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课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一: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
1.教材为学生提供有关态度和价值观的认知内容。认知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认知,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如七年级地理上册P2,引导学生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及P3的【阅读材料】以及P2的地球卫星照片图,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们生存的地球形状的真相,而不会被一些假象所蒙蔽;阅读P8的“天转还是地转”,以及P36的“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让学生在认识到天体运行的真相及地球上海陆形成的原因的同时,被科学家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所鼓舞和激励,同时也培养学生“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又比如七上P8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比较表,可引导学生改变一下表述方式,如变成直观的柱状图等,让那些反应国情的一组组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起来,同时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油然而生浓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比如八年级上P83-84,“家乡与家庭的用水调查”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关注生存环境,关注世界的资源现状,从而形成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如七上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一节类似的自然科学部分,富有丰富的哲理内涵,其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领略到辩证思维和创造活动带来的神奇与愉悦;又如七上第一与第二章中,人类对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认识过程,会使学生感受到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再比如,八年级上册我国的国情教育、人口教育、资源教育和经济发展教育的内容,可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从而在信念、意志、责任感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各个方面的情感都受到感染,得到升华。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认知因素,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就要求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增进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师不仅在学科的基础知识方面引导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发展,而且在态度的认知方面也起着主要的灌输和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自己正确的、恒久的信念,并由此去感召学生的心灵。而学生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教师所具有的态度和价值观,并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人格因素。
教学上,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它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则是苦恼、厌烦,影响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既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三级行政区划,还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在教学上是难点,其难不在于“深”而在于“多”如果教师在教学进度安排和教学设计上处理不当,将会使学生产生繁而多、杂而乱的心绪,反之在这部分教学设计上如采用拼图游戏、小组或个人识图、拼图竞赛的形式,则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省级行政单位和位置的观察力
第三: 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价值观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要运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对于学生来说,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现实敏感却又很叛逆,可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自发组织去野外调查研究;创建一个“地理园”;在家乡开展人口、资源、工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活动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眸触摸真实的世界,从而愈来愈认同世界的美好,也愈来愈关注人类大家庭中的问题,并试着从我做起,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以及热爱自己生存的家乡、国家、世界的高尚情感。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它需要教师不断的眷注心灵,更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因为情感教育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优化教学;搞得不好,损害教学。作为教师,不仅要充分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要有驾驭情感的能力,从而促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朝着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学潜能、优化教学效果的方面发生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自觉的教学意识,还需要科学而富于实效的操作能力。唯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不会偏离课程改革的方向,教改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1.教材为学生提供有关态度和价值观的认知内容。认知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认知,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如七年级地理上册P2,引导学生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及P3的【阅读材料】以及P2的地球卫星照片图,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们生存的地球形状的真相,而不会被一些假象所蒙蔽;阅读P8的“天转还是地转”,以及P36的“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让学生在认识到天体运行的真相及地球上海陆形成的原因的同时,被科学家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所鼓舞和激励,同时也培养学生“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又比如七上P8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比较表,可引导学生改变一下表述方式,如变成直观的柱状图等,让那些反应国情的一组组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起来,同时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油然而生浓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比如八年级上P83-84,“家乡与家庭的用水调查”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关注生存环境,关注世界的资源现状,从而形成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如七上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一节类似的自然科学部分,富有丰富的哲理内涵,其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领略到辩证思维和创造活动带来的神奇与愉悦;又如七上第一与第二章中,人类对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认识过程,会使学生感受到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再比如,八年级上册我国的国情教育、人口教育、资源教育和经济发展教育的内容,可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从而在信念、意志、责任感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各个方面的情感都受到感染,得到升华。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认知因素,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就要求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增进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师不仅在学科的基础知识方面引导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发展,而且在态度的认知方面也起着主要的灌输和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自己正确的、恒久的信念,并由此去感召学生的心灵。而学生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教师所具有的态度和价值观,并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人格因素。
教学上,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它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则是苦恼、厌烦,影响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既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三级行政区划,还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在教学上是难点,其难不在于“深”而在于“多”如果教师在教学进度安排和教学设计上处理不当,将会使学生产生繁而多、杂而乱的心绪,反之在这部分教学设计上如采用拼图游戏、小组或个人识图、拼图竞赛的形式,则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省级行政单位和位置的观察力
第三: 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价值观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要运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对于学生来说,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现实敏感却又很叛逆,可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自发组织去野外调查研究;创建一个“地理园”;在家乡开展人口、资源、工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活动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眸触摸真实的世界,从而愈来愈认同世界的美好,也愈来愈关注人类大家庭中的问题,并试着从我做起,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以及热爱自己生存的家乡、国家、世界的高尚情感。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它需要教师不断的眷注心灵,更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因为情感教育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优化教学;搞得不好,损害教学。作为教师,不仅要充分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要有驾驭情感的能力,从而促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朝着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学潜能、优化教学效果的方面发生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自觉的教学意识,还需要科学而富于实效的操作能力。唯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不会偏离课程改革的方向,教改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