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作者原图的编图步骤
2020-01-14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选择地理底图,设计全面布局
A.地理底图的选择
地理底图是地质图的重要背景要素,要选择精度符合要求的地理底图来编制作者原图。地理底图中的地理要素的表示程度要突出地质要素发生的环境,但不能干扰地质要素的表示,整个地形地质图的图面要层次分明、清晰易读。为了准确突出表示地质内容,对地层、岩石构造等起到定向、定位作用的水系、山系等地貌应正确反映其特征、类型;对谷、坡形态及地形变换处应准确详尽表示。而对居民点、交通则可做综合取舍,但对于新近修建的地物标志要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绘的手段进行补充。此外,图中的植被可不表示。
B.设计全面布局
根据地质作者原图的内容和要求,设计其布局,准确、合理地放置平面地质图、综合地层表、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图例、图切剖面图、角图、接图表等。
(2)拟定地质体
选择拟在作者原图中要表现的地质体,一般有以下要求:
(a)选定要表现的地质体在图面上的直径需大于2mm。
(b)选定要表现的线状地质体在图面上的宽度需大于1mm(但不能合并不整合接触和不同时代的地质体)。
(c)对于特殊的含矿层、标志层可扩大表示,但其顶界线或底界线必须准确无误。
(d)在图中,宽小于(含等于)2mm,面积小于4cm2的第四系地层可舍去。
(e)在图中,长度小于5mm的小型断层可舍去。
(3)编制平面地质图
按第四系界线→断层线→地层分界线→产状→地貌→地层单元代号的顺序,从实际材料图中将以上内容转绘到地理底图上,检查完整无误后,放置在作者原图的平面地质图的位置。
(4)编制图切地质剖面图
根据测区地质情况和复杂程度,编制一条或多条图切地质剖面图,并水平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下方。
(5)编制综合地层表(综合地层柱状图)
根据测区不同地层分区内地层的出露特征和层序特征,分别编制综合地层表或综合地层柱状图,并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左侧。
(6)编制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
根据测区不同地层分区内地层的岩性和组合特征及其横向变化,编制岩石地层(填图)单元并加以文字注记说明,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
(7)编制角图
通过对测区地质的综合整理分析,结合测区地质体的发育状况,编制符合并能反映测区地质特色的角图,并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图例的下方或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左侧综合地层表的下方。
(8)编绘图例
对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中出现的线条、代号、符号、岩性花纹等进行统计分类,编绘出图例,并按规范要求的顺序排列和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岩石地层单元说明的下方。
(9)着色
对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图例、角图中的地质要素进行着色。
选择色标:按照国标规范的要求进行着色,不同时代的地质体有其基本的色调,而同时代地层由老到新,其颜色由浓变淡。
上色:按先淡后浓和全面统一的原则上色,即以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图例→角图为序,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统一着色。
(10)线条绘制
对于不同颜色线条,先绘制断层,后绘制其他地质界线;先绘制主线,后绘制辅助线条。不同地质线条绘制顺序为:第四系界线→其他地质界线→产状→岩性花纹→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代号→图切剖面线及起止点字母→剖面图标高、地名等。
(11)绘制其他信息
包括图名、图幅编号、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制图单位、责任表及责任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