,把新产生的所谓阉了基音的泛音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完整的440赫兹的自然音,把他的最低频440当成新的基音,在物理上,完全说得通。但是在演奏技法上,你这么说会被当傻子,仅此而已。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