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怎么写?谢谢。。。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你直接写法律基础方面的社会实践吧,这样的话好些 而且实践性很强的。我可以给你找一篇我写的,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如果你需要其他的,你再联系 可以的话就采纳吧
浅析《教育规划纲要》
——提升劳动力素质,培养新型劳动力
暑假期间我们期盼已久的教育规划纲要终于正式出台了,在疲惫的工作之余也不得不研读之,并就自己在实践中的感触书写一二。
四十天的暑期结束,我的打工生涯也告一段落,疲惫之中仍兴奋不已,这毕竟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此中学到了许多在学习中得不到的东西。且不说工资多少,收获却是难得。我想唯有在实践中我们才会对《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当前众多企业经营者所期望的劳动力素质与水平有更为鲜明的了解,在底层的社会劳动中如何完善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以及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有更为清楚地规划。在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看到自己十几年受教育的缺陷以及教育体系的不足。
可以说就个人认知而言我想存在以下认识吧。团体合作中对每一个劳动者不管体力还是脑力劳动,交流难能可贵。纵使你才华横溢,若不懂交流之重要只在自己的圈子中埋头苦干也是徒劳,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在头脑风暴中我们可以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当然立足于繁重枯燥的社会劳动我们也要有良好的心态,若只是好高骛远也难以真正立足于其中。同时在这繁重的劳作之中我们也要有大局观,一个人如果只是拘泥于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义务范围也很难在工作中取得突破,唯有举一反三,顾全大局方可在其中在所作为大展身手。
当然在现在社会纷繁的社会竞争中对劳动力的要求还远不止此,仔细分析当代企业,强大的科技创造力与创新力也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支柱,而劳动力正是企业保持先进性的源泉,我国劳动力市场恰恰存在这方面的不足。走出一家一言,立足全局分析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便知当今中国劳动力结构存在元结构的形式即无限供给的低素质劳动力和相对稀缺的高素质劳动力,同时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如下发展概况:
(一)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矛盾突出
1.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数为752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6476万人,占35.2%,乡村就业人数为48727万人,占64.8%。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900万个;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8%左右。因此,城镇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就业总量矛盾突出,中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2009年末,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高中教育水平的占13.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45.8%;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6.2%。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事实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成为制约扩大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就业结构和状况
2009年末,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是35269万人、16920万人和23011万人,所占比例分别是46.9%,22.5%和30.6%。就业结构与GDP的比例严重不相适应,第一产业只占GDP总量的15.2%,但就业人数却占了46.9%。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就业的行业分布及其变化,传统产业如农业、采掘业、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幅度提高。
3.就业的所有制分布及其变化,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而非公有制部门的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
4..人数庞大非正规就业.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非正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目前我国还没有按照这一分类进行的官方统计,但初步估计,中国城镇的非正规就业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根据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6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我国城镇的各类非正规就业人数大约是7000-8000万人。这些就业者就业不稳定,基本没有社会保险,缺乏劳动保护,工资收入低下,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等。规模庞大的非正规就业,一方面为缓减就业压力和贫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者权益得不以有效保障,并出现大量“有工作的穷人”
5.流动就业规模巨大
6.中国目前流动就业人数大约在1.2亿以上,流动就业的大多数是所谓农民工。其中跨省流动就业人数约6000万人,约占全部流动就业人数的一半;绝大多数流动就业人员进入城镇就业,(约1亿),占城镇全部从业人员的近40%。目前农民工占加工制造业职工总数的近60%、建筑业的80%、服务业的近50%。这种流动就业是在中国特殊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其最大特点和问题是:一是农民工长期处于“候鸟式”流动就业状态,二是由于城乡和地区分治,进城农民工不能难以实现与城市人平等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护。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工资
1.劳动力市场分层和工资分化明显,从各地公布的劳动力市场价位看,普通技术工种(初中级技工)的工资一般是非技术工种工资的1.5-2倍如沿海地区技术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1500至3000元之间而非技术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600-1000元之间。高级技工的工资更高。
2.行业之间工资差距进一步拉大,垄断行业的工资大大高出非垄断行业,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1978年垄断行业(以金融保险业和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业为例)与非垄断行业(以农林牧渔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例)职工平均工资的倍数关系是1.43倍,1994年上升到2.02倍,而到2000年上升到2.13倍。2002年,金融、保险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是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上述差距还仅仅是公布的工资差距,事实上垄断行业的企业往往以各种福利的形成对职工实行变相分配,实际收入大大高于公布的工资水平。
3.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增长缓慢
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更由于劳资力量对比失衡,工人缺乏制衡资本的组织力量与手段,普通劳动者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普通工人的工资普遍低且长期得不到增长。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的名义工资20年来基本上没有增长,这意味着实际工资大大下降了。类似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研究表明,中国目前职工工资占DGP的比例仅为15%至2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种情况是导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社会分配不公,经济发展不能惠及广大百姓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所存在的严重问题正是制约我国当前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成为一件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问题解决的途径归根到底就是一个教育的问题,当然若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探讨如何培养能力较高,素质较好的劳动力,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投入时间与金钱的百年大计,从国家到个人,从企业单位到事业单位,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却是一个从国家教育中培养的计划。
