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有哪些有意思的习俗?详细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秋节有趣的风俗习俗
吃月饼: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爷: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吃月饼: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爷: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数字取名风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名很怪,叫朱重八。他爸爸名字也怪,叫朱五四。他爷爷呢,叫朱初一。“重八”就是“八八”,也就是说,朱元璋又叫“朱八八”。由此可见,朱家三代都跟数字关系密切:祖父是一,父亲是五十四,孙子是八十八,全是一百以内的自然数。
朱家三代为啥要这样取名呢?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老师解释道:朱元璋及其父祖生在元朝,元朝有个规矩,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当年明月老师给了解释,没给这解释的出处。
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第五卷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意思是元朝禁止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让他们按照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龄编个号。俞樾还举出道光年间绍兴一带的取名风俗为证:“近年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四五。”照这个逻辑,朱元璋名叫“重八”(八八),很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八十八岁;朱元璋的爸爸名叫“五四”,则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五十四岁。这样看来,夫妻双方的年龄应该都在二十岁以上和五十岁以下,这是很正常的生育年龄。
但是朱元璋的爷爷朱初一的名字就不能这样解释了,他叫初一,不可能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只有一岁,人类的繁殖力没这么强。那么朱初一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按照当年明月老师的解释,该名字应该源于出生日期,也就是说,大约是因为朱初一生在初一那天。不过翻看朱元璋的家谱,朱初一下面还有个同胞兄弟叫朱初二。初一那天生初一,初二那天又生初二,这日子挑得也太巧了吧?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朱初一的名字源于排行,不一定是同胞兄弟间的排行,还有可能是同族兄弟间的排行。换言之,在同族同辈的男子当中,朱初一可能是头一个出生的。
跟朱元璋同时代的另一位猛人张士诚也是拿数字当名字,叫张九四。“九四”这个数字可能是张士诚父母年龄的和,也可能是张士诚在同族兄弟间的排行。你知道,过去盛行大族,一族人成千上万,同辈男子排行排到九十四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据俞樾考证,朱元璋手下小弟常遇春的曾祖叫常四三,祖父叫常五五,父亲叫常六六,都是数字编号。朱元璋手下另一位小弟汤和的父祖名字更有意思,曾祖叫汤五一,祖父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非常有规律。
朱元璋也好,张士诚也好,常遇春、汤和及其父辈也好,都是生在元朝,而且出身都是无官无爵的平民。既然这帮平民取名时无一不用数字,那么当年明月“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的说法也许是对的。
不过翻查《元史》、《元典章》和《通制条格》,并不能发现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条文,甚至连类似的记载都没有。所以我怀疑当年明月的说法是否属实,也怀疑俞樾的论证是否靠谱。
其实有确凿事例可以证明,元朝有一些非官非士的百姓不用数字做名字,或者除数字之外另有正式名字。我经常参阅《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一书,该书收录有大批元代合同,合同里的交易双方多为平民,如祁门县李文贵、徽州谢智甫、休宁县吴兰友、晋江县蒲阿友等等,这帮人或为商人,或为农民,用的却都是正式名字而非数字编号。如果元朝政府确实严禁百姓使用正式名字,那么这帮人最多只能私下里以名字相称,而签合同时恐怕不敢不用数字编号。
再向上追溯,我们会发现用数字取名并非元朝人的专利,而是老早就有的风俗。我手头有一份北宋的收养文书,收养人叫史四三,这个名字跟朱初一、常五五、张九四等名字一样,也是数字编号。至于它是源自父母年龄,还是源自兄弟排行,恐怕得问问史四三本人才能知道。
《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南宋时几位著名官员的判词汇编,其中好多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名字也都是数字编号。比如说,有一份判词提到一位复姓闾丘的人,此人娶妻阿张,生了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女儿分别叫闾丘四二和闾丘四四,男孩则叫闾丘继祖。后来这位复姓闾丘的人死了,他老婆阿张改嫁给一个姓胡的人,又生下两个女儿,分别叫胡四十和胡五十。再后来,阿张的儿子闾丘继祖长大后,娶妻阿曹,阿曹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闾丘九十。如果把阿张当成这个家族的始祖,那么这位始祖的后代除了闾丘继祖有正式名称之外,其他后代全用编号做名字。很夸张。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用数字取名是一种风俗,至少在宋朝就有,元朝人只是沿用了这个风俗,并非出于官方的强制
