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是什么时候?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入梅的标准其实比较复杂,但一般来说,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以南地区有大片降雨区存在,南方北纬20度附近有副热带高压顶着不让雨区南下,造成降雨区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来回徘徊,出现长时期大强度的降雨。天气形势出现这样的特点,差不多可认定为“入梅”。
从大气环流特点分析,通常6月份开始,太平洋上空的副热高压增强,到了6月中旬副热带高压稳定在华南上空,其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伸展到江南上空,此时北方冷空气的势力也不甘示弱,北方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窄长的雨带,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民间把这一期间的连阴雨天气称之为“梅雨”,梅雨开始的一天即为“入梅”。一般在7月上中旬,随着副热带高压再次增强,梅雨带北移到淮河以北地区,即为“出梅”,“出梅”后盛夏开始,进入三伏天。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每年不尽相同,所以每年“入梅”和“出梅”也不一样。
气象上的入梅,一般是将初夏季节连续出现6-7天以上阴雨天气、且日平均气温达到22度以上的第一天为入梅日,连阴雨结束之日称为出梅日。
日历上的所谓“入梅”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是根据“干支记日法”来推算的,它是把“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入梅”的时间总是分布在6月6日至6月15日之间,“出梅”的时间在7月8日至7月19日之间。
因此,气象上的“入梅”和日历上“入梅”在时间分布上是不一致的,但在有的年份也可能碰巧在一起。
从大气环流特点分析,通常6月份开始,太平洋上空的副热高压增强,到了6月中旬副热带高压稳定在华南上空,其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伸展到江南上空,此时北方冷空气的势力也不甘示弱,北方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窄长的雨带,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民间把这一期间的连阴雨天气称之为“梅雨”,梅雨开始的一天即为“入梅”。一般在7月上中旬,随着副热带高压再次增强,梅雨带北移到淮河以北地区,即为“出梅”,“出梅”后盛夏开始,进入三伏天。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每年不尽相同,所以每年“入梅”和“出梅”也不一样。
气象上的入梅,一般是将初夏季节连续出现6-7天以上阴雨天气、且日平均气温达到22度以上的第一天为入梅日,连阴雨结束之日称为出梅日。
日历上的所谓“入梅”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是根据“干支记日法”来推算的,它是把“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入梅”的时间总是分布在6月6日至6月15日之间,“出梅”的时间在7月8日至7月19日之间。
因此,气象上的“入梅”和日历上“入梅”在时间分布上是不一致的,但在有的年份也可能碰巧在一起。
展开全部
梅雨是初夏时期,从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经黄海直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梅雨是东亚特有的一种气候现象。
气候统计表明,梅雨大约在6月上中旬开始,7月上旬结束。梅雨每年的开始日期称为“入梅”或“主梅”,结束日期叫做“出梅”或“断梅”。入梅和出梅时间随气候情况而有所不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20世纪50年代平均入梅日期为6月10日,出梅日期为7月12日,梅雨期33天;60年代以后平均入梅日期在6月17日,出梅日期在7月6~7日,梅雨期为20天左右,与50年代相比,入梅晚,出梅早,且梅雨期短。如此看来,2003年的入梅时间比平均年份偏晚5天左右。
每年梅雨时期的平均总降水量约为300毫米。我国气候学家根据每年梅雨期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多少,将梅雨强度分为3个等级。
1.丰梅:阴雨日数多、降水量大的年份称为“丰梅”。丰梅年梅雨期间降水量有时可达400毫米以上,约占全年降水总数的1/3~1/2;1954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自6月初到8月初,历时2个月,降水量达1000毫米左右,使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枯梅”或“旱梅”:降水日期和降水量比较少的年份称为“枯梅”或“旱梅”。
3.“空梅”:少数年份,雨带从华南迅速跃过长江、淮河,进入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不出现梅雨,或者只有很少几天降水,降水量也寥寥无几,这种年份叫做“空梅”。
梅雨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梅雨锋面中。梅雨锋面从长江中下游延伸到日本南部,形成多云、多雨、多雾、多雷暴天气,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相间出现,在东海、黄海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带上,海面能见度极低,常常出现锋面气旋,加大海面风力。
梅雨锋能维持稳定多长时间,梅雨就能持续多久。当副热带高压再次北抬,脊线移到北纬25度附近时,暖湿空气越过江淮一带,北方冷空气也开始北退,梅雨期结束。待到冷暖空气再次相持在黄河流域时,北方雨季开始。
正常的梅雨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畜的正常生活,但若降水时间过长或出现暴雨,则容易造成水灾。梅雨期间空气的温度高、湿度大,易造成霉菌大量繁殖,危害人畜健康。海面梅雨锋附近的海雾和大风,对海上航运和渔业生产也极为不利。
梅和梅雨的含意
历书上的入梅、出梅是一种节令的含意。它不管是下雨或不下雨,总是把入梅定在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丙日;将小暑节气后的第一个未日称出梅。所以历书上的入梅总是6月6日至6月15日之间;出梅日期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它不分是江南、江北、或淮河流域、一律统用。