面对越来越多对当前教育体制的质疑声和越来越多的不信任,教育部在经过漫长的社会征集,理论探讨后终于出台了新时期教育规划纲要即《国家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背景也可以用一下的话来评价,首先,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十五”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充分表现在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阶段、高等教育跨入了大众化阶段、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我国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教育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遇到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这个规划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局。当前,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适应国家新的建设目标,就迫切要求加快教育发展,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同时,要强调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和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能够上学、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第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当然《教育规划纲要》制定也是为提升我国教育水平以世界教育相接轨。当前中国教育可以说在歧途中间行渐远。虽然我们能迷信于大学排名,但对以师生国际化程度,研究实力,研究引用次数,交流状况,学术同行评议作为排名评价标准的国际排名,也不难看出其中的问题。在2010的亚洲大学排行中,中国内陆老牌名校北大12,清华14,复旦24。虽然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与声誉越来越大,但比较香港日本泱泱大国就显不足了。
但归根到底教育规划是为提升劳动力素质以满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在暑期实践中,身处社会工作阶层的底层我可以深刻看清当前中国劳动力状况,正如前文所讲在数量庞大的劳动力中素质水平低。以餐饮业为例,大多数职工学历小学初中生,且未接受过技术院校培训。同时系统接受厨师培训更是少之又少,而工资平均水平则在1200元左右,这对在青岛这样高消费地区而言只停留在温饱线上,更不用谈更高水平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也极其低下。同时一部分群体便成为不规则就业群体,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时期的教育规划便应允而生,成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关键。《教育规划纲要》从宏观上勾了未来十年的教育蓝图,给从微观上解决了当前存在的一些教育问题。首先规划纲要规定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性增劳动力平均收教育年限从12.4年到13.5年;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到11.2年。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20%,即为两亿中国人拥有大学文凭。
从微观上讲我国教育的发展任务也较为全面。
(一)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保障孩童接受早期平等的教育,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监管,培养教师队伍。
(二)义务教育。这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到2020年,全面提示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真正建立健全现代化教育体系。
(三)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成为增强全民素质的关键。
(四)职业教育。这也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以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关键,以实现多元化人才目标。对推动经济建设,促进就业,该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优化劳动力结构的关键。对改善我国当前教育现状具有深远影响。
(五)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综合人才的关键,因此这也是国家下大手笔改善的症结。这也是应对钱钟书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的关键。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力。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当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还有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这对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就有重要作用,让更多的劳动者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优化劳动力结构。
在众多举措中,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体制是一切形式的保障,唯有体制的变更才是结构性调整的保证。
(一)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转便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树立系统培养人才的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等等培养模式。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二)考试招生制度。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克服一考定终生的弊端。完善中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三)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动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以完善现代大学入学制度。
同时进行办学体制的改革,进行政府办学为主体,鼓励社会办学的积极参与。支持民办教育,也要扩大教育的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
在任务与改革并重之时,当然少不了必要的保证措施。教育改革的具体推行者当然是教师队伍建设了,因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增强师德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成为重中之重。同时教育经费便成为这场硬仗的物资基础,因而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便尤为重要了。办现代化教育,与时代接轨。建立健全责任制度,以保证依法治教。为使该纲要积极贯彻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加强组织领导。以缜密部署加强组织,实现规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进步、民族繁荣的基石。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对劳动力的素质,数量,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可以说此次《教育规划纲要》出台,填补了当前教育之缺陷,对调整当前劳动力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全面规范。对于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大学生而言,在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弥补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同时反补教育,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转变思想,加强学习,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浅析《教育规划纲要》
