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与“师父”的基本含义相同,但二词在出现时间、发展历史、适用的对象、感情色彩等方面有区别:
1、出现时间不同。
“师傅”一词比师父出现更早,“师傅”最早出自《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而“师父”一词自唐代起流传,基本含义也是老师。
2、发展历史不同。
“师傅”一词自出现后其本意即为老师,后演变为专指帝王之师,即太师和太傅的统称,具有一定排他性,宋之后平民才可以使用。而“师父”并无排他使用,唐朝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3、适用对象不同。
“师傅”而言,“师父”的所指更加宽泛一些,包含了“师傅”的一切意义。现今“师父”只用于武术、戏剧等传统技艺领域。“师傅”对士农商各行各业人的尊称。
4、表达感情色彩不同。
“师傅”作为尊称,多为尊敬,而“师父”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强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除尊敬还有敬重之意。
扩展资料:
师傅:
1、老师的通称。
2、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或为辅佐国君之官,或为教导太子之官,或为虚衔。统称为师傅、师保、保傅。
3、对僧道的尊称。
4、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
5、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6.、民间对某行当的权威或有技术的人的尊称--师傅。
7、多用于对人的尊称,而不管其年龄、性别(通常多用于男性)、职业。
参考资料来源:
师傅和师父这两个词语读音是相似的,那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其实是不一样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以下几点。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谷梁传》昭公十九年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三字经》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一意思。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还有另外一条材料可以佐证。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在吕不韦的操纵下,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终于回到了秦国。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师傅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是老师。现在的师傅除了指老师之外,还可以指工、商、戏剧、书画、医术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是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
师父这个词出现的比较晚些,大概是在唐代。它包含有“师傅”的意思,但是它多了感情色彩。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显然更加深挚。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父师”一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 “父生之,师教之”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有生养之恩,老师有教育之谊。 “师 父”的称呼,在保留了原有的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古人对老师犹如对父亲样的感情。 “且道士之称受业师,则日师父;于师前自称,则曰弟子,此理之正也。 ”
师傅和师父还是有区别的,在用法上大家应该注意。一般学习武术的就叫做师父。像司机或者工人之类的就叫师傅。
1、称呼不同
师父是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的尊称、近称。而师傅是老师的通称,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
2、对象不同
老师这个名称最常见于学校与传统武术界,也常见传统艺术界。而师傅常常是对僧道的尊称,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 也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3、关系的严格程度不同
师父和徒弟之间有系统严格的师承关系,但也总有意外发生的时候。二师傅大多数民间对某行当的权威或有技术的人的尊称。
扩展资料
“师傅”的由来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称作师傅。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
到清代中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师傅”一词也慢慢用来称呼工、商、戏剧书画、医术、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而到了近现代工厂制度被引进之后,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成了一种惯例。
“师父”的由来
“师父”一词据史书记载,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元史·刑法志》《鹿洲初集》卷等都曾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傅
1、含义的不同:师傅:区别于师父,是一个名词,对有专门有手艺的工匠的尊称,也是现代人对陌生男性劳动者的敬称。师父:基本只用于武术、戏剧等传统技艺领域,也有对出家法师(僧人、尼姑、道士的尊称)。
2、出现时间的不同:师傅: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指老师的。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的老师。“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3、用法的不同:师傅:“师傅”一词则延伸为对士农商各行各业人的尊称,比如“司机师傅”、“渔农师傅”等。师父:在古代,师父往往自己收养徒弟,弟子住到师父家里,由师父贴钱教养,把徒弟当成家人。即便没有如此亲近,在传统观念中,父和师也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旧时也使用“父师”一词。注意,对女老师亦称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