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探地质成果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4.2.4.1 地层
该孔穿过地层为第四系及侏罗系、二叠系山西组和太原组(图4.19)。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叙述如下:
图4.19 预测区YJ#验证井岩相、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图
(1)第四系(Q)(0~312.00m)
厚312.00m。根据取心及测井资料,该段岩性主要为黏土、砂质黏土、细砂。
(2)侏罗系(J)(312.00~1730.0m)
底深1730.0m,厚1418.00m。岩性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沉积于底部的砾岩组成。其中,侏罗系底部的砾岩岩性为紫红色、灰白色,块状,砾石成分主要石英岩、灰岩、燧石结核,粒径0.50~ 5.00cm,分选度较差,磨圆度较差。
(3)山西组(P1s)(1730.0~1769.80m)
底深1769.80m,厚39.80m。岩性主要由泥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
(4)太原组(P1t)(1769.80~1781.50m)
底深1781.50(未透),厚度大于1 1.70m。据测井资料,岩性主要由泥岩组成。
4.2.4.2 煤层
(1)2#煤
2#煤层底板深1738.65m,厚0.45m,不可采。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
(2)3#煤
3#煤层底板深1760.90m,煤层结构为5.35(0.65)1.75,纯煤厚7.10m。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夹矸为0.65的泥岩。
4.2.4.3 煤质
(1)物理性质和宏观煤岩特征
1)物理性质:3#煤层呈黑色,黑色-褐黑色条痕,玻璃光泽,阶梯状、眼球状断口,内、外生裂隙发育,裂隙面充填方解石薄膜和星点、薄片状黄铁矿。3#煤层煤类为1/3焦煤,容重为1.38。
2#煤不可采、不是预测重点煤层。
2)宏观煤岩特征与结构:3#煤层以亮煤、半亮煤为主,夹少量镜煤和丝炭,属半光亮-光亮型煤,细-中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
(2)煤的显微煤岩特征
1)凝胶化组分:3#煤以镜质基质体为主,均质镜质体次之,间夹少量结构镜质体和充填状、条带状微粒体。
2)稳定组分:均以数量不等的小孢子群和薄壁角质体为主,其他稳定组分偶尔见到,其含量在山西组煤层中大于太原组。
3)无机组分:以分散粒状、包腔充填状黏土为主;氧化物类似粒状石英分布于黏土之中;硫化物类含量次于氧化物类,以星点状黄铁矿出现;碳酸盐类含量最小,以片状、脉状方解石充填于裂隙之中。各矿物杂质组合属黏土-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
(3)化学性质
本孔3#煤层为1/3焦煤,化验时分为3层进行化验分析,其煤质特征见表4.7和附表2。预测区3#煤层自然倾向特征、对CO2反应活性特征,可造性和煤尘特征见附表3至附表6。
表4.7 预测区3#煤层煤质特征
注:括号内数字表示样品数。
4.2.4.4 煤层气
通过对所测的1件样品测试结果分析(附表7),3#煤层煤层气成分均以氮气为主,占88.33%;有少量二氧化碳,占1.87%;甲烷含量为0。根据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说明》,该井田煤层气应属二氧化碳—氮气带范围(CH4 < 10%)(表4.8)。
表4.8 预测区3#煤层瓦斯测定
4.2.4.5 油苗
本验证井(YJ1)在1000~1100m侏罗系灰色砂岩、泥质粉砂岩裂隙内有大量油苗显示(图4.20),这对预测区及其外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图4.20 验证井(YJ#)侏罗系油苗显示(1000~1100m)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色谱对比(图4.21)和色参数对比(表4.9)说明,1046m和1071 m油岩特征一致,Pr/Ph(姥鲛烷/植烷)小于1000m裂缝油,而前者Ph/nC18大于后者,表明前者具更强的还原水环境。
图4.21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气相色谱对比
表4.9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色参数对比
注:OEP:奇偶优势;CPI:偶碳优势。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色质对比(图4.22)、烃萜烷热演化参数和环境及母质参数对比(图4.23)说明原油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1000m原油母质略差于下部原油,泥岩最好;1000m原油盐度略低于下部原油,泥岩最高。
图4.22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色质对比
图4.23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萜烷热演化参数、环境及母质参数
综合油气饱和烃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预测区原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1000m处原油为代表,具有高Pr/Ph比值和低γ蜡烷丰度的特征;二类以1046m和1071m处原油为代表,具有与前者相反的特征。由于煤成油Pr/Ph(姥鲛烷/植烷)一般>2.0,属于氧化环境,所以,预测区两类原油明显不同于煤成油(图4.24),应来自湖相泥岩。下部两个原油与1046m处粉砂质泥岩抽提物有一定相似性,但该泥岩样品有机碳含量仅有0.49%,生烃潜量只有0.78mg/g,属于非常差烃源岩,难以生成大规模原油,原油应主要来自有机质丰度高的沉积中心区。
图4.24 典型煤成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石炭-二叠纪残殖煤加温350℃时)
4.2.4.6 地温
对本孔进行了2次简易测温工作(表4.10,表4.11),平均地温梯度为1.9℃/100m。煤系地层地温梯度为1.8℃/100m。该区有开发地热资源的潜力。
表4.10 杨集预测区YJ#验证孔测温记录(第一次)
表4.11 杨集预测勘探区YJ#孔井测温记录表(第二次)
2024-10-1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