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八爷为什么会输给四爷
历史上八爷输给四爷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四爷雍正有情有义,善待对手。康熙先前拘禁太子时,没有一个人为太子说话,只有雍正为其上奏陈情,得到康熙的赏识,认为他“惟四阿哥品行过人,深明大义”。
2、四爷雍正铁面无私,不徇私情。与八爷“八贤王”相反,雍正是有名的人见人畏的“冷面王”。如果康熙有什么事情交办,他就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只讲王法,不讲情面,让那些找他说情的当事人颇感头疼。这些作风很得康熙的赏识,渐渐地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办。
3、八爷党势力过大,太过招摇,引起康熙不满。
4、四爷关爱父皇,克制自己。康熙晚年,身体健康逐步恶化。这时皇子们皇位之争也到白热化地步,每每有机会与康熙单独相处,往往争着表现自己诋毁别人,可是雍正却对皇位的竞争采取了克制的态度,不但不热衷,甚至不参与。这反倒让康熙更器重和喜爱他。
扩展资料:
夺嫡失败后八爷的下场:
雍正上位后,将八爷名字“胤禩”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清朝皇位争夺中,八爷输给四爷的原因是:首先,康熙不喜欢自己的儿子们结党营私,八爷和四爷都有自己的党派,但八爷做的太明显了,四爷是背地里结党,所以,康熙会怀疑八爷结党营私,但不会怀疑四爷。二是,哪个做皇帝的喜欢大臣不夸自己,而夸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儿子呢。三是,胤禛善于治国、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帝表现诚孝,赢得康熙帝的信赖。
1、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
2、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3、爱新觉罗·胤禩(1681-1726)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异母弟,生于康熙二十年,卒于雍正四年,享年45岁。康熙自幼喜爱,17岁,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者,康熙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被朝中重臣保举为皇太子。因其人望高,被雍正深为嫉恨,雍正即位后,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打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同年,亡。
我自己根据历史上的一些实例总结的,望采纳。
八爷的才智没有问题,看问题也很准,更有许多支持他的各级官吏,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目的。不过在康熙末年的清朝,虽说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稳定祥和,但是各种弊端已经显露,国库并不丰盈,还有西北叛军的虎视眈眈,必须需要一个能够有坚定意志来整顿吏治的统治者出现。晚年的康熙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力不从心,还是希望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不愿得罪人,他没有进行改革。康熙从众皇子中选择了雍正,这位他认为最可以将改革进行下去的人。
历史证明雍正13年的统治平定了西北叛军,成立了军机处,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库充盈,这些与其改革政策不无关系,也为接下来的60年乾隆盛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说,雍正自身的性格和历史潮流的需要决定了这样一位帝王的出现,而胤祀却没有被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