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中世纪,使用“香料”为何成为了贵族和富人的象征?
要准确地理解一个时代,了解该时代的梦想与了解其现实同样重要,因为对一个文明的历史而言,每种观念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世纪晚期,欧洲人的思想陷于现实和梦幻、禁欲与放纵之间的张力之中。作为一种经长途贸易而来的舶来品,香料在西欧社会生活中承载的精神意义尤其丰富。西欧人的香料观念很好地体现了他们对宗教、社会、人性乃至世界的看法。香料常常因被归入经济或烹饪领域而湮没于经济史的沼泽里,这使香料的奇幻魅力大打折扣,亦与历史事实不符。因此,从人性的角度即香料观念入手来解释欧洲人长期对香料的迷恋不失为一条充满希望的新途径。
欧洲人的香料观念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它与香料贸易和香料消费互为因果,彼此促进。西欧社会的香料观念包括看似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
一方面,在欧洲文化传统中,香料被神秘化了:在尘世,贵重的香料是西欧贵族拥有的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成为一种炫耀富贵的手段;在精神领域,香料与基督教信仰和伊甸园有密切关系,因而是神圣而高贵的;香料来自神秘的东方,其生长之地总是毒蛇、怪兽丛生,贵重的香料是不易得到的,不过,东方也因地近伊甸园而富饶繁盛。
但另一方面,香料自古以来就带有很强的情欲色彩,还是饕餮之徒梦想的“乐土”中常见的美食;随着香料消费向更广的社会阶层扩散,中产阶级成为消费大户,香料引起了教俗两界人士的大力批判,成为欲望、贪婪、浮华、傲慢、愚蠢的象征。
需求与价格成反比是一个基本经济规律:东西越贵,越能展示消费者的富有和地位。对非必需的奢侈品的占有能比对生活必需品的占有带来更强烈的精神愉悦感。一个人有能力轻松消费其他社会成员朝思暮想的宝物,即使以今人的生活和价值标准来看,这种展示特权的方式也并不陌生。
追求时尚而昂贵的物品是永恒不变的社会现象,只不过除了金银、珠宝等永恒的奢侈品之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认同的奢侈品是不同的。
在17世纪以前,欧洲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对胡椒和香辛佐料,如肉桂、丁香、肉豆蔻和生姜嗜之若狂。整个社会都追求香料,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的身份和地位。远程贸易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使香料成为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奢侈品,它具有贵重、稀缺、珍奇、非必需性、神秘性等特征,是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也是贵族自我弦耀的手段,已升华为一种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古老的英语谚语“他没有胡椒”意为此人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拥有香料代表着一个人的高贵地位。
三、享用香料是贵族和富人的专利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的传记记载,每月第一天,教皇在圣彼得大教堂外向寻求施舍的穷人分发谷物、酒、蔬菜、奶酪等,贵族则分得香料和其他奢侈品。这种有意区别对待的做法是与中世纪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相一致的——香料恰如贵族一样,是属于上层社会的东西。
享用香料是贵族和富人的专利,而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神职人员和贵族只占人口的1%,城镇居民占5%,其余的都是贫困的农民。对香料的痴迷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直到16世纪,英国商人托马斯孟仍认为,消费香料要花费金钱,“然而,适量使用这些物品(香料)同王国的财富和尊严是很相称的”。
香料是中世纪的奢侈品。人类学家简施耐德指出,要充分理解一种奢侈品的意义,就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它的特有属性,二是它在文化中被“传统化”了的特定用途,这两者与其地位有密切关系。
四、在中世纪人的观念中,昂贵的香料是富贵人的社会法则香料的“显贵”符号功能充分体现在它在中世纪西欧社会生活中的用途上,包括饮食、医药、宗教生活等方面。上层社会的宴会是体现香料的贵族性质的最典型的场合。宴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开的社会行为,带有仪式性和社会意义,宴会上的珍贵佳肴和各种礼仪具有“别贵贱,序尊卑”的社会作用。
而在医药领域,能够使用香料进行保健和医疗的也多为贵族或富人,贫民只能使用本地的药草。国王或皇帝的加冕礼是“君权神授”的标志,也是其政治权力的充分体现,这一仪式往往伴随着燃烧香脂、涂圣油等活动;即使在去世后,国王和贵族也要在葬礼上最后展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因而多伴以香料入葬。
在当时的贵族和富裕市民家庭中,通常有一个专门的香料柜,由于香料极其贵重,柜子常常是上锁的。圣伊西多尔写道:“爱奥尼亚海的波涛传送着阿拉伯圣坛和印度河散发的馨香,肉桂、没药、印度叶和桂皮,香脂、熏香、菖蒲和安纳托利亚的番红花,那是君王显贵、富者豪宅香料柜中的储物。”
14世纪初,法王查理四世的遗孀珍妮的橱柜中存有大量香料:至少有6磅胡椒、13.5磅肉桂、5磅“天堂的谷物”、3.5磅丁香、1.25磅番红花、0.5磅长胡椒、少量肉豆蔻皮和23.5磅生姜。14世纪末,法国的海吕厄先生的婚礼筹划书中写道,负责厨房事务的人应与厨师一起监督香料的购买、运送和保存,把香料锁在一个橱柜中。
但是,炫富的终极表现、是夸口、消费或收藏,而是丢弃。11世纪中叶,红衣主教彼得达米安写道:一位褒渎者按其惯例把胡椒撒给鸡吃。此外,如果债主愿意免除债务人的欠款,用香料之火烧掉借据是一种风气,也是一种炫富的手段。15世纪初,伦敦市长为了讨好其债务人英王亨利五世,在用肉桂和丁香点燃的火上烧掉了国王的欠条。
1530年,查理五世到奥格斯堡看望其债主雅各布福格尔,这位银行家在用肉桂点燃的炉火中烧掉了皇帝的借据,而烧掉借据所用的肉桂的价格比那些债务的数额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