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中然 一词多义

 我来答
凌羽欣
推荐于2016-12-01 · TA获得超过36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意义: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居不去,江宁成为第二故乡。幼随其父遍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出任潍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知县,遍访东西14乡,部署水利兴修,创导贷谷与民(为“青苗法”之发端),政绩有声,且对理财必须“资之天地”(即靠发展生产)有独特的见解。皇佑三年(1051)再调任舒州(今安徽怀宁)通判。时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闻其文辞政事有声,交表推荐,均以“家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波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宁。由江宁知府改任翰林学士,应神宗之召,力主变法。熙宁二年(1069)二月,出任参知政事,入主制置三司条例司,准备变法。吕惠卿亦于同时被任为条例司检详文字,成为王安石变法行政副手。是年颁行均输法、青苗法与农田水利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神宗罢制置三司条例,权归中书。颁行保甲法与募役法(先在开封府试行)。此后三年内渐次颁行贡举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与置将法;免役法在开封府试行次年即推行至全国。熙宁七年(1074),因外有文彦博、司马光,内有三后(仁宗后、英宗后与神宗皇后)激烈反对新法,郑侠献《流民图》危言耸听,又加新法要员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是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译文:
  金溪地方有个方仲永,时代从事农业,仲永长到5岁,从来不曾见过书写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向邻居就近借来给了他。当即写了四句诗歌,自己在诗后写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供养父母、家庭和谐作为内容,他的诗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从此,只要别人指着事物让他作诗他马上就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学习观看的地方。同乡人感到很惊奇,渐渐地用宾客之礼来款待他的父亲,还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整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人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当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已经不能相当我以前听说的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乡,再来到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人们说:“仲永的特异之处已经消失了,完全如同常人了。”
  我说:“仲永之所以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既然是先天得到的,就胜过有才能的人。之所以成为普通的人,是因为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他有先天的资质,这么好的一个贤才,没有得到后天教育,变成普通人。我们没有先天的资质,本来就普通。如果我们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根: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感到奇怪;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或:有人;
  16.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
  17.邑人:同乡人;
  18.乞:讨;
  19.利其然:贪图这样;
  20.扳:强要;
  21.环谒:到处拜访;
  22.使:让;
  23.从:跟从;
  24.称:符合;
  25.泯然:消失的样子。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就近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实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事后写上了名字,他的诗把奉养父母、和谐的相处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着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辞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乞讨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贪图这样,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
buyigeyanzi
2013-03-05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万
展开全部
向邻居就近借来给了他。当即写了四句诗歌,自己在诗后写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供养父母、家庭和谐作为内容,他的诗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从此,只要别人指着事物让他作诗他马上就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学习观看的地方。同乡人感到很惊奇,渐渐地用宾客之礼来款待他的父亲,还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整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人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当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已经不能相当我以前听说的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乡,再来到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人们说:“仲永的特异之处已经消失了,完全如同常人了。”
  我说:“仲永之所以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既然是先天得到的,就胜过有才能的人。之所以成为普通的人,是因为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他有先天的资质,这么好的一个贤才,没有得到后天教育,变成普通人。我们没有先天的资质,本来就普通。如果我们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根: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感到奇怪;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或:有人;
  16.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
  17.邑人:同乡人;
  18.乞:讨;
  19.利其然:贪图这样;
  20.扳:强要;
  21.环谒:到处拜访;
  22.使:让;
  23.从:跟从;
  24.称:符合;
  25.泯然:消失的样子。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就近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实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事后写上了名字,他的诗把奉养父母、和谐的相处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着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辞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乞讨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贪图这样,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109|评论(1)求助知友凌羽欣 |四级采纳率40%擅长领域:暂未定制
相关内容2012-02-23伤仲永中的一词多义 其的所有解释 742009-03-07伤仲永一词多义所有的 4852007-03-21伤仲永的一词多义,通假字 822010-04-13伤仲永 一词(字)多义 322010-04-17伤仲永 一词多义 19更多相关问题>>
伤仲永:一字多义伤仲永:虚词伤仲永:意思伤仲永:翻译2009-02-22伤仲永中的一字多义 472011-03-19伤仲永中的一字多义,急急急急!2006-03-14初一第5课《伤仲永》中的词类活用;一字多义;“之”,“其”,“义... 562012-11-02语文文言文《伤仲永》《周处》《石壕吏》《卖炭翁》《小石潭记》《... 22006-03-05《伤仲永》中的“于”和“之”的一字多意 7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回答 共4条2007-10-12 17:02黑帮老大ァ|三级然:什么的样子1|评论2007-10-04 15:34lane8799|五级ff1|评论(1)2007-10-06 00:14菲雨冰橙|一级看不懂,不知道你要问的是什么1|评论2007-10-06 00:17smokingfish520|二级什么意思、、1|评论
等待您来回答0回答6300支持TXT格式的电子书吗? 3回答 40 现在济南到北京动车好买吗? 0回答北京单场 赔率请问下大家最好的是哪个? 0回答 5 音皇手打txt 要到第八章 623033196@qq谢了1回答求sj和神起的王道文18只的,最好是官配,谢谢各位了~0回答初中能力练习测试汇练1回答北京南站附近有没有卖冰淇淋蛋糕的2回答 5 我的世界里面红色的那种矿可不可以挖,怎么挖,要用什么挖换一批没有感兴趣的问题?试试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
分享到:
buyigeyanzi 二级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积分商城签到 补签卡今天你做任务了没?全部任务知道学院 +990签到任务之关注分类新秀集训 +10茁壮成长 +100进入个人中心

精彩知识在知道青春期反叛如何度过?向专家提问!妈妈最关心的8个宝宝营养问题!春节过后跳槽还是卧槽?向Mr.job提问!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2f7af4d8f
2007-10-12 · TA获得超过15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然:什么的样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互以A
2007-10-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看不懂,不知道你要问的是什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b10b449f8
2007-10-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4万
展开全部
什么意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