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与地质工作需求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王丹 安翠娟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地质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地质工作是指运用地球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对地球或其一部分进行调查研究,经济有效地摸清其地质、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等情况的工作。基本任务是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
地质工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上游部门,既具有沉重的压力,也担负着光荣的责任。工业化过程中,能否保证物质流与能量流的充分运转,地质矿产资源的探查、开采与供应是一个处于关键位置的约束瓶颈。人类历史上的地理大发现、多次的全球性探险,乃至当代地缘政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发现、控制、占有和掠夺地质资源或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战略物资。根据2002年的计算,我国每创造10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就需要有2.5吨地质资源的投入;我国每年翻动或运移的岩石土壤数量约为370×108吨,是自然界江河入海泥沙量的7.4倍,平均每人每年移动地球固体物质达到1.23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3倍。以上这些数字,一方面说明地质环境经受着人类活动的巨大干扰,另一方面,也说明地质资源以能源或物质的形式支持着国家的不断发展。
二、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地质工作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长时期中,对地质工作的总体需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与之相适应的地质工作,在惯性作用下,逐渐从需求驱动演变为供给驱动。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转换时期,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地质工作也要随着以新的主导需求取代原来的供给驱动,才能跟上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在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经济体制下,地质工作驱动力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
我国地质事业走过了灿烂辉煌的道路,从没有系统的地质工作和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的只有几十人,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建成了一支100多万人的队伍。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地质工作创造辉煌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地质工作在能源和固体矿产的地质找矿、基础地质填图、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下水资源勘查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为共和国的“两弹一星”、能源与矿产资源保障、重大工程建设等作出了重大贡献。1952年初,中央政府制定了国家“一五”计划草案,工业建设以原材料、燃料和机械制造等基础工业为主导,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要求准时交出工、矿业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当年8月成立地质部,年末提出地质工作大转变、大发展的方针。地质部门被赋予“工业尖兵”、“地下情况的侦察部”等光荣称号。1960~1962年,北方地区两年大旱,中央要求地质工作支援晋冀鲁豫抗旱斗争,一度把抗旱备荒作为地质工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以后转为“保粮、保钢、保尖端”的基本要求。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新中国成立已20多年了,全国水文地质情况还不清楚。‥现在要补这一课。当年筹组了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作为“经济建设先行”的地质工作,总的侧重于工业建设领域,1979年形成“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方针,大体上延续到20世纪末期。
在21世纪初,确立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地质工作重新定位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基石。为增强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并谋求地质工作自身的可持续性,今后在继续服从、服务于工业化的根本要求的同时,还要拓宽地质工作功能,开创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服务;从强调经济建设的前期性到既坚持前期性又统筹兼顾建设全过程;从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基础到覆盖多门类的自然资源基础;从加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支柱,到渗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产业调整、重组过程中,我国地质工作的行业属性已从独立的地质勘查业门类转变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门类,兼跨有关产业门类(见表1)。
表1 两种发展模式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分析表
三、当前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地质工作起到了国民经济建设尖兵和游击队的作用。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地质工作的主体应该是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个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地利用丰富的地学知识,不断创新,去解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面临的地球表层及内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推进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协调利用和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3大要素,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共同面临的3大主题。地质工作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直接涉及“资源”和“环境”两大主题。地质工作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十分密切。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地质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柱性、基础性工作。地质科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地球,并利用这种认识去保证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新形势下,地质工作应该紧密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要更加密切地同经济建设相结合。除了加强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勘查,加强地质环境勘查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治外,还要进一步主动拓宽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更好地、更密切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服务,使地质工作不断与时俱进。
1.基本实现工业化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对地质工作来说,应当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下,重工业再度大发展。这一方面将加快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对能源和原材料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能源、交通作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被重现,提醒人们对此不能掉以轻心。但是,我国矿业生产要素市场不发育、不配套的状况,累及商业性矿产地质工作发展滞后,反过来又影响到矿业的可持续性和重工业的基础稳固性,这个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涉及农业、能源、材料、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十大产业,对地质科技含量都有特定的要求。除重点科技项目外,对重点矿种和重点地区都要加强部署,找大矿、找富矿,发挥综合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支持建立节约资源的新型发展模式,走跨越式的资源消费之路。逐步创造条件,谋求新型能源结构和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并为防治环境污染提供地学信息。
2.建设现代农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地方政府协议进行的农业生态地质调查(或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在杭州、广州、武汉和成都的农业区初见成效,迅速扩大到多个省(区、市)。按照先试点、后扫面,先调查、后评价,先专业、后综合,先基础、后应用的路子,进展比较顺利,来自各地的需求纷至沓来。为保护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持续性,应先稳定局势,依托率先启动的重点项目,会同地方各有关部门,及时总结试点经验,特别要围绕建立土壤环境标准体系,推进跨学科研究。
3.走特色城镇化道路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我国将加快城镇化建设,并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正处在重大转折时期的地质工作,要以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行“四个战略转变”。城市地质工作具有综合性、服务性和开放性,有专家把它看作地质工作前3个战略转变的切入点。上海城市轨道交通4号线2003年4月的施工事故充分表明“城市地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搞好东部沿海3大城市带的基础稳定性评价,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共创造了占全国61%的GDP、58%的工业增加值和86.5%的外贸出口额,3大城市带和第三次城市革命初见端倪,构筑三维、精细的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势在必行。对建设部部署的小城镇试点项目也要适当关注。
4.生态建设和恢复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生态环境演化有其地质背景,但我国以往做的工作少,因而长期未引起注意。这对地质工作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是不利的。有关单位近年开始启动北方荒漠化、西南岩溶石漠化以及矿山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环境地质研究,很有意义。从已开题的几个项目看,调查和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还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为使这些项目能不间断地进行下去,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越位;二要体现专业特色,忌泛化;三要与相关专业协同联动,谋求共赢。有了明晰的专业显示度,客观存在的需求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5.国土整治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21世纪初,我国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是:退耕还林(草、湖、湿地、滩涂),继续进行三北、沿海、长江上游和太行山区防护林建设,石漠化、荒漠化整治,土地和江河湖海的污染治理等,都需要地质工作积极参与。
6.防(避)灾减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我国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有的频发且突发性强。全国有1000多个县(市)成灾、受灾率高。依靠当地政府,有重点地组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避让和灾后治理,是地质工作义不容辞和日益加重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方克定.不同时空条件的地质工作与经济发展需求.地质通报,2003,12.
[2]唐咸正.可持续发展与地质工作需求.地质通报,2003,12.
[3]牛文元.新时期中国地质工作发展的六大战略要点.地质通报,2003,12.
[4]李廷栋.加强基础地质研究推动地质工作可持续发展.地质通报.2003,9.
[5]夏宪民.21世纪初中国国土开发整治与地区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地质通报,2003,12.
[6]蒋正华.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需求大力推进地质工作发展——在地质工作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高级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8.
作者简介
[1]王丹,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2]安翠娟,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