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最容易陷入的五个教育误区,你中招了吗
展开全部
误区一
“孩子的教育,是学校起关键作用!”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已经存在许久的误区。从孩子6岁开始,就要进入学校学习了。我们发现,孩子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甚至远远超过了家庭父母的影响,这显而易见,许多孩子连每天放学回家后或在饭桌上的话题,都可能会说到今天课堂上的数学老师。
是的,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老师的确很重要,这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学校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最为关键,或者认为选择一个好学校决定了孩子的未来,那我们就错了。
请不要忽视了孩子0~6岁这个阶段,这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阶段的成长情况对孩子6岁以后的人生有巨大的影响,若成长有所缺失,是学校教育无法弥补的。在这个时期,家庭才是最关键的教育场所,父母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
在这个阶段,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最多的,父母影响孩子机会也是最多的。这个阶段最有利于我们家庭文化的建立,而且孩子的成长速度也会非常快。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爸爸妈妈用心多去做一些事情,在后面将会看到一个巨大的价值。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一直鼓励父母们要从自身入手,教育好孩子。
再者,对于0~6岁的孩子而言,父母还要注意哪些重要的事并且甄别出一些误区呢? 那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谈的安全感、好奇心、情绪认知以及规则意识,同时从其中几个方面入手,谈谈父母需要注意到的误区。
先简单说说安全感。安全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十分关键,它的重要性,往往反映在成年阶段他是否能够独立地生活,他是否能够不回避问题,他是否能够敢于竞争,他是否能够不断地接受环境的转变。所以安全感是特别重要的。这一点绝大多父母都理解得很好,我们今天就不做深入的讨论。
误区二
“干净卫生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是我们要讲到的好奇心,这里涉及了父母的第二个误区。
研究表明,好奇心被激发的孩子,长大之后创造力会更强,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的提高。对于0~6岁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好奇心很重,更喜欢到处倒腾,在这个时期里,怎么去“管教”孩子,每个妈妈都需要考虑一个“度”。
我也常常听到很多父母们的态度,大家也都说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想说的是,中国父母先要做的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因为绝大多数的妈妈管教孩子的方式存在着误区,也并没有保护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目前的这个情况还谈不上“激发好奇心”,首先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外面下雨了,孩子很好奇,爸爸正要抱着孩子出去看看,妈妈就说:“去干嘛,衣服又要弄脏了,不怕孩子感冒了吗?”你看,我们总是在意这些问题:衣服有没有脏,娃是不是被做好了防护措施等。
但是,实际上,所有的好奇心是一个心理动机,都会通过孩子的探索行为去发生。如果我们总是在意这些事情,而忽略了孩子的探索行为,这样去“管好”孩子,不支持他的求知与发现的过程,他的好奇心将会被压制,可这恰恰是需要我们去保护的,这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影响的还有孩子人生的精彩,那只能够给生活上色的七彩画笔。
误区三
“我认为我能理解和判断孩子的错误行为!”
孩子的“行为”总和背后的“情绪”密切相关,行为上犯错的孩子需要被如何对待?父母总是以为自己就能够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孩子的行为,但真的是这样吗?现在我们来讲讲和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情绪认知”。
情绪认知,在孩子6岁以前正在慢慢建立,孩子在学习开心的时候可以干什么,难过了可以干什么。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孩子6岁以前,大家都会很关注孩子的打架问题。一般父母们发现孩子打架,就马上一声喝令或者用其他方式就让孩子停下来,但是往往不得其果,还可能导致行为的改变周期尤其漫长,其实这是方法不得当。
事实上,6岁以前,80%的孩子打架的原因都是源自于他不知道他怎么表达他的情感,我们并没有教会孩子怎么样表达感情。比如我的侄儿他在三四岁的时候特别喜欢打人,我让他的爸爸做了一个两周的记录,看看这个孩子在打人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事,一定要记录下来。
后来才发现,孩子是开心也会打人,生气也会打人,难过他也会打人,他把这个动作作为他唯一的一个释放自己情感的方法。于是我们就教他了,当你生气的时候,你除了打人,还可以跺脚。当你开心的时候,你可以鼓掌。慢慢地帮助他去练习,结果一个月之内就解决了孩子打人这个事情。
所以,孩子犯错的时候,不光是针对于行为去做阻挠,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一个自以为是的判断,而是我们要去研究孩子,观察他并且帮助他,关注他行为背后的情绪以及这一系列的情绪认知带来的行为模式。现在大量的父母都在要求改变孩子的行为,以自己的成人的思维和视角去理解和判断孩子的情况,但是这可能并不准确。我们要从自己的视角里跳脱出来,去研究这些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要思考他的情绪认知是怎样的,这才是真正让孩子改变的开始。
误区四
“孩子还小,犯错也是应该被迁就的!”