——提升劳动力素质,培养新型劳动力
暑假期间我们期盼已久的教育规划纲要终于正式出台了,在疲惫的工作之余也不得不研读之,并就自己在实践中的感触书写一二。
四十天的暑期结束,我的打工生涯也告一段落,疲惫之中仍兴奋不已,这毕竟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此中学到了许多在学习中得不到的东西。且不说工资多少,收获却是难得。我想唯有在实践中我们才会对《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当前众多企业经营者所期望的劳动力素质与水平有更为鲜明的了解,在底层的社会劳动中如何完善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以及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有更为清楚地规划。在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看到自己十几年受教育的缺陷以及教育体系的不足。
可以说就个人认知而言我想存在以下认识吧。团体合作中对每一个劳动者不管体力还是脑力劳动,交流难能可贵。纵使你才华横溢,若不懂交流之重要只在自己的圈子中埋头苦干也是徒劳,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在头脑风暴中我们可以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当然立足于繁重枯燥的社会劳动我们也要有良好的心态,若只是好高骛远也难以真正立足于其中。同时在这繁重的劳作之中我们也要有大局观,一个人如果只是拘泥于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义务范围也很难在工作中取得突破,唯有举一反三,顾全大局方可在其中在所作为大展身手。
当然在现在社会纷繁的社会竞争中对劳动力的要求还远不止此,仔细分析当代企业,强大的科技创造力与创新力也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支柱,而劳动力正是企业保持先进性的源泉,我国劳动力市场恰恰存在这方面的不足。走出一家一言,立足全局分析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便知当今中国劳动力结构存在元结构的形式即无限供给的低素质劳动力和相对稀缺的高素质劳动力,同时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如下发展概况:
(一)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矛盾突出
1.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数为752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6476万人,占35.2%,乡村就业人数为48727万人,占64.8%。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900万个;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8%左右。因此,城镇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就业总量矛盾突出,中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2009年末,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高中教育水平的占13.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45.8%;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6.2%。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事实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成为制约扩大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就业结构和状况
2009年末,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是35269万人、16920万人和23011万人,所占比例分别是46.9%,22.5%和30.6%。就业结构与GDP的比例严重不相适应,第一产业只占GDP总量的15.2%,但就业人数却占了46.9%。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就业的行业分布及其变化,传统产业如农业、采掘业、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幅度提高。
3.就业的所有制分布及其变化,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而非公有制部门的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
4..人数庞大非正规就业.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非正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目前我国还没有按照这一分类进行的官方统计,但初步估计,中国城镇的非正规就业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根据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6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我国城镇的各类非正规就业人数大约是7000-8000万人。这些就业者就业不稳定,基本没有社会保险,缺乏劳动保护,工资收入低下,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等。规模庞大的非正规就业,一方面为缓减就业压力和贫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者权益得不以有效保障,并出现大量“有工作的穷人”
5.流动就业规模巨大
6.中国目前流动就业人数大约在1.2亿以上,流动就业的大多数是所谓农民工。其中跨省流动就业人数约6000万人,约占全部流动就业人数的一半;绝大多数流动就业人员进入城镇就业,(约1亿),占城镇全部从业人员的近40%。目前农民工占加工制造业职工总数的近60%、建筑业的80%、服务业的近50%。这种流动就业是在中国特殊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其最大特点和问题是:一是农民工长期处于“候鸟式”流动就业状态,二是由于城乡和地区分治,进城农民工不能难以实现与城市人平等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护。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工资
1.劳动力市场分层和工资分化明显,从各地公布的劳动力市场价位看,普通技术工种(初中级技工)的工资一般是非技术工种工资的1.5-2倍如沿海地区技术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1500至3000元之间而非技术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600-1000元之间。高级技工的工资更高。
2.行业之间工资差距进一步拉大,垄断行业的工资大大高出非垄断行业,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1978年垄断行业(以金融保险业和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业为例)与非垄断行业(以农林牧渔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例)职工平均工资的倍数关系是1.43倍,1994年上升到2.02倍,而到2000年上升到2.13倍。2002年,金融、保险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是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上述差距还仅仅是公布的工资差距,事实上垄断行业的企业往往以各种福利的形成对职工实行变相分配,实际收入大大高于公布的工资水平。
3.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增长缓慢
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更由于劳资力量对比失衡,工人缺乏制衡资本的组织力量与手段,普通劳动者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普通工人的工资普遍低且长期得不到增长。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的名义工资20年来基本上没有增长,这意味着实际工资大大下降了。类似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研究表明,中国目前职工工资占DGP的比例仅为15%至2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种情况是导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社会分配不公,经济发展不能惠及广大百姓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所存在的严重问题正是制约我国当前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成为一件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问题解决的途径归根到底就是一个教育的问题,当然若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探讨如何培养能力较高,素质较好的劳动力,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投入时间与金钱的百年大计,从国家到个人,从企业单位到事业单位,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却是一个从国家教育中培养的计划。
