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郑浑传》 跪求翻译 !!!

我们明天就要交这个翻译了啊~哪位好心人给个回答撒~~`拜托咯!!!... 我们明天就要交这个翻译了啊~
哪位好心人给个回答撒~~`
拜托咯!!!
展开
TBBOY333
2007-10-03 · TA获得超过14.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41%
帮助的人:1.3亿
展开全部
参考译文: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他的高祖父郑众,郑众的父亲郑兴,都是著名的儒家学者。当时华歆为豫章太守,郑浑于是渡江投奔华歆。太祖(曹操)听说他忠厚德行,封他为掾令,不久又升为下蔡长、邵陵令。当时国家不安定,老百姓都动荡不安,不考虑农业生产和养殖牲畜,生的子女也无法养活,于是都不生养。郑浑在自己的辖地收缴百姓的渔猎工具,督促他们致力农桑生产,又开辟稻田,加重不生养子女的处罚。百姓起初害怕犯罪,后来逐渐生活丰足,于是生养子女,所生育的子女取名多以郑为字。不久郑浑升为丞相掾属,接着升为左冯翊。
太祖(曹操)征讨汉中,任命郑浑为京兆尹。郑浑看到百姓新从各地迁来,于是制定移居的法律,让人多的和人少的家庭为伍,温和诚实的人家与孤寡老人为邻。让百姓勤于耕种,明晓禁令,同时处罚奸人,因此百姓安心农业,盗贼也不再出现。等到征讨大军进入汉中,他辖地输送的军粮是最多的。他又派遣百姓到汉中耕种,没有一个逃亡的。太祖更加嘉奖他,又升为丞相掾。魏文帝即位后,他提升侍御史,加驸马都尉,不久调任阳平、沛郡两地太守,辖地处于低洼,潮湿,常有水灾,百姓生活困顿。郑浑在萧县开塘筑坝,围建稻田,郡人都认为不便利。郑浑说:“这里地势低湿,积水不流,适宜灌溉,最终能长久收到鱼稻之利,这是使百姓富足的最根本方法。”于是亲自率领官吏和百姓,兴田开塘建筑坝,一个冬天就好了。结果连年大丰收,田亩粮食产量年年递增,赋税收入比常年翻倍,百姓得到了他带来的好处,刻碑颂扬他,号曰郑陂。不久他调任山阳、魏郡太守,其管理和做法与前面一样。又因为辖地百姓,以缺乏树木为苦,于是督促他们种植榆树作外围,内围种植各种果树,榆树长成了行列,果树也获得丰收。进入魏郡地界,村落整齐划一,百姓财用丰足,生活富饶,魏明帝听说了他的事迹,下诏表彰他并通告全国。
郑浑清廉朴素为官,妻子儿女却遭饥寒。他去世后,明帝任命他的儿子郑崇为郎中。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86699.html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