第四个误区是许多父母不愿意惩罚犯错的孩子时所抱持的态度。本质上,这和“规则意识”相关。而“规则意识”这个概念,在西方文明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说社会规则的一个重要代表,那就是法律。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懂得规则,便是懂得自我保护;懂得规则,便是懂得人与人的边界与尊重,这对孩子未来适应现实社会非常重要。
但是我在2002年回国以后,我发现,从家庭教育观念到全民认知,我们整个被一个东西误导了,那就是大家高喊的自由。大家去理解什么是自由的时候,总认为自由和规则是矛盾的,其实一点都不矛盾。
我们的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吵大闹,不遵守一些能力上可以遵守的规则时,我们就说:“不要在意他,长大了就好了。”但是,其实规则意识是我们从小培养的。比如说这个规则不仅仅说的是自己,还有对周围人。在国外,我们会看到,如果在公众场合中,孩子只要大声喧哗,他的父母会干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会往他的嘴里立刻塞一个安全奶嘴:“虽然你年龄小,你也不能干扰到别人。”
而只有在中国,我们才会看到这种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他是孩子,大家都来迁就他。好像我们不迁就这个孩子的行为,就是我们的错误。
对比中国和国外,我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架构里面的不同观点。然而,规则非常的重要,它讲的是我在进入一个环境,我要遵守什么,我要表现出来什么,并且它也界定了我和别人的关系,恰好是规则带来了真正的自由。所以,我们从小要给孩子培养规则意识。
这篇文章所讲的是在家庭教育当中,爸爸妈妈要做到什么,要避免哪些误区。但是有一点特别重要,爸爸妈妈们要做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满足孩子们,让他们有安全感,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能够帮助他们找到释放情绪的方法,并且在家里面建立一定的规则的意识,这四点如果做到了,孩子的6岁以前非常的完整了,6岁以后的生活也会顺利很多。
误区五
“孩子只要去国外读书就好了!”
说完刚刚家庭教育,我们再谈谈学校教育的选择的问题,这里我们也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关于去国外读书这件事。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长为优秀的人,会帮助孩子在关键的节点做出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孩子所在的教育环境,这决定孩子未来的方向。早在父母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就进入“穷思竭虑”阶段,再从小学到中学,从高中到大学,这每一个教育环境的更迭,中国父母都几乎在穷极所有为孩子谋求最好的选择。
我回国17年来,中国教育环境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复杂多样。从2005年到2015年这10年的时间,中国的低龄留学生(本科以前)的数据增长了100倍,大家都开始热衷于把孩子送出国了。
但是需要我们深思的是,只要孩子去国外读书就更适合孩子的成长吗?在中国读不好,去国外读书就能读好吗?一个客观的事实就摆在我们眼前,有的孩子出去读书了3年,去国外当地的餐厅吃饭还是不会点菜。有的父母希望孩子高中去国外读书,但是因为从小到大孩子都在中国教育环境中学习,并且没有与国外教育匹配的能力培养,甚至也没有提前三年做语言和学业方面的准备,可能就根本跟不上外国教育的节奏,我看到,很多优秀的中国孩子出去读书,也是非常辛苦和艰难的。
国外的学习,对孩子的阅读量的要求特别高,对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求也很高,我们总说,在外国读书比在中国好读,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而且,要知道一点,孩子在中国读书读不好,在外国也是读不好的,外国读书要求一个综合能力,千万不要匆忙的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一定要在各方面的能力做好权衡,不然就很可能就会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这五大教育误区,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成长的路上,试错成本太高,父母应该谨慎对待,看似一小步,却可能影响着孩子的整个未来。
对于教育误区,我们要防微杜渐
孩子的人生经不起“试错”
“孩子的教育,是学校起关键作用!”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已经存在许久的误区。从孩子6岁开始,就要进入学校学习了。我们发现,孩子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甚至远远超过了家庭父母的影响,这显而易见,许多孩子连每天放学回家后或在饭桌上的话题,都可能会说到今天课堂上的数学老师。
是的,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老师的确很重要,这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学校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最为关键,或者认为选择一个好学校决定了孩子的未来,那我们就错了。
