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这是什么鱼?叫什么名字?
乌鳢(学名:Channa argus),又名北方蛇头鱼、黑鱼、生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属鳢科鳢属,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
乌鳢俗称黑鱼,又名北方蛇头鱼、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它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甚至不放过自己的幼鱼。乌鳢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其他水域寻找食物,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另外,乌鳢也是中国人的“盘中佳肴”。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黑鱼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
黑鱼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 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
黑鱼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
黑鱼背鳍颇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距吻端较近。腹鳍短小,起点于背鳍第4—5根鳍条下方,末端不达肛门。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起点于痛鳍第15—16根鳍条下方。尾鳍圆形。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
黑鱼鳔单室,细长,前端圆形,末端较尖,延至臀鳍基底上方。胃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曲,长于体长二分之一。
黑鱼的黑龙江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颜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鳍和臀鳍色浅。
黑鱼与斑鳢的主要差别是:乌鳢体较长,斑鳢钵较短;两者头顶部斑纹也有明显差别: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斑纹;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长,更似蛇。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黑鱼是营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其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
黑鱼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将头露出水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借助在鳃腔内由第一鳃弓背面的上鳃骨和舌颌骨伸展出的骨片组成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即使在少水和无水的潮湿地带,也能生存相当长时间。乌鱼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16—30℃。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夏令季节活动于水体的上层;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蛰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动。
黑鱼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乌鱼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塘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若其生活的池塘饵料不足时,亦会向他池转移,转移时其身体似蛇形,缓缓向前移动。
圆鳍鱼又名浪浦斯鱼、海参鱼、海参斑。是北极一带200米深处生长的纯野生鱼种,鱼身营养价值高,鱼皮像甲鱼的裙边,胶原蛋白的含量高,鱼肉嫩滑,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骨头含钙量高。圆鳍鱼的腹鳍有类似虾虎鱼类腹鳍愈合成一盘状吸盘的特征。
圆鳍鱼全长雄35厘米雌50厘米,隶属杜父鱼亚目圆鳍鱼科,本科约有30种。除少数例外,普遍分布于寒冷地区,栖息在海岸附近水深20米左右的岩礁带。多种类体表有肿瘤状或毛状的突起物,但指名圆鳍鱼没有这些突起物,只在头部下方,具3~4条须状粘液管。
扩展资料:
生活在海底200米深处,0度海水,没有任何污染,自然环境保持原生态。海参斑纯系自然野生,属稀有的深海冷水鱼种。鱼肉色雪白,甘香肥美,口感滑嫩,鱼骨软,含钙量高,鱼皮软硬适中,宛若海参。
海参斑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OMEGA-3”可以降低胆固醇,有助于防止癌症,溃疡性结肠炎及关节炎,是深海鱼油主要原料。现该产品已成为进口优质海产品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鳍鱼
2018-08-08
俗称、波妞鱼。别名:气球鱼、太平洋剌狮子鱼等,圆鳍鱼科鱼类。
这是幼鱼,长大样子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