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是怎样生产发展的?
第一批机械纺织工场用水轮驱动,厂房简陋,设备粗糙。其中有些厂房过去是仓库和堆栈。建厂初期投资额都比较低,但情况迅速改变。惹人喜爱的水纱畅销,给厂主带来了巨大利润。水纱由英国运至海外销售,所得利润大部分投资于扩充企业和新建厂房。棉纺工业的建立因此并不那么依赖于资本市场,主要通过企业利润自行提供资金。
出口的繁荣昌盛以及随着每次技术改进提高生产力,使棉纺业的规模飞速扩大。每个厂都有好几百人在工作。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兰开夏郡的纺织业中心出现了6至8层高的厂房,以及红砖砌的辅助用房。这些都是一个新时代开始兴旺发达的最初见证。
英国的兴趣在于输出棉纱和棉织品,而不是输出纺机,以免带来新的竞争。虽然禁止输出纺机,但却无济于事,英国无法保持垄断。尽管以处罚相威胁,但工业间谍事件、走私机器零件以及外国的有关人员设法把英国的专业人才弄出国,仍有增无减。因此从19世纪30年代起,美国、法国以及瑞士等国的竞争开始在市场上出现,并迫使英国在价格上做出让步。1842年纺织机械的出口禁令终于被废除。
成本被迫降低,需要企业不断改进技术。联系到这一点,必须提到18世纪30年代初引进的理查德•罗伯茨的自动走锭精纺机。在一台纺机上可自动卷线,装上400至600锭子,以后甚至增加到1000锭子。这是纺织技术上的一项最有意义的发明。但由于劳动力过剩和厂主利润的下降,妨碍了在纺纱业中普遍使用这一昂贵的革新措施。纺纱业仍愿用它们古老的设备从事生产。
到1851年,英国以其1800万锭子占了世界棉纺织业产量的一半,顽强地保持其领先地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有世界贸易渠道都告中断,新的棉纺织业在一些欧洲大国建立起来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