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动力学与成矿模式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上述各部分所指示的信息表明,硅华型铯矿的成矿作用可概括如下:晚更新世,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背景下,加上西藏古大湖的泄水所引起地壳减负回弹,使幔源或壳源物质上涌和侵位,从而形成壳内熔融层(李振清等,2005)。以搭格架为例,其泉华的第1阶段为铯成矿作用的前奏。此后,由于壳内熔融层的多次活动,开始了较大规模的热水活动和成矿作用。在3.6~3.9(104aBP)期间有一次强烈的熔融层的脱气(CO2)作用,形成钙华,该脱气过程中并无Cs的富集。硅华中的Cs来自深部地壳熔融层,Si主要来自围岩,热水由大气降水下渗后受壳内熔融层改造后携Cs上升。一般地,热水中富含K、Na、Ca等元素,它们的存在以及浓度的增加会破坏带负电荷的SiO2的稳定性,促使SiO2易于沉淀(佟伟等,1981)。但对硅华型铯矿床,Cs与SiO2之间没有正相关关系,表明这种正负电荷中和作用较小。因此,成矿过程中热泉水的脱气(CO2)、fO2升高、温度和压力的骤然降低应为Cs富积成矿的主要原因。成矿作用以9.9~3.0(104aB P)和现代两个阶段为最强,并且成矿作用以热水作用为主,生物作用为辅。而谷露地区是在深源(至少是下地壳)地质作用下,以生物作用为主的热泉型铯矿床,成矿作用以生物作用为主,热水作用为辅。
对扎布耶湖水型铯矿,则要求湖水持续蒸发,补给量小于蒸发量。
西藏泉水活动与铯的成矿效应模式见图9-5。
2024-11-0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