------------------------
中秋节有趣的风俗习俗
吃月饼: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爷: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吃鸭子: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
古代女子过七夕别致有趣的风俗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银河的日子。故时人亦称其是中国的“情人节”,而中国古代则称为“女儿节”或“乞巧节”,并留下许多别致有趣的风俗。
七夕这天,江南一带的女子都要以槿树(做菜园或家院篱笆的矮树木)叶洗头发。
相传,这天晚上织女会在银河洗发去会牛郎。织女对牛郎一年的相思之泪,都洒落在那槿树叶上,开出淡紫、粉红或洁白的花儿。
所以,到了那天,江南的女子,都会挎着竹篮子去采摘槿树叶,再把它揉碎,用它的汁液洗头。
在七夕夜深人静之际,少女们还会躲到葡萄架下或槿树篱笆旁,相传可以偷听到织女相思的哭泣声。有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元朝京城一带在这天要将嫁出的女儿接回娘家过“七夕节”。“宫廷、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占卜贞咎,饮宴尽欢,次日馈送还家。”(《析津志》)
相传牛郎织女又合称“灵匹”。唐代诗人李峤《奉和七夕应制》诗曰:“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因此,古代民间又将七夕称为“乞巧节”,女子们便在这天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巧”:
一曰卜巧。“卜巧”即卜问女孩子将来是否心灵手巧、巧到何程度?《开元遗事》有载:唐玄宗与诸妃每至七夕晚上,便会聚集清华宫就宴,让宫女们将蜘蛛放进一个小锦盒里,察看蛛丝的细密,用以卜问巧的程度如何。《梦粱录》则说,南宋杭州“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酒果,遂令女郎望月,胆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
二曰赛巧。民间女子们比赛穿针引线,谁穿得快,谁便得巧。《荆楚岁时记》说:“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榆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杭州一地则以面粉和糖,制成各种形状的小果,再以油煎之,名曰巧果。向晚陈于庭中,佐以莲蓬、白藕、红菱之类。对目穿针,祈织女赐以巧技。有诗曰:穿线年年约比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三曰乞巧。七夕前一天,女孩子们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放置露天一夜,再在太阳下曝晒半天。中午时分,每人将绣花针(或用新扫帚梢头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后观察针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动如云,或成物形而巧妙者,被认为是“巧得巧”。如果针影或粗或细或直,毫无花样者,便认为是“乞得拙”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名很怪,叫朱重八。他爸爸名字也怪,叫朱五四。他爷爷呢,叫朱初一。“重八”就是“八八”,也就是说,朱元璋又叫“朱八八”。由此可见,朱家三代都跟数字关系密切:祖父是一,父亲是五十四,孙子是八十八,全是一百以内的自然数。
朱家三代为啥要这样取名呢?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老师解释道:朱元璋及其父祖生在元朝,元朝有个规矩,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当年明月老师给了解释,没给这解释的出处。
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第五卷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意思是元朝禁止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让他们按照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龄编个号。俞樾还举出道光年间绍兴一带的取名风俗为证:“近年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四五。”照这个逻辑,朱元璋名叫“重八”(八八),很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八十八岁;朱元璋的爸爸名叫“五四”,则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五十四岁。这样看来,夫妻双方的年龄应该都在二十岁以上和五十岁以下,这是很正常的生育年龄。
但是朱元璋的爷爷朱初一的名字就不能这样解释了,他叫初一,不可能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只有一岁,人类的繁殖力没这么强。那么朱初一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按照当年明月老师的解释,该名字应该源于出生日期,也就是说,大约是因为朱初一生在初一那天。不过翻看朱元璋的家谱,朱初一下面还有个同胞兄弟叫朱初二。初一那天生初一,初二那天又生初二,这日子挑得也太巧了吧?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朱初一的名字源于排行,不一定是同胞兄弟间的排行,还有可能是同族兄弟间的排行。换言之,在同族同辈的男子当中,朱初一可能是头一个出生的。