气象上的入梅、出梅侧重一种雨季的含意,它是指在由初夏至盛夏的季节过渡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不断增强中,其西北边缘的暧湿气流与北方的弱冷空气在江淮一带交锋对峙所形成的雨带。故气象上的入梅、出梅则需根据大气环流形势背景、天气系统以及雨带地理位置来划定。
苏南民间把芒种节气称黄梅;夏至节气称时梅,芒种--夏至之间的阴雨称梅雨;夏至--小暑之间的连阴雨称时雨。又将芒种到小暑间的降水通称梅雨。
气候统计表明,梅雨大约在6月上中旬开始,7月上旬结束。梅雨每年的开始日期称为“入梅”或“主梅”,结束日期叫做“出梅”或“断梅”。入梅和出梅时间随气候情况而有所不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20世纪50年代平均入梅日期为6月10日,出梅日期为7月12日,梅雨期33天;60年代以后平均入梅日期在6月17日,出梅日期在7月6~7日,梅雨期为20天左右,与50年代相比,入梅晚,出梅早,且梅雨期短。如此看来,2003年的入梅时间比平均年份偏晚5天左右。
每年梅雨时期的平均总降水量约为300毫米。我国气候学家根据每年梅雨期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多少,将梅雨强度分为3个等级。
1.丰梅:阴雨日数多、降水量大的年份称为“丰梅”。丰梅年梅雨期间降水量有时可达400毫米以上,约占全年降水总数的1/3~1/2;1954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自6月初到8月初,历时2个月,降水量达1000毫米左右,使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枯梅”或“旱梅”:降水日期和降水量比较少的年份称为“枯梅”或“旱梅”。
3.“空梅”:少数年份,雨带从华南迅速跃过长江、淮河,进入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不出现梅雨,或者只有很少几天降水,降水量也寥寥无几,这种年份叫做“空梅”。
梅雨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梅雨锋面中。梅雨锋面从长江中下游延伸到日本南部,形成多云、多雨、多雾、多雷暴天气,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相间出现,在东海、黄海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带上,海面能见度极低,常常出现锋面气旋,加大海面风力。
梅雨锋能维持稳定多长时间,梅雨就能持续多久。当副热带高压再次北抬,脊线移到北纬25度附近时,暖湿空气越过江淮一带,北方冷空气也开始北退,梅雨期结束。待到冷暖空气再次相持在黄河流域时,北方雨季开始。
正常的梅雨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畜的正常生活,但若降水时间过长或出现暴雨,则容易造成水灾。梅雨期间空气的温度高、湿度大,易造成霉菌大量繁殖,危害人畜健康。海面梅雨锋附近的海雾和大风,对海上航运和渔业生产也极为不利。
梅和梅雨的含意
历书上的入梅、出梅是一种节令的含意。它不管是下雨或不下雨,总是把入梅定在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丙日;将小暑节气后的第一个未日称出梅。所以历书上的入梅总是6月6日至6月15日之间;出梅日期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它不分是江南、江北、或淮河流域、一律统用。
气象上的入梅、出梅侧重一种雨季的含意,它是指在由初夏至盛夏的季节过渡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不断增强中,其西北边缘的暧湿气流与北方的弱冷空气在江淮一带交锋对峙所形成的雨带。故气象上的入梅、出梅则需根据大气环流形势背景、天气系统以及雨带地理位置来划定。
苏南民间把芒种节气称黄梅;夏至节气称时梅,芒种--夏至之间的阴雨称梅雨;夏至--小暑之间的连阴雨称时雨。又将芒种到小暑间的降水通称梅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注:目前学界认为东亚夏季风始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平均在5月下旬左右),这个南海夏季风属于热带西南季风的范畴,南海夏季风逐步增强北抬,梅雨期正北抬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和副高西北侧的副热带西南季风合体,与冷空气交汇、风速辐合等形成梅雨带。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雨季通常从六月开始,到七月结束。梅雨季节是每年6、7月份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我国长江中下游、我国台湾省、日本中南部和韩国的一种气候现象。之所以叫“梅雨”,是因为这是江南的梅子成熟期。
雨季多长时间结束?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通常是雨季。连日来天空阴沉,持续降水,时大时小。所以中国南方流行一句话:“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太阳”。连阴雨、高温高湿是梅雨的主要特点。
梅雨是中国东部主雨带北移过程中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仲夏来临。这种季节变化和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复一年大致相同,形成了一定的气候规律性。
雨季的特点是多雨潮湿,食物容易变质,要注意饮食健康。雨季除了食物易腐外,地毯、棉衣、家具等生活用品也容易发霉,要经常放在阳光下暴晒,减少湿气。此外,雨季还会伴有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出门前,大家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雨季多长时间结束?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通常是雨季。连日来天空阴沉,持续降水,时大时小。所以中国南方流行一句话:“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太阳”。连阴雨、高温高湿是梅雨的主要特点。
梅雨是中国东部主雨带北移过程中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仲夏来临。这种季节变化和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复一年大致相同,形成了一定的气候规律性。
雨季的特点是多雨潮湿,食物容易变质,要注意饮食健康。雨季除了食物易腐外,地毯、棉衣、家具等生活用品也容易发霉,要经常放在阳光下暴晒,减少湿气。此外,雨季还会伴有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出门前,大家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