面对越来越多对当前教育体制的质疑声和越来越多的不信任,教育部在经过漫长的社会征集,理论探讨后终于出台了新时期教育规划纲要即《国家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背景也可以用一下的话来评价,首先,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十五”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充分表现在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阶段、高等教育跨入了大众化阶段、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我国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教育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遇到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这个规划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局。当前,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适应国家新的建设目标,就迫切要求加快教育发展,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同时,要强调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和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能够上学、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第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当然《教育规划纲要》制定也是为提升我国教育水平以世界教育相接轨。当前中国教育可以说在歧途中间行渐远。虽然我们能迷信于大学排名,但对以师生国际化程度,研究实力,研究引用次数,交流状况,学术同行评议作为排名评价标准的国际排名,也不难看出其中的问题。在2010的亚洲大学排行中,中国内陆老牌名校北大12,清华14,复旦24。虽然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与声誉越来越大,但比较香港日本泱泱大国就显不足了。
但归根到底教育规划是为提升劳动力素质以满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在暑期实践中,身处社会工作阶层的底层我可以深刻看清当前中国劳动力状况,正如前文所讲在数量庞大的劳动力中素质水平低。以餐饮业为例,大多数职工学历小学初中生,且未接受过技术院校培训。同时系统接受厨师培训更是少之又少,而工资平均水平则在1200元左右,这对在青岛这样高消费地区而言只停留在温饱线上,更不用谈更高水平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也极其低下。同时一部分群体便成为不规则就业群体,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时期的教育规划便应允而生,成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关键。《教育规划纲要》从宏观上勾了未来十年的教育蓝图,给从微观上解决了当前存在的一些教育问题。首先规划纲要规定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性增劳动力平均收教育年限从12.4年到13.5年;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到11.2年。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20%,即为两亿中国人拥有大学文凭。
从微观上讲我国教育的发展任务也较为全面。
(一)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保障孩童接受早期平等的教育,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监管,培养教师队伍。
(二)义务教育。这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到2020年,全面提示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真正建立健全现代化教育体系。
(三)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成为增强全民素质的关键。
(四)职业教育。这也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以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关键,以实现多元化人才目标。对推动经济建设,促进就业,该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优化劳动力结构的关键。对改善我国当前教育现状具有深远影响。
(五)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综合人才的关键,因此这也是国家下大手笔改善的症结。这也是应对钱钟书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的关键。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力。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当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还有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这对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就有重要作用,让更多的劳动者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优化劳动力结构。
在众多举措中,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体制是一切形式的保障,唯有体制的变更才是结构性调整的保证。
(一)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转便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树立系统培养人才的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等等培养模式。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二)考试招生制度。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克服一考定终生的弊端。完善中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三)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动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以完善现代大学入学制度。
同时进行办学体制的改革,进行政府办学为主体,鼓励社会办学的积极参与。支持民办教育,也要扩大教育的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
在任务与改革并重之时,当然少不了必要的保证措施。教育改革的具体推行者当然是教师队伍建设了,因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增强师德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成为重中之重。同时教育经费便成为这场硬仗的物资基础,因而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便尤为重要了。办现代化教育,与时代接轨。建立健全责任制度,以保证依法治教。为使该纲要积极贯彻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加强组织领导。以缜密部署加强组织,实现规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进步、民族繁荣的基石。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对劳动力的素质,数量,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可以说此次《教育规划纲要》出台,填补了当前教育之缺陷,对调整当前劳动力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全面规范。对于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大学生而言,在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弥补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同时反补教育,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转变思想,加强学习,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追问
首先先谢谢你!这样写就行了么?这个调查写完要到相关调查部门盖章的!
追答
相关部门一般是不会审查你的内容的 呵呵 我都大四了 知道你们的问题 放心吧 当然你可以相应的结合一下你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最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