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曲县那曲地热田()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那曲地热田位于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镇南2公里处,距拉萨市328公里。那曲是青藏公路上的重镇,交通方便。地热田海拔4600米。
那曲地热田地处燕山期东西向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期北东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已发现存在东、西两处地热显示区,彼此相距4.5公里。西部地热显示区面积仅0.1平方公里,东部地热显示区面积较大,是那曲地热田的主体,也是地热地质勘查的主要对象。地热田地层有中侏罗统砂岩、泥岩,上白垩统火山凝灰岩,第三系上新统砂砾岩和广泛分布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地热田热储盖层为中侏罗统泥岩,热储层为中侏罗统粉砂岩、细砂岩。在钻探所达到的708米深度范围内,已发现有5个热储层,厚度数十米不等,泥质粉砂岩和泥岩在热储层之间形成隔水层。地热田处于断裂破碎带中,平面形态明显受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控制,总面积10.1平方公里,其中可供发电的中温区(温度110℃以上)面积0.6平方公里,外围9.5平方公里范围内属低温区,温度为25—110℃。
地热田热流体最高温度115.3℃,井口最大压力5.5公斤/平方厘米,最大流量240.9吨/小时,一般为50—100吨/小时,干度5.3%—5.9%,地热田总的发电潜力为5780千瓦(双工质机组)或2700千瓦(青岛汽轮机组),中温区积存热量为80.6×1012千卡,可采热量为6.4×1012千卡。
那曲地热田已经开发,最先用于沐浴,后又用于温室种植蔬菜和住屋取暖,目前正在建设地热发电站。
那曲地热田由于距那曲镇很近,故该地热显示早就被人们所发现,并利用地表出露的温泉水沐浴,以后还盖起了简易的温泉浴室。地热地质调查是1975年才开始进行的。
最先到此地进行考察的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地热组,1975年9月他们考察了那曲的地热显示,测量了水温,取样分析了水化学类型,做了一般性的地热调查。
1984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科委组织下,西藏地矿局地热地质大队在主要热显示区填制了水文地质草图,开展了静电α卡测量,提交了《那曲兵站温泉开发前景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西藏地矿局物探大队冯国良等在地热田布置了14个电测深点,初步圈定了低电阻区范围.认为有开发前景,并提出了两个验证低阻异常的钻孔孔位。1984年9月,地热地质大队田世华等在温泉浴室东侧施工了第一个验证孔,钻至60米深时发生井喷,获得温度为93℃的地热流体。
1985—1988年,西藏地热地质大队余章尧等在那曲地热田进行了正规的普查和详查工作,施工18个地质勘探和探采结合钻孔、20个测温孔,总进尺4886.19米,同时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测井和部分钻孔的热储工程测试。1989年6月由余章尧等编写提交了《那曲地热田地质详查报告》。与此同时,西藏地球物理探矿大队在地热田开展了1∶5万重力、磁法和直流电法综合物探普查,圈出了东、西两个低电阻区,而东低阻区对应那曲地热田东部地热显示区,视电阻率极小值15欧姆米等值线范围2.5平方公里,经证实大致与60℃等温线范围相当。1985年,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朱炳球等在地热田做了土壤汞量测量,圈出汞异常区8平方公里,其中高含量区面积2平方公里,与地热田及低阻区范围大致吻合。
1990年8月,为了满足联合国援建那曲双工质机组1000千瓦地热困电厂的需要,分别由西藏地热地质大队和天津地矿局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承担,在地热田的中温区内施工两个大口径生产井,孔深分别为501.67米和299.96米,分别于1990年底和1991年完成,并提交使用。
那曲地热田是一个规模不大的中温地热田,当地政府不断扩大该地热资源的开发应用领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1985年开始,已建成面积为2400平方米的地热温室,种植各种蔬菜,改变了那曲地区不产蔬菜的历史,基本保证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铺设了输水管道,将地热水送往宾馆、医院等单位采暖,采暖面积将由2000平方米扩大到2万平方米;那曲地热电厂正在建设中,发电机组已经到位,1993年9月正式发电,部分满足了那曲镇对电力的迫切需要,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那曲地热田地热流体中含钙较多,地热井结垢严重,影响了生产井的使用效率;由于地热田的开发利用,产生了地表水质的严重污染等环境问题,因此,环境监测和防治工作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