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3个回答
2014-03-03
展开全部
一、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写作教学只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如在写作课上讲一些写作方面的理论,解释概念以后,举个事例了事。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自然也听得非常认真,似乎有所收获。可是学生依然写不好作文,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或者说,轻视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训练。这种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与字、词、句、篇以及写作知识有关联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即培养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二是进行与写作过程有关的认知能力的训练,如观察、想象、分析、概括等的能力。只有进行上面两个方面的训练,纠正以往教材的体例,纠正教师讲课的程式,作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
二、注重“外显行为”,忽视“内在因素”。
跟以传授写作知识为纲的教学模式相适应,传统的写作教学在方法上往往讲述各种“文体”的特征,如“应用文”,则讲述“应用文的含义”、“应用文的特点”、“应用文的类别”等,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加以强化。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目的是通过强化训练形成学生能力。但这种方法训练的只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说,写作过程是涉及写作个体的多种心理活动,一个写作个体的写作能力不仅与他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关,而且与他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以及价值取向等内在因素也有关。所以,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强调对个体“外显行为”的强化,而忽视个体的“内在因素”的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习惯于范文模式,也就是说,习惯于模仿和套用现成的模式,面对要求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的写作活动,写作个体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我们说,这种注重“外显行为”,忽视“内在因素”的训练方法是不可取的。
三、注重“写作”,轻视“说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里面有个‘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地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小学语文教学法专家高惠莹也说:“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儿童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此看来,我们应该重视口头作文的写作。其实,从整个写作过程来看,“听”和“读”是信息输入写作个体的过程,而“说”和“写”是写作个体信息输出的过程。写作个体不论是“说”还是“写”,都要求个体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即构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体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确定表达中心、选择适当方式以及表达的顺序等。实际上,“说”比“写”对于写作个体而言,往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要求个体思维必须敏捷,反应必须迅速,要求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迅速作出反应。因此,进行说话训练,提高说话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所以,只重视“写作”而轻视“说话”的方法,实际上不仅会影响写作个体口头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个体的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说”和“写”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那种把“说”和“写”对立起来的教学方法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写作教学规律的。 四、注重“理论”,忽视“情感”。
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写作“理论”、“理性”,或者说“规律”、“方法”的讲授,而忽视写作个体的“情感”、“思想”这样的重要因素。如教师只讲授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提炼主题等,而不培养学生的情感,使之有感而发。
五、重视“内容”讲解,忽视“情境”创设。
教师重视对写作范文从“文字”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范文里所描绘的“情境”的创设。如一些教师在分析范文时,都是按照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内容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六大块进行讲解,而没有利用创设“情境”、环境烘托形成真实的气氛,以激发写作个体的兴趣。命题写作也是如此,教师既不考虑尽量地选取贴近个体日常生活的材料,也不考虑个体的情感世界,自然也不创设跟题意有关联的真实情境,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写作个体对题目无从下手,逐渐失去写作的信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个体的兴趣,触发写作个体丰富的联想,锻炼写作个体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写作个体自然地产生写作欲望,从而写出好的文章。
以往的写作教学只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如在写作课上讲一些写作方面的理论,解释概念以后,举个事例了事。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自然也听得非常认真,似乎有所收获。可是学生依然写不好作文,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或者说,轻视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训练。这种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与字、词、句、篇以及写作知识有关联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即培养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二是进行与写作过程有关的认知能力的训练,如观察、想象、分析、概括等的能力。只有进行上面两个方面的训练,纠正以往教材的体例,纠正教师讲课的程式,作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
二、注重“外显行为”,忽视“内在因素”。
跟以传授写作知识为纲的教学模式相适应,传统的写作教学在方法上往往讲述各种“文体”的特征,如“应用文”,则讲述“应用文的含义”、“应用文的特点”、“应用文的类别”等,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加以强化。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目的是通过强化训练形成学生能力。但这种方法训练的只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说,写作过程是涉及写作个体的多种心理活动,一个写作个体的写作能力不仅与他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关,而且与他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以及价值取向等内在因素也有关。所以,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强调对个体“外显行为”的强化,而忽视个体的“内在因素”的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习惯于范文模式,也就是说,习惯于模仿和套用现成的模式,面对要求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的写作活动,写作个体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我们说,这种注重“外显行为”,忽视“内在因素”的训练方法是不可取的。
三、注重“写作”,轻视“说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里面有个‘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地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小学语文教学法专家高惠莹也说:“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儿童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此看来,我们应该重视口头作文的写作。其实,从整个写作过程来看,“听”和“读”是信息输入写作个体的过程,而“说”和“写”是写作个体信息输出的过程。写作个体不论是“说”还是“写”,都要求个体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即构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体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确定表达中心、选择适当方式以及表达的顺序等。实际上,“说”比“写”对于写作个体而言,往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要求个体思维必须敏捷,反应必须迅速,要求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迅速作出反应。因此,进行说话训练,提高说话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所以,只重视“写作”而轻视“说话”的方法,实际上不仅会影响写作个体口头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个体的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说”和“写”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那种把“说”和“写”对立起来的教学方法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写作教学规律的。 四、注重“理论”,忽视“情感”。
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写作“理论”、“理性”,或者说“规律”、“方法”的讲授,而忽视写作个体的“情感”、“思想”这样的重要因素。如教师只讲授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提炼主题等,而不培养学生的情感,使之有感而发。
五、重视“内容”讲解,忽视“情境”创设。
教师重视对写作范文从“文字”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范文里所描绘的“情境”的创设。如一些教师在分析范文时,都是按照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内容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六大块进行讲解,而没有利用创设“情境”、环境烘托形成真实的气氛,以激发写作个体的兴趣。命题写作也是如此,教师既不考虑尽量地选取贴近个体日常生活的材料,也不考虑个体的情感世界,自然也不创设跟题意有关联的真实情境,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写作个体对题目无从下手,逐渐失去写作的信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个体的兴趣,触发写作个体丰富的联想,锻炼写作个体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写作个体自然地产生写作欲望,从而写出好的文章。
2014-03-03
展开全部
不真实,实在太虚伪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3-03
展开全部
没有那些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