请不要忽视了孩子0~6岁这个阶段,这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阶段的成长情况对孩子6岁以后的人生有巨大的影响,若成长有所缺失,是学校教育无法弥补的。在这个时期,家庭才是最关键的教育场所,父母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
在这个阶段,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最多的,父母影响孩子机会也是最多的。这个阶段最有利于我们家庭文化的建立,而且孩子的成长速度也会非常快。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爸爸妈妈用心多去做一些事情,在后面将会看到一个巨大的价值。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一直鼓励父母们要从自身入手,教育好孩子。
再者,对于0~6岁的孩子而言,父母还要注意哪些重要的事并且甄别出一些误区呢? 那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谈的安全感、好奇心、情绪认知以及规则意识,同时从其中几个方面入手,谈谈父母需要注意到的误区。
先简单说说安全感。安全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十分关键,它的重要性,往往反映在成年阶段他是否能够独立地生活,他是否能够不回避问题,他是否能够敢于竞争,他是否能够不断地接受环境的转变。所以安全感是特别重要的。这一点绝大多父母都理解得很好,我们今天就不做深入的讨论。
误区二
“干净卫生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是我们要讲到的好奇心,这里涉及了父母的第二个误区。
研究表明,好奇心被激发的孩子,长大之后创造力会更强,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的提高。对于0~6岁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好奇心很重,更喜欢到处倒腾,在这个时期里,怎么去“管教”孩子,每个妈妈都需要考虑一个“度”。
我也常常听到很多父母们的态度,大家也都说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想说的是,中国父母先要做的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因为绝大多数的妈妈管教孩子的方式存在着误区,也并没有保护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目前的这个情况还谈不上“激发好奇心”,首先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外面下雨了,孩子很好奇,爸爸正要抱着孩子出去看看,妈妈就说:“去干嘛,衣服又要弄脏了,不怕孩子感冒了吗?”你看,我们总是在意这些问题:衣服有没有脏,娃是不是被做好了防护措施等。
但是,实际上,所有的好奇心是一个心理动机,都会通过孩子的探索行为去发生。如果我们总是在意这些事情,而忽略了孩子的探索行为,这样去“管好”孩子,不支持他的求知与发现的过程,他的好奇心将会被压制,可这恰恰是需要我们去保护的,这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影响的还有孩子人生的精彩,那只能够给生活上色的七彩画笔。
误区三
“我认为我能理解和判断孩子的错误行为!”
孩子的“行为”总和背后的“情绪”密切相关,行为上犯错的孩子需要被如何对待?父母总是以为自己就能够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孩子的行为,但真的是这样吗?现在我们来讲讲和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情绪认知”。
情绪认知,在孩子6岁以前正在慢慢建立,孩子在学习开心的时候可以干什么,难过了可以干什么。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孩子6岁以前,大家都会很关注孩子的打架问题。一般父母们发现孩子打架,就马上一声喝令或者用其他方式就让孩子停下来,但是往往不得其果,还可能导致行为的改变周期尤其漫长,其实这是方法不得当。
事实上,6岁以前,80%的孩子打架的原因都是源自于他不知道他怎么表达他的情感,我们并没有教会孩子怎么样表达感情。比如我的侄儿他在三四岁的时候特别喜欢打人,我让他的爸爸做了一个两周的记录,看看这个孩子在打人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事,一定要记录下来。
后来才发现,孩子是开心也会打人,生气也会打人,难过他也会打人,他把这个动作作为他唯一的一个释放自己情感的方法。于是我们就教他了,当你生气的时候,你除了打人,还可以跺脚。当你开心的时候,你可以鼓掌。慢慢地帮助他去练习,结果一个月之内就解决了孩子打人这个事情。
所以,孩子犯错的时候,不光是针对于行为去做阻挠,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一个自以为是的判断,而是我们要去研究孩子,观察他并且帮助他,关注他行为背后的情绪以及这一系列的情绪认知带来的行为模式。现在大量的父母都在要求改变孩子的行为,以自己的成人的思维和视角去理解和判断孩子的情况,但是这可能并不准确。我们要从自己的视角里跳脱出来,去研究这些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要思考他的情绪认知是怎样的,这才是真正让孩子改变的开始。
误区四
“孩子还小,犯错也是应该被迁就的!”
