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下一句是什么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出处:西周姬昌《周易》。
原文节选: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人不可能没有过错,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如果有了错误却不改,这才是所谓的大错误。
扩展资料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句古语的字面意思简单易懂:见到好的要学习改进,有了错误要及时改正。“善”是美好的意思,“迁”是转变的意思。
但是,这句话的出处并不简单,它出自中国哲学智慧的源头《周易》。《易》中有一卦为益卦,益卦,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这是相对吉利的一卦,而习近平多次引用过的一句古语“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也是出自益卦。
《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下一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原文是: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有修养的人看到善行就效仿,有了过错就改正,如果有了错误却不改,这才是所谓的大错误。
人为什么害怕犯错
1、没有人愿意犯错,因为犯错的成本很高。对于犯错基于每个人的信念不同,选择也就不同,一些人宁可选择保守一定,也要减少犯错的几率,当然也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有的富有挑战精神的人,虽然也怕犯错,但是懂得在犯过的错误中总结经验,不断的调整自己以减少犯错的频率。
2、害怕犯错,害怕出风头就是这种僵化思维模式形成的观念。具有僵化思维模式的人,确信自己的性格品质无法改变,会人为地制造出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紧张状态。
3、一开始做选择的时候有一定的盲目性,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缺乏一定的评估和认知,即使意识到了是可能自己无法承担的,还是冒着试一试的风险,以及赌徒心理。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