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志大兵的相声怎么样?

 我来答
回忆66772b039b62
2017-12-11 · TA获得超过34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9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72.7万
展开全部

要讲奇志大兵的崛起之路,那离不开他们发迹的这座城市—长沙,全国顶级的娱乐之都,“哈利油我开了一家洗脚城”的真实写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膨胀但网络还未出现的年代,长沙这个城市孕育出了“歌厅”这种甚为独特的地方舶来文化。现在要看,发迹于十九世纪末民间市井,至今还带着大量旧时代礼数残留的相声,大概跟“歌厅”这两字怎样也搭不到一块儿。但在两人合作的时期,九十年代中期,相声的“传统”早断绝了,经过春晚带动的晚会相声小复苏,以及梁左等人的推动,已经给塑造成了“晚会上的十五分钟双人或多人幽默性言语表演”的模式。而长沙式歌厅,私人承办、高频排演、按门票运营的模式,需要的正是这种“晚会上的十五分钟双人或多人幽默性言语表演”。纸醉金迷的灯光音响下,演员还按过去不紧不慢地来一段报菜名或地理图,慢悠悠地三翻四抖,观众又怎么可能买账?所以要说他俩说的是不是相声,那只能说他俩首先只是个地方民间表演者,节目由观众说了算,那时的观众说那是什么,那也就只能是什么了。但依然得说,他们两人至少是在按创作相声的方式创作自己的作品,最起码,两人的分工是相当明确的,叙述型作品,如《小偷》《舞台趣事》《我是110》《离婚以后》,一贯是大兵逗奇志捧;对话型作品,如上过央视的《喜丧》《挑战主持人》《楼上楼下》等,两人用的是牛群冯巩式的子母哏。两人也改编过传统作品,比如马季的《训徒》。只是两人一直在有意地模糊传统相声里的捧与逗分工,甚至一直故意使用着相反的捧左逗右的站位,这显然也是从地方观众接受力的角度出发的。

名quokxa771335
2017-12-11 · TA获得超过45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10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92.3万
展开全部

讨论奇志大兵,就不能绕过杨五六和周卫星组合。长沙的方言相声鼻祖应该是杨五六。杨五六不但开发了这个表演模式,而且表演艺术上比大兵有一个优势—我不是讨论好坏,而是说外界的评价—杨五六的表演不用“加花”也能达到大兵做到的笑果。“加花”这个词我不知道是不是专业术语,我是听大兵在采访中说到的。大兵当时在采访中解释为什么和奇志分手,说,杨奇志老师喜欢在相声里加花,而自己不喜欢,这成了二人的重要分歧。这个说法估计让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在表演的时候,“加花”的表演都是由大兵完成的。所谓“加花”是指一些小丑般的、扭曲作怪甚至装疯卖傻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些内容,可能会让一些人认为是“太俗”的。杨五六就是那个可以在不做小丑的情况下让观众笑声掀翻屋顶的人,甚至有宗师风范,可惜疾病缠身,逝世过早(两周前正是杨五六先生的十周年忌日)。奇志和大兵本来是很互补的,典型的一加一大于二。分手以后,大兵找了另一个大兵,奇志找了另一个奇志,当然会连原来的一半都不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mchmluj6e109
2017-12-11 · TA获得超过33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94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80.2万
展开全部

最初,他俩多是走的改编的路子,有很多段子是将“洛桑学艺”和“聪明的剧务”里面的段子方言化之后推出来的。得益于方言特别的喜剧效果,加之可能长沙这个南方城市关注北派相声的人不多,所以也是一炮而红。后来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点,紧抓方言的喜剧效果进行创作,的确出了很多好段子,而且创作力惊人。诸如“开会”和“洗脚城”之类的,堪称经典,至今令人回味。他俩走红的基础是当年长沙歌厅这片神奇的土壤,后来分手一是市场环境变了,二估计也是两人搭档的创作源泉枯竭吧。大兵后来投靠李金斗门下,极力向主流靠拢,至于和赵卫国的搭档,不说也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