跟朱元璋同时代的另一位猛人张士诚也是拿数字当名字,叫张九四。“九四”这个数字可能是张士诚父母年龄的和,也可能是张士诚在同族兄弟间的排行。你知道,过去盛行大族,一族人成千上万,同辈男子排行排到九十四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据俞樾考证,朱元璋手下小弟常遇春的曾祖叫常四三,祖父叫常五五,父亲叫常六六,都是数字编号。朱元璋手下另一位小弟汤和的父祖名字更有意思,曾祖叫汤五一,祖父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非常有规律。
朱元璋也好,张士诚也好,常遇春、汤和及其父辈也好,都是生在元朝,而且出身都是无官无爵的平民。既然这帮平民取名时无一不用数字,那么当年明月“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的说法也许是对的。
不过翻查《元史》、《元典章》和《通制条格》,并不能发现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条文,甚至连类似的记载都没有。所以我怀疑当年明月的说法是否属实,也怀疑俞樾的论证是否靠谱。
其实有确凿事例可以证明,元朝有一些非官非士的百姓不用数字做名字,或者除数字之外另有正式名字。我经常参阅《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一书,该书收录有大批元代合同,合同里的交易双方多为平民,如祁门县李文贵、徽州谢智甫、休宁县吴兰友、晋江县蒲阿友等等,这帮人或为商人,或为农民,用的却都是正式名字而非数字编号。如果元朝政府确实严禁百姓使用正式名字,那么这帮人最多只能私下里以名字相称,而签合同时恐怕不敢不用数字编号。
再向上追溯,我们会发现用数字取名并非元朝人的专利,而是老早就有的风俗。我手头有一份北宋的收养文书,收养人叫史四三,这个名字跟朱初一、常五五、张九四等名字一样,也是数字编号。至于它是源自父母年龄,还是源自兄弟排行,恐怕得问问史四三本人才能知道。
《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南宋时几位著名官员的判词汇编,其中好多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名字也都是数字编号。比如说,有一份判词提到一位复姓闾丘的人,此人娶妻阿张,生了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女儿分别叫闾丘四二和闾丘四四,男孩则叫闾丘继祖。后来这位复姓闾丘的人死了,他老婆阿张改嫁给一个姓胡的人,又生下两个女儿,分别叫胡四十和胡五十。再后来,阿张的儿子闾丘继祖长大后,娶妻阿曹,阿曹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闾丘九十。如果把阿张当成这个家族的始祖,那么这位始祖的后代除了闾丘继祖有正式名称之外,其他后代全用编号做名字。很夸张。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用数字取名是一种风俗,至少在宋朝就有,元朝人只是沿用了这个风俗,并非出于官方的强制
------------------------
中秋节有趣的风俗习俗
吃月饼: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爷: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吃鸭子: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
古代女子过七夕别致有趣的风俗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银河的日子。故时人亦称其是中国的“情人节”,而中国古代则称为“女儿节”或“乞巧节”,并留下许多别致有趣的风俗。
七夕这天,江南一带的女子都要以槿树(做菜园或家院篱笆的矮树木)叶洗头发。
相传,这天晚上织女会在银河洗发去会牛郎。织女对牛郎一年的相思之泪,都洒落在那槿树叶上,开出淡紫、粉红或洁白的花儿。
所以,到了那天,江南的女子,都会挎着竹篮子去采摘槿树叶,再把它揉碎,用它的汁液洗头。
在七夕夜深人静之际,少女们还会躲到葡萄架下或槿树篱笆旁,相传可以偷听到织女相思的哭泣声。有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元朝京城一带在这天要将嫁出的女儿接回娘家过“七夕节”。“宫廷、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占卜贞咎,饮宴尽欢,次日馈送还家。”(《析津志》)
相传牛郎织女又合称“灵匹”。唐代诗人李峤《奉和七夕应制》诗曰:“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因此,古代民间又将七夕称为“乞巧节”,女子们便在这天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巧”:
一曰卜巧。“卜巧”即卜问女孩子将来是否心灵手巧、巧到何程度?《开元遗事》有载:唐玄宗与诸妃每至七夕晚上,便会聚集清华宫就宴,让宫女们将蜘蛛放进一个小锦盒里,察看蛛丝的细密,用以卜问巧的程度如何。《梦粱录》则说,南宋杭州“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酒果,遂令女郎望月,胆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
二曰赛巧。民间女子们比赛穿针引线,谁穿得快,谁便得巧。《荆楚岁时记》说:“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榆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杭州一地则以面粉和糖,制成各种形状的小果,再以油煎之,名曰巧果。向晚陈于庭中,佐以莲蓬、白藕、红菱之类。对目穿针,祈织女赐以巧技。有诗曰:穿线年年约比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三曰乞巧。七夕前一天,女孩子们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放置露天一夜,再在太阳下曝晒半天。中午时分,每人将绣花针(或用新扫帚梢头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后观察针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动如云,或成物形而巧妙者,被认为是“巧得巧”。如果针影或粗或细或直,毫无花样者,便认为是“乞得拙”矣。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