第四个误区是许多父母不愿意惩罚犯错的孩子时所抱持的态度。本质上,这和“规则意识”相关。而“规则意识”这个概念,在西方文明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说社会规则的一个重要代表,那就是法律。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懂得规则,便是懂得自我保护;懂得规则,便是懂得人与人的边界与尊重,这对孩子未来适应现实社会非常重要。
但是我在2002年回国以后,我发现,从家庭教育观念到全民认知,我们整个被一个东西误导了,那就是大家高喊的自由。大家去理解什么是自由的时候,总认为自由和规则是矛盾的,其实一点都不矛盾。
我们的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吵大闹,不遵守一些能力上可以遵守的规则时,我们就说:“不要在意他,长大了就好了。”但是,其实规则意识是我们从小培养的。比如说这个规则不仅仅说的是自己,还有对周围人。在国外,我们会看到,如果在公众场合中,孩子只要大声喧哗,他的父母会干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会往他的嘴里立刻塞一个安全奶嘴:“虽然你年龄小,你也不能干扰到别人。”
而只有在中国,我们才会看到这种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他是孩子,大家都来迁就他。好像我们不迁就这个孩子的行为,就是我们的错误。
对比中国和国外,我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架构里面的不同观点。然而,规则非常的重要,它讲的是我在进入一个环境,我要遵守什么,我要表现出来什么,并且它也界定了我和别人的关系,恰好是规则带来了真正的自由。所以,我们从小要给孩子培养规则意识。
这篇文章所讲的是在家庭教育当中,爸爸妈妈要做到什么,要避免哪些误区。但是有一点特别重要,爸爸妈妈们要做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满足孩子们,让他们有安全感,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能够帮助他们找到释放情绪的方法,并且在家里面建立一定的规则的意识,这四点如果做到了,孩子的6岁以前非常的完整了,6岁以后的生活也会顺利很多。
误区五
“孩子只要去国外读书就好了!”
说完刚刚家庭教育,我们再谈谈学校教育的选择的问题,这里我们也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关于去国外读书这件事。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长为优秀的人,会帮助孩子在关键的节点做出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孩子所在的教育环境,这决定孩子未来的方向。早在父母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就进入“穷思竭虑”阶段,再从小学到中学,从高中到大学,这每一个教育环境的更迭,中国父母都几乎在穷极所有为孩子谋求最好的选择。
我回国17年来,中国教育环境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复杂多样。从2005年到2015年这10年的时间,中国的低龄留学生(本科以前)的数据增长了100倍,大家都开始热衷于把孩子送出国了。
但是需要我们深思的是,只要孩子去国外读书就更适合孩子的成长吗?在中国读不好,去国外读书就能读好吗?一个客观的事实就摆在我们眼前,有的孩子出去读书了3年,去国外当地的餐厅吃饭还是不会点菜。有的父母希望孩子高中去国外读书,但是因为从小到大孩子都在中国教育环境中学习,并且没有与国外教育匹配的能力培养,甚至也没有提前三年做语言和学业方面的准备,可能就根本跟不上外国教育的节奏,我看到,很多优秀的中国孩子出去读书,也是非常辛苦和艰难的。
国外的学习,对孩子的阅读量的要求特别高,对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求也很高,我们总说,在外国读书比在中国好读,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而且,要知道一点,孩子在中国读书读不好,在外国也是读不好的,外国读书要求一个综合能力,千万不要匆忙的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一定要在各方面的能力做好权衡,不然就很可能就会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这五大教育误区,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成长的路上,试错成本太高,父母应该谨慎对待,看似一小步,却可能影响着孩子的整个未来。
对于教育误区,我们要防微杜渐
孩子的人生经不